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复活”记

周总理:中国五大名窑都要恢复

龙泉青瓷“复活”记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7年在南京召开

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作出

《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

本文系翟翕武口述,何力迈整理

翟翕武1916年生于山东淄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博山、沂南县县长。建国后,历任浙江麻纺织厂厂长,浙江省工业厅、轻工业厅厅长,浙江炼油厂工程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副省长兼计委主任,中共浙江省顾委副主任,1983年从省委常委、副省长的岗位上退下来。

何力迈,《浙江档案》杂志主编

外国专家要“雪拉同”

上世纪50年代,一些外宾来中国访问,其中有些喜欢中国瓷器的,问到外交部当时的外事人员,向他们要“雪拉同”。外事人员不懂,就回答说:没有。对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外宾说没有,也就算了。后来,有位苏联专家也要“雪拉同”,大家就重视了,不能回答说没有。专家拿着茶杯说:就是这类东西。外事人员说瓷器嘛,我们有著名的景德镇、唐山的瓷器。最好的给他们看,他们说:不是,直摇头。那怎么办呢?

后来,他们(外事人员)想出个办法,到故宫陶瓷博物馆问陈万里(已故)。陈万里是中国青瓷专家,他喜欢中国陶瓷,《中国青瓷史》就是他写的。那些外交人员到故宫博物馆找到陈万里。他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就问他,苏联专家一定要“雪拉同”,各方面瓷器给他看了都不是,到底是什么东西?陈万里就笑起来:哎呀!你们这些青年,“雪拉同”就是我们龙泉青瓷嘛!陈万里就顺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中国青瓷史》,说:是我写的,“雪拉同”的故事里面讲得很详细,你们回去仔细看一看。青瓷史里面就写了,宋朝龙泉青瓷出口到东南亚,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后来到法国去了。法国人一看到龙泉青瓷就非常喜欢,认为是世界上的珍品。当时法国很流行一个小说,里面男主人公是个牧童,名字叫“雪拉同”,他的衣服颜色像青瓷一样,淡青色,一年到头穿这种衣服。他就像中国的西施一样有名。大家说就叫(龙泉青瓷)“雪拉同”吧。小说主人公大家都知道的,人人都喜欢的,这样就叫开了。后来,欧洲这些国家都叫“雪拉同”,美国也叫“雪拉同”,青瓷就是“雪拉同”。

这件事周总理知道了。当时,他就决定叫轻工业部赶快恢复龙泉青瓷。他说,不但是龙泉青瓷,中国五大名窑都要恢复。周总理说,恢复五大名窑,特别是龙泉青瓷一定要早点恢复,外国人来访问中国就要看这些东西。当时,周总理给轻工业部部长讲。部长在南京开会,他就告诉浙江,要恢复这个。当时,我是轻工业厅厅长,就组织了一些专家,把全国专家都找来,有南京、上海、北京、我省美院,还有中央美术学院的,反正是全国比较知名的专家,陶瓷美术方面的,成立了恢复龙泉窑委员会,我牵了这个头。

祖传秘方不愿公开

委员会成立起来,我就着手研究如何恢复。当时摸不着边际,已经失传了700多年,找不到一个线索。后来,我们又去找陈万里。陈万里就提供了一个线索:龙泉有兄弟三个人,一个叫李怀德(已故),一个叫李怀川(已故)(弟弟)。还有一个是李怀荣(已故),他说,特别是李怀德是关键人物,祖传秘方是传给他的,他是哥哥。秘方几百年下来,李家祖训非常严格,青瓷釉的秘方只能传儿子不能传女儿,女儿要出嫁的。一个儿子就没问题,兄弟几个只能传大儿子,其他人不传,就这样一直传下来。李怀德是个全才,陶瓷原料处理、造型、烧制,青瓷的雕塑,上面还有花纹,关键是外面一层釉子,釉子是个秘方。外人是不知道的。你们回去,两个人找到一个,特别是李怀德,找到就不会走冤枉路。有门道了,我们很高兴,回来就和叶宏明去。

