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菜根譚》著於明代,其語言通俗易懂,句子凝練,道理至簡,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有不少讀者。

時常讀之,能滌盪掉心靈的雜質,使心境歸於平和。據說,毛主席在艱苦的長征歲月中,一直都將此書帶在身邊,成為其最愛的古代書籍之一。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其中一段話所給我帶來的生活感悟。原文是這樣的:“萬籟寂寥中,忽聞一鳥弄聲,便喚起許多幽趣;萬卉催剝後,忽見一株擢秀,便觸動無限生機。可見性天未常枯槁,機神最易觸發”。

萬籟寂寥中,忽聞一鳥弄聲,便喚起許多幽趣

當萬籟俱靜之時,忽然聽見鳥兒婉轉動聽的聲音,就會喚起許多幽深的雅趣。倘若在鳥語花香、春暖花開的時節,聽見婉轉的鳥鳴,並不覺得格外有意趣。可若是在整個大自然都歸於沉寂之時,忽然出現了鳥鳴,在這種靜的反襯下,卻會顯得格外動聽。這種鮮明的對比,甚至能讓人心頭一顫。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其實我想人生也是如此。順風順水的人生畢竟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生活都是起起落落。人生不如意之事,本身就十之八九。在得意之時,就如同春光中的鳥鳴,只是美麗風景中的小小點綴,可在失意之時,還能保持一顆向上的心,那就像寂靜中鳥鳴的雅趣,這樣的人生,更值得讓人回味。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有時候,我也在想,要是把人生比喻成一篇文章,一幅畫,如果作者是我們自己,會是怎樣的一篇文章,怎樣的一幅畫?行文,講究詳略得當;作畫,講究動靜相宜。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處在順境時,就坦然接受命運給我們的恩賜;處在逆境中,也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安然享受困難帶給我們心靈的磨礪。這樣的話,相信我們會寫出一篇流暢的心靈美文,作出一幅動靜相宜的禪意之畫。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萬卉催剝後,忽見一株擢秀,便觸動無限生機

當萬花凋零之時,忽然看見還有一株頑強的小花安然無恙,於是,這凋零中,卻因為這一株小花,觸發無限的生機。這道理,和第一句有類似之處,卻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兩者都講了一個“失意”的前提,要麼是寂寥,要麼是凋零,但不同的是,前者更注重的是意趣,而後者更注重的是對生活的信心。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如果人生遇上寒冬的時候,我們還能對生活抱有信心嗎?如果能,信心又有多少?如果遇到許多的打擊,顛覆了我們之前所有的人生價值觀了呢?人生,還要不要繼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小編想起了一個關於莊子的妻子過世的故事。一般來說,喪妻之痛,許多人都心裡十分難過。但是當莊子的朋友惠子,去看望他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莊子非但沒有傷心悲痛,反而還在敲著盆子唱著歌。他感到非常不解,甚至覺得有點憤怒。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莊子卻不疾不徐地解釋著,在我妻子剛剛逝世的時候,我確實也傷心欲絕。可是,當我想到,一個人,在來到世上之前,本就沒有生命,沒有形體的。之所以後來有了形體,有了生氣,都是在恍恍惚惚的變化之中,逐漸形成的,既然這種變化可以帶來生命,那就也可以帶來死亡。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這就像大自然有四季之分一樣。人活著,就像生機勃勃的春天,死了,就像寧靜寂寥的冬天。此時,她需要的是到天地之中去平靜地休息,如果我因為悲傷而大聲哭泣,豈不是破壞了這種自然的規律嗎?也說明我根本不懂得人生命運的規律啊!

雖然說,我們做不到像莊子一般,達到看透人生規律的境界,但我想,我們可以在人生的低谷期,在寒風凜凜的心底裡,種上一株“擢秀”,保留著這一線生機,堅持下去,就會看到“柳暗花明另一村”。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可見性天未常枯槁,機神最易觸發

可見,萬物的天性並不會枯萎的,只要保留著希望,哪怕只有一絲希望,也能觸發其無限的生機。大自然中,看起來枯萎的時候,都藏著生機勃發的潛力,更何況是我們人類呢?

人生失意時,讀讀《菜根譚》:寂寥聽鳥鳴,凋零看獨秀

所以,小編我覺得,越是在遇到挫折時,越要讓自己的心保持著生機,這種生機,就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轉機。在人生失意時,多讀讀《菜根譚》吧,我想,有了“寂靜聽鳥鳴,凋零看獨秀”的心境,那些困難與挫折,就不會將我們打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