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禮記·大學》中有這麼一句話:物格而後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說的就是做人,要懂得先修身,養性,繼而能齊家治國。

可見,想要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歸根結底首先要修養好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品性,然後立家,教育子孫後代,最後效國。

所以說,一個人,只有提升了自己,端正了品性,才能更清醒和自然地看待自己和生活,才會從不言自明的困擾中解脫,不被功利束縛住。

誠如《朱子家訓》中所說:“為人若此,庶乎近焉。”如果能這樣做,那就差不多和聖賢做人的道理相和了。

但話說回來,究竟要怎樣做,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呢?朱柏廬在他的家教名著——《朱子家訓》中給出了答案。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無論做什麼事,當留有餘地;得意之後,就要知足,不應該在進一步。

俗話說,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說話,最忌一個字——盡;做事,最怕一個字——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滄海亦可變桑田,更何況在當下?

做事待人,最怕趕盡殺絕,留一條路看似是給對方,其實,更是給日後的自己一個臺階。

得意時,懂知足,莫傲嬌,就是一個人最好的退路。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對於一頓粥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一絲一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生產是很艱難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謀衣謀食,樁樁件件都來之不易。做人不可忘本,要懂得飲水思源。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小富由儉,大富由天。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凡事先要準備,像沒到下雨的時候,要先把房子修補完整,不要“臨時抱佛腳”,像到了口渴的時候,才來掘井。

要知道,上天青睞的都是有準備的人,一旦等到亡羊補牢時,留下的也不過是一個空洞罷了。

提前做好準備,既是對未來風險不確定的一種感知,也是對未來機遇的一種最安全的準備。

凡事多想一下,在未來遇到絕境時,就可能多一條退路。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自己生活節儉,以做人的正道來教育子孫。

花錢必須於己於人有益,換言之,要懂節儉,切記浪費。

楊泉在《物理論》中寫到,“上不正,下參差。”自己的行為不正,就很難把子孫後代教育好。

孔子也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做到自身端正,修身養性,才能教子有方,言傳身教比空談大道理更有意義。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不要貪圖那些不屬於你的財物,不要喝過量的酒。

食不過飽,飲至不醉,為人處事,要懂得節制。

凡事都想能多得就多得,不懂得節制的人,必將一無所獲。

想要芝麻,就握緊手中的芝麻,不要被路邊的西瓜誘惑,想要西瓜,就不要在被下一樣東西打破底線。

你為得到更多,一味丟下手裡的,殊不知,到頭來,連最初的芝麻你都握不住。

貪,是本性,但不懂得節制,貪得無厭的人,只能害人害己,連自己的慾望都控制不了的人,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終難成大器。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對人刻薄而發家的,絕沒有長久享受的道理;行事違背常理的人,很快就會消滅。

杜月笙一生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人存錢,我存交情。”臨終前,他還不忘對子女說:“借出去的看上去是錢,實際上是交情。感恩的,會永遠記住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們去要,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常言道,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會走得更遠。人這一生看似和錢打交道,實際上,兜來轉去能靠得住的也不過是一句“有事,您說話”罷了。

賺錢第二,賺人心第一。

踩著別人往上爬的人,可以迅速到達頂端,但下一秒,也不過是轟然一聲雷的倒地,地基不牢,又怎能蓋大房?唯有結伴而行,雖慢,但穩。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我們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一切順其自然,上天自有安排。

回報不一定在付出後立即出現,更多的時候,你都需要一個不長不短的緩衝階段,學會耐心地等一等,把握當下,做好手邊的事情,你想要的和所期待的,總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盛裝蒞臨。

做人做事要耐得住性子,控制好脾性,守得住本分,聽得了天命。

急,並不能立刻得到想要的,只會徒增煩惱;怨天尤人,也不過苦添心累,事情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你耐不住性子,亂了分寸,只能得不償失。

功成圓滿自有定義,喜樂得失甘之如飴。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如果幫助過他人或給過他人好處,不要老是掛在嘴邊,或是在心裡唸叨,更不能時刻等著他人的回報;但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長記在心。

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做人無論是飛黃騰達了,還是家產萬貫了,請記住,不忘飲水之恩,不過河拆橋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

人可以窮,但志不能短,人可以一輩子普普通通,但心一定要寬。寬,既能容得了天下,更能裝得下感恩。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如是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萬谷之王者,以其善入於無之間。”水造福萬物,滋潤大地,既不爭高低,又不求回報,這是一種謙虛的美德。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這是一種品德;能把他人的幫助常記於心,懷感恩待人處事,這是一種境界。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僭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他人來說長道短,不可輕信,要再三思考。因為怎知他不是來說人壞話呢?因事相爭,要冷靜反省自己,因為怎知道那不是自己的過錯呢?

誠然,言必對人對己有利,但切莫熱衷閒言碎語,要懂得少言,言多必有失。

就像《墨子·修身》中所說,慧者心辨而不繁說,說的就是這個理。

有智慧的人,心如明鏡而言語不過多,能幹時事卻不邀功爭賞,只有那些自身修養足夠強大的人,才更具有自我分辨能力,所知道的不會全說,所聽到的不會全信。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朱子家訓》:修身齊家,不過這幾句話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嬌態者,賤莫甚。

看到富貴的人,便作出巴結討好的樣子,是最可恥的;遇著貧窮的人,便做出驕傲的態度,是最鄙賤不過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為利奔波,自然是人的本性。

孔子也曾說過,食色,性也。承認人的慾望容易,難就難在通過後天教化、學習,進而加之約束自己,不為富獻諂媚,不對窮展傲嬌。

修身修性到達了,人也就步入了更高的一個層次,品性修不到一定的高度,終身也就會被利所牽累。

耗身而求財,藉財而養身,苦短一世,碌碌平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出於勉強還是已經能樂能安,若不能安則繼續精進,如能安則知其所止。

美德老套,但永不過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人要懂得善待歲月,獨賞年華。將生命的廣度和視覺拉長,爭進步,但切莫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