叶宏明是天津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分配到轻工业厅来,学硅酸盐的,专业就是搞陶瓷。这个学生是优等生,功课好,老师很赞扬他。那时候,他跟着我到龙泉去找李怀德。到处找,找不到。龙泉都是山沟沟,到哪去找呢?怎么办,就去问吧。到一个村先问有没有姓李的,一个一个村庄去问,没有的,马上走。问、问、问,快到福建了,有很多村是有姓李的,但没有李怀德。有一个村,问一个老头,你们村有没有姓李的?说,有的。有没有一个叫李怀德的?他说,李怀德倒有一个。我说,你领着我们去见见他。他说,那可不行,他已经被监督劳动。那时土地改革,划成地主的,就要监督劳动。不能到外面去,也不能接触外面的人。我们说,那看一看。老头说,不行。我说,回去找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姓王,(我们)问,能不能找李怀德?他说,我不能负责,没这个权力。我说,好吧,回去找江华,找省委书记。我们(对江华说)李怀德非找他不行,是周总理决定的,要执行这个决定,技术在他手上掌握,是不是给他摘了帽子,把他请出来。江华说,好的,回去跟县委书记说,摘帽子,请出来。我们再回去,走一趟真费事,当时又没公路。回去跟县委书记讲,江华讲了给他摘帽子。我说,你要不相信直接给江华打电话。县委书记说,你们讲了我们相信,好吧,给他摘帽子。就给村里干部打了电话,把李怀德地主的帽子摘掉。这样,就把他请出来了。

把他安排到哪里去呢?当时龙泉有个上烊瓷厂就把他请来。问他秘方,他不讲,我们说,这是周总理决定,他也不响。后来,他说,要用他也可以(来做)。他在一个房子里把门反锁,在屋里面捣鼓,弄来弄去,谁也看不见。他把釉子配好,门一开,说,你们去用好了。工人拿出上釉。先把胎子烧好,然后把釉刮上去烧,烧出来,就很好。这样烧了几件。我说,这样不行,我们去请上海科学院的周仁(已故)。周仁是什么人呢?国民党政府时,中央什么研究所的所长,在国外学习多年。这人水平是高的,他本来不是学陶瓷的,是学冶炼的,金属冶炼。当时,他(对龙泉青瓷的恢复)贡献也不小。他有兴趣,我们把他请来。当时他70多岁,跟我们到龙泉。与他说了(李怀德的)情况,也见了李怀德,李怀德也没多少话。他说他会做,配方还是不往外拿,这怎么办呢?周仁就出了个点子,他说,算了,我就不相信现代科学发展到现在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与我讲,你找个有出息的大学生,能钻研的,交给我,和我一起到上海去共同研究。

牺牲一件国宝级文物

那人就是叶宏明。五十年代浙江尖端仪器光谱、色谱都没有,只有上海有,北京也不一定有。就到上海科学院,叶宏明就跟他去了,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给陈万里写了一封信。周仁嘛,全国闻名的,周总理到上海来找科学家,就找周仁。科学家由他带队的,周总理也很看重周仁,他和陈万里也很熟,亲笔给陈万里写了一封信。他说,周总理现在决定恢复龙泉青瓷,没办法,要豁出个代价,要牺牲一件标准的出土的南宋龙泉青瓷。要是别人陈万里他根本不会拿出来的,那是国宝,钱多少都是买不到的。他一看周仁写的信,叶宏明交给他的。他说,没问题,要恢复就要牺牲,他就找了一件标准的南宋出土的龙泉青瓷,交叶宏明带回来。周仁就叫他(叶宏明)拿金钢刀把釉子刮下来,用色谱、光谱作化学分析。现代的仪器过去是做不到的。里面的化学成分,含铁多少,含铜多少,这样就把青釉化学成分分析出来了。周仁和叶宏明就研究出一个方子,配方研究好,叶宏明就带着到龙泉来。根据这个配方,把原料配好,挂上釉子就烧,叶宏明在窑门口等着。一个窑要烧成,大概要一天一夜,可能还要长。他就等在窑门口,为什么要等着?他从洞口看,要烧还原焰。龙泉瓷土是紫金土,红颜色,红土壤,它里面含铁很高,铁还原氧化铁,经过多少温度,就反应出青色,青色主要是铁还原。要烧就要从窗口看着,什么时候温度多少,要掌握这个温度。这个差事很苦的。等烧好了就开窑,拿出来一看不理想,不像李怀德的那样漂亮。他就拿着成品到上海,周仁和他共同研究,调整配方,再拿到龙泉去烧。烧了后,再拿了成品到上海,这样经过大半年。(那时)跑一个来回很不容易,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来来回回六七十次也有。一趟趟调整,到最后烧成了,拿出来一看,大家高兴了,跟南宋的一样的。拿着到上海,周仁一看说,行了,完全一样,达到南宋水平。这样,就到国务院报喜,《人民画报》登出来了。

