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家,是社會最小的構成單位;家人,是我們一生的牽絆。

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與家人有相處不愉快的時刻,或者關係很僵的時候,此時,該用怎麼樣的一種心態去面對呢?我想,在明代奇書《菜根譚》中,可以找到答案。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菜根譚》,作者為洪應明,記錄整理了自先秦百家爭鳴以來的智慧,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句子對仗工整,蘊含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經常閱讀,相當於吸取中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相當受益。今天,小編我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與大家一起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家和萬事興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我認為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家人有過錯時,不要輕易生氣,也不要不理不睬,就此放棄。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法,如果不好明言,那就藉助其他的事情來暗示他;要是家人無法立刻醒悟,也不要著急,等著以後再細心地勸誡。因為,有了這樣的耐心,才能像春風一樣,解除了冬天的寒凍,也像一股暖流,融化了堅硬的寒冰,像這樣滿是和氣的家庭,才是模範家庭。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可是我覺得在生活中,對待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卻很容易惡言相向。尤其是長輩喜歡對晚輩的過錯之處,進行指責。我記得以前有句很有意思的網絡句子,說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我們是晚輩,確實需要長輩們的指點,但卻不是指指點點”。

我想,當我們想指責家人,而且家人確實有過錯的時候,不妨試試書中這樣的方法。作為長輩,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跌倒的時刻,此時很多長輩是又心急又心疼,最常見的,就是當一個小孩子剛學會走路後,還是常常跌倒哭泣的時候,許多家長都會不耐煩地責備。我想,此時的責備,給孩子帶去的影響,也許是一生的。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我覺得,書中也只是舉了一個責備的例子而已,最主要的,是要說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而之所以家庭能夠和睦的重要因素,就在於是否有一顆耐心,和一顆愛心。相信只要我們做好這兩心,就能時常聽見家中的歡聲笑語。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用從容來應對家庭變故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遇到了父兄或者骨肉這樣的至親發生變故時,此時比激動或者悲痛更重要的,是有處事不驚的從容。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我想誰都希望家庭永遠美好和睦,但生活中,還是時常會有發生變故的時候。比如由於財產而起的紛爭,或者是至親的離世,這些都容易讓人難過而消沉。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但是,如果此時我們有太過極端的情緒,不僅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還會把事情的局面弄得更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遇到變故,本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可是,此時的我們,最忌諱的,就是怨天尤人。

莊子的夫人離世時,他也悲痛了一段時間。可後來他的好友來看望他時,卻意外地發現他在敲著盆子唱歌,臉上一點兒也沒了悲痛的神情。是莊子真的不為夫人的逝世傷心難過嗎?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我想並不是,可他心裡更明白,斯人已去,這就像大自然有四季的規律一樣,如果我們不懂得尊重這種規律,還陷入激烈的情緒中,又能改變什麼呢?所以,我覺得,面對家庭的變故,我們要學會用從容的態度來替代激烈的感情用事。

家人之愛,天性之愛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慈祥,子女的孝順,兄長對弟弟的友愛,弟弟對兄長的尊重,即使做到最完美,也都是應當這麼做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家人之愛,完全是出於人的天性,是一種不打算求得任何回報的愛。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是啊,為了子女,我想有多少父母操勞一生,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子女一生平安幸福健康,至於能不能享受到子女的回報,在他們心中,真的不是那麼重要。這個世上,還有誰對自己的愛,像父母對自己的愛那般純粹呢?即使有,也真的太少太少。

而子女呢?雖說父母付出時沒有想過得到什麼,但是他們內心還是希望子女能夠多陪陪他們,哪怕是多打一個電話,多一句關心的話,就能讓他們開心半天。可是,在我們的現代社會,有不少人,只顧著自己的想法,認為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卻沒有思考過,自己對父母的孝順,是不是也是應該的呢?

讀讀《菜根譚》,學學如何與家人相處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想為人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也希望為人子女的我們,可以時刻謹記孝順父母的天性。願天下父母都健康、平安!

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菜根譚》中,如何與家人相處的智慧,相信用在生活中,會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