秘方与科学配方见面

《人民画报》到香港,香港人都跳起来了,中国龙泉窑恢复了,当时是个大事情,后来国外也知道了。瑞典有个国际闻名的大律师,他把美元寄到外交部,叫外交部一定给他买套龙泉的茶具。外交部跟轻工业厅讲,一定要给他弄一套。我们给他挑选了一套比较好的茶具,有茶壶、茶杯,外交部就给他寄去。后来,国际展有好几次,龙泉青瓷都参加,就出了名了,(开始)出口。

烧成后,周仁也很高兴,就拿着烧成的成品到上烊瓷厂,我说,你们把李怀德叫来,把这个东西放着。他(周仁)说,刚烧成的,你看怎么样?李怀德一看不讲话,长着个脸,闷了十分钟。我说,有什么意见?他说,我对不起共产党,我也没办法,我们李家祖上有祖训,我不能违背,不能传,祖祖辈辈是靠这个吃饭的。我说,你这个心情我完全理解,你用不着难过,也不要检讨,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现在共产党领导,你放心好了,你的工作,连你子女的工作我们都包下来了。这样他放心了。这事一公开,他把方子拿出来,和叶宏明研究的一比,基本上一样,因为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他也就放下包袱,我们聘他当技师,也成立了研究所。

青瓷配方弄好了,我们就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梅建英教授。还有,我们美术学院就是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周轻鼎(已故),国内有名的雕塑家。还有一个老教授是邓白(已故),他是工艺美术系的系主任,也是比较有名的教授。特别是梅建英,他带领着一伙学生到龙泉来实习,搞美术造型,仿古的,也有创新的,搞了一批石膏模具。周轻鼎搞了一些雕塑品。邓白设计了一套餐具,也送给国务院了,宴会用的,还设计了一套茶具。后来,不断有美院的学生、北京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参与造型设计,出口品种丰富多彩,出口数量很大。那时出口很贵,龙泉青瓷一个盘子,出口到国外起码一万,一个小香炉都是上万的。

官窑、哥窑、弟窑都恢复了,外国人向周总理提了一次意见,说,你们中国是陶瓷的发明国,但到现在没有一部权威的中国陶瓷史,我们想替你们说话都没根据。周总理叫轻工业部赶紧写一部中国陶瓷史,轻工业部长牵头。浙江由邓白和叶宏明牵头写官窑、哥窑、越窑,五大名窑浙江占了两个,官窑和哥窑。那时候,周仁和我讲,青瓷比任何瓷知名度都要高。他说,我到一个国家一定去看他们的陶瓷馆。每个国家陶瓷馆,缺了其它瓷器没意见,如果看完了没有龙泉青瓷,不能叫陶瓷博物馆。

到现在他们(国外)还烧不出来,主要是原料。只有龙泉紫金土含有三个稀有元素,有一个叫锂,有一个叫镓,有一个叫铯。稀有元素别人也可以配,但人工配成本很高。龙泉稀有土元素的含量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恰到好处。后来唐山,烧出来了,用人工配的,但成本太高,景德镇烧了很多,也没成。青瓷还是龙泉的。

深切缅怀本文中为龙泉青瓷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已故先贤们

龙泉青瓷“复活”记

中国古陶瓷之父 陈万里

陈万里先生生于1892年,江苏吴县人,卒于1969年。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他早年从医,平生多才多艺,研究过昆曲,能唱能演,还是摄影家。

近代瓷学研究史

近代瓷学研究史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文献考据阶段,一为考古调查发掘阶段。陈先生是我国近代第一位走出书斋,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查的学者。他为考查浙江龙泉青瓷,自1928年起曾“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一条瓷器考古的新途径,从而使我国陶瓷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现代陶瓷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瓷器是中国古代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作出的杰出贡献,所以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瓷国”。然而长期以来,陈万里先生曾因“以数千年陶瓷著称的中华,竟没有一部陶瓷史”而感慨。

研究瓷器发展的历史,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是不可缺少的两大方面,实物史料除传世品外,即来源于古瓷窑址的调查与古墓葬发掘两个方面。以这两者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是陈万里先生创导的科学方法,为我国瓷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46年,陈先生撰著的《瓷器与浙江》一书堪称是从传统的“书斋考古”走向窑址考古的一座里程碑。

龙泉青瓷“复活”记

陈万里先生的不朽著作《瓷器与浙江》

陈先生走遍南北各地调查窑址

50年代以来,陈先生不辞辛苦地走遍了我国南北各地,调查了许多窑址,发表了一些调查报告与重要论文。《中国青瓷史略》是他继《瓷器与浙江》之后,根据考古新发现对越窑与龙泉窑青瓷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60年代初他又对北方瓷窑最为集中的河南、河北两省进行了调查,发表了《调查平原河北两省古代窑址报告》与《邢、越二窑及定窑》、《谈当阳峪窑》、《禹州之行》等文章。其中《一九五零年以来对于古代窑址的调查》一文则是他对50年代10年间陶瓷考古的一个基本总结。

龙泉青瓷“复活”记

陈万里先生笔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陈万里先生手稿《村居日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陈万里先生手稿

影响

陈万里先生不仅是中国新瓷学研究的开拓者,而且也是培育中国新一代瓷器研究人才的一代宗师。近30年来,我国在陶瓷考古与科研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说与陈万里先生是分不开的。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为纪念这位瓷学的巨擘,为满足学界及广大读者的渴求,出版了《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以示对陈万里先生的纪念和尊崇。

龙泉青瓷“复活”记

陈万里先生位于龙泉大窑遗址的故居

贡献

另加摄影艺术方面的贡献,19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五四”运动时,他在北京大学做校医,同时在该校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对音乐、美术、戏剧等诸门类艺术都有涉猎,1919年开始研习摄影。

在当时,能有机会接触、了解摄影的人极少。就是拿镜箱的人,也大多认为“摄影的工作是绝对机械的,只要有技术上的经验就可以说成功了”。陈万里认为,这些见解都是“近视的、谬误的”。“摄影离了机械的动作及技术上的经验以外,对于取材,构图阴阳,向背种种方面都是重要的”。他在自己的摸索研究中,最早体悟到摄影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摄影“造美”的论点,即在“极不美的境界中”,发现并“照成美”,把自然美创作成融入、表现摄影者个性的艺术美。这是摄影艺术理论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提出这一论点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是陈万里对我国早期摄影美学的贡献。

多个“第一”

陈万里以他探索的成果,在中国摄影史上占据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出版个人摄影艺术作品集(1924年《大风集》);第一个举办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览(1926年上海);与同道一起组织了国内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艺术写真研究会”(即“光社”1923年)。他为《大风集》所写的序言,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个摄影艺术宣言。

陈万里拍摄《民十三之故宫》,是他参与重要历史事件的一次难得机遇,同时表现了他对摄影的深透理解和全面把握。他在这本册子的《小言》中写道:“废帝溥仪出宫以后,我就跟着军警政学各界办理查封时所照的照片,由百余幅里面选出八十四幅,遂成就了这一小册子。自信其中多少部分可以留作将来史料的地方。”

龙泉青瓷“复活”记

古陶瓷科学研究的奠基人 周仁

瓷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创造发明之一。可是在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对这些历史名窑的发展及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极少有完整的记载。

周仁自幼喜爱陶瓷,以后又萌发了揭开中国古陶瓷奥秘的信念。周仁在“成家不是头等大事,立志才是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导下,直到32岁他担任交通大学教务长时才结婚。在简陋的新房中,他精心布置了几件瓷器,可见他对陶瓷的浓厚兴趣。

1927年,正是陶瓷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的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统治者的摧残,使许多老工人失业,许多宝贵经验失传,生产上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1928年工程研究所成立时他决定在工程研究所中设陶瓷试验工场,并决定与中央大学工学院合办,建该工场于南京。他从湖南、江苏等处请来8名技工,筑窑烧瓷,开始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技术的研究。是年夏,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他奉命精仿古瓷品80件,以资陈列和纪念。在周仁的精心指导下,其质量受到多方称赞。

初战告捷,周仁恢复国瓷精华的信心倍增,为了取得各个时期烧制陶瓷的科学数据,自1929年起,周仁亲自到南京官窑窑址、杭州凤凰山万松岭南宋官窑遗址,进行多次挖掘,并先后两次亲赴瓷都景德镇进行调查。他与景德镇著名老艺人共同对传统青花瓷的制造工艺进行科学实验和总结。

为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周仁撰写了中国陶瓷工艺的第一篇论文《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报告》。以后又对如何选择陶瓷坯土配方的准则、一般陶瓷的制造、制成彩色釉、合理瓷窑的建筑、古瓷的烧制等提出了许多新见解。

在仿制古瓷和艺术陶瓷、研制工业用瓷和机制日用瓷方面,周仁领导的陶瓷试验工场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重振民族瓷业作出了宝贵贡献。但当时既缺乏经费,政府也不重视,古陶瓷研究处于困境,工场只好既研究又生产,聊以自给。1938年,陶瓷工场内迁昆明,条件更为艰苦。自1941年起,他们还开展了用于显微镜、望远镜、测距仪、潜望镜的各种特殊的化学玻璃和光学玻璃的研究。

龙泉青瓷“复活”记

1928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创立

周仁任总负责人

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轻工业部要抓好古瓷研究和生产,欲请郭沫若出马。郭老说,上海有个周仁,对此造诣颇深。周仁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当他听说一些驻华使节出于对陶瓷古国的向往,想在中国买一些瓷器,然而大失所望:中国的瓷器竟是如此粗糙、笨重。他心潮起伏,夜不能寐。科学家的职责就是要为国争光。于是周仁立即策马上任,并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然而征途并不平坦,要恢复陶瓷工艺辉煌时代的水平,困难重重,历代在景德镇建造的名窑已是一片废墟,周仁重访景德镇,在一堆堆瓦砾中寻珍觅宝。他十分细心,一块手指大的瓷片都要捡起来研究;他对每一个窑址,都要追溯至它的始建年月。此后,他又到浙江龙泉荒僻的山原考察了解宋窑旧址,又和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到黄河流域等地实地考察。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采用离景德镇120公里以外的高岭土和祁门太和坑的瓷石作泥胎甚好。釉面则用距景德镇约55公里的窑里屋柱槽的釉果和景德镇东南15公里的寺前的釉灰为佳。此外,他们还掌握了升温曲线和最后火温。终于,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的高级陶瓷出窑了。这些瓷器轻巧玲珑,晶莹光彩,造形典雅,达到了中国古代陶瓷水平,有些还超过了古代水平。

陶瓷工业在中国虽有悠久历史,但解放前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和美术陶恣;工业陶瓷的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在若干产瓷地区对耐酸陶瓷等化学工业用瓷材料和化学实验用陶瓷器皿的制造进行了研究。自1954年起,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在周仁的主持下,与第一机械工业部电瓷研究所等单位密切合作,利用国产原料进行了高压电瓷配方的系统研究。南京电瓷厂采用研究的坯料试制成功并生产了各种型号110千伏级棒形绝缘子和电缆套管等制品。1958年用不同粘土原料研究成功采用普通长石质瓷的工艺制造高氧化铝质的高强度高压电瓷,击穿电压高达40.1千伏/毫米。采用一种研制坯料试制成功330千伏空气压缩断路器用瓷套,经受180个大气压而未破裂。

刚玉制品在特种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在1955年后较系统地研究了以烧结刚玉作为切削刀具材料。1958年开始小批量生产瓷刀片。国产瓷刀比硬质合金更适合于高速切削,光洁度高,吃刀量深。

另外,为了提高人造瓷牙质量,1959年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与齿科材料生产单位进行合作,完成了人造瓷牙的研究试制工作。瓷牙的物理——机械性能(如强度、热稳定性、硬度、耐磨性等)都接近进口的高级商品。

与中国许多优秀技艺一样,陶瓷工艺也是只有经验而无理论的。周仁有志填此空白,他和助手张福康等一起撰写了《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等论文,他还与人合写了有关陶瓷研究的论文14篇。他在中国古陶瓷研究方面的卓越成绩获得国内外文物、考古、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赞扬,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陶瓷研究项目获重大科技成果奖。1982年又荣获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奖。

周仁先生字子竞,江苏南京人。1892年8月5日生于江宁,1973年12月3日卒于上海

龙泉青瓷“复活”记

工艺美术泰斗 邓白

邓白先生号白叟,别字曙光。1906年9月生于广东东莞县。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书画家、陶瓷艺术家,原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白先生,1906年出生于莞城的一个中医家庭。自幼喜爱诗文书画,天资聪慧,兴趣广泛,曾师从居巢、居廉的弟子梁梅泉。邓白教授是古瓷艺术研究专家,是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巨著《中国陶瓷史》惟一的艺术顾问,是中国陶瓷艺术理论研究的翘楚,他撰写的《略谈我国当代陶瓷的装饰艺术》和在古陶瓷国际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中国古陶瓷的艺术成就》,掀开了研究中国当代陶瓷装饰及其演变规律的序幕。

邓白先生一直在重庆的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教,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科布局奠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新世纪中国培育了大量的工艺美术人才。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邓白先生还兼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龙泉青瓷“复活”记

邓白先生的自画像

邓白教授从事艺术教育70年,不仅是当代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更是一位名重艺林的工笔重彩画家和书法家。他创作的工笔花鸟,形象生动,线条刚健有力,设色清雅秀美,极富装饰性。他的创作风格源于岭南画派,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其工笔花鸟画,有许多作品流传下来。如悬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和平春色》大屏风,赠予广东宾馆的《紫荆图》,北京饭店的《莺歌燕舞图》,东莞华侨大厦的《蝉鸣荔枝熟图》,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岭南丹荔》和《罗岗香雪》,四川乐至陈毅纪念馆的《西山红叶诗意》和东莞市政府会议厅的《岭南春讯图》等都是邓白先生的代表作。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呈现出一种音乐艺术的旋律美。他创作的瓷画,特别是六十年代创作的青花花鸟瓷画,其意境、风格、技法,均堪称一流。

龙泉青瓷“复活”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龙泉青瓷“复活”记

邓白先生(左)

与著名书画大家潘天寿先生一起工作

邓白先生在艺术史研究领域造诣高深,成就斐然。著有《潘天寿评传》、《图画见闻志》、《邓白美术文集》。他曾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对陶瓷美术史和陶瓷美术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后撰写出一大批有质量的陶瓷艺术专著和论文。为提高我国陶瓷美术艺术质量,促进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可循的理论依据。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之际,浙江龙泉窑厂在邓白等浙江美院和浙江大学有关专家的参与和帮助下,成功地制作了一批精致的茶具、餐具、花瓶、花盆等青瓷产品,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国庆献礼。1962年,浙江龙泉青瓷生产终于得以正式全面的恢复。邓白亲自设计的“青瓷牡丹双耳瓶”,受到专家和消费者一致好评,大批量投入生产。1980年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南宋郊合官窑的仿名瓷。1989年,轻工部及中国陶瓷学会正式授予恢复南宋官窑科研成果荣誉奖;1990年,文化部又授予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并推荐国家科委将该成果编入了《1990年重大科技成果汇编》。鉴于邓白先生在陶瓷艺术研究上的卓著成就,1980年,邓白先生被推选为全国陶瓷学会副理事长,出口古陶瓷学会名誉理事。

龙泉青瓷“复活”记

邓白先生(左二)在龙泉瓷厂指导

龙泉青瓷“复活”记

邓白先生手稿

龙泉青瓷“复活”记

邓白先生设计的龙泉青瓷

邓白先生直到86岁高龄才正式退休,回家乡莞城居住。于2003年8月23日17时05分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8岁。

龙泉青瓷“复活”记

世界著名动物雕塑家 周轻鼎

龙泉青瓷“复活”记

周轻鼎先生是世界著名动物雕塑家、中国动物雕塑的奠基者,中国现代雕塑家和美术家。湖南省安仁县人,父亲是秀才,能书善画,受母亲影响,幼时的周轻鼎喜欢用米粉团子和黄胶泥捏各种动物,又受父亲指教临摹山水花鸟画。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东渡日本,就学于日本川端画校。1931年留学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师从罗丹学生让·布舍,后成为法国里昂著名雕塑家丢玛的助手,其艺术日臻成熟,作品常在沙龙获奖。冼星海、刘开渠均为其留法同学。1945年回国后,在杭州国立高等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院前身)任雕塑系主任、教授、代理校长。解放战争期间,他创作了浮雕《八口之家》和圆雕草图《流民图》等作品,表现了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

新中国成立后,周轻鼎先生致力于美术教育和创作,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教授、雕塑系(民间美术系)主任,是浙江省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他满怀爱国激情,赴全国各地讲学传艺,为国内许多城市创作了城市雕塑。60年代后,他由教学工作转到动物雕塑创作上,先后到我省及江苏、江西、广东等地陶瓷厂做陶塑。他创作过大熊猫、梅花鹿、白鹭等大型动物雕塑,在北京举办过动物雕塑培训班,在上海举办过小型动物雕塑展。出版有《周轻鼎动物雕塑选集》、《周轻鼎谈动物雕塑》等专著。

1961年,应时任龙泉瓷厂(上垟瓷厂)厂长赵潜的邀请,周轻鼎先生来到上垟瓷厂创作传艺,这也是周轻鼎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青瓷的故乡龙泉。当时在龙泉县委报道组工作,现已退休的市文联原主席闻欣先生回忆说:“周轻鼎先生在上垟瓷厂的时候,我正好在厂里采访,并且住在他隔壁,是他的邻居,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就住在瓷厂后面山坡上的土房子里,房子很简陋,只有矮矮的一层,连水泥地都没有打。后来,县委、县政府还特邀他给县里的干部讲课。”

在讲课中,周轻鼎先生讲了自己的留学生活与艺术创作体会;回国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斗争,公开展出艺术作品,用艺术形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经历。对龙泉青瓷的发展,他说:‘龙泉青瓷是国之瑰宝,要按照周恩来总理1957年关于尽快恢复历史名窑龙泉窑的指示精神,把龙泉青瓷发扬光大。’ 同时他还就龙泉青瓷的生产发展和艺术创作等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周轻鼎先生的那次讲课,在广大干部群众当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周轻鼎先生个子较高、体态较瘦,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在上垟瓷厂他每天与工人一样上下班,每餐都在食堂里用餐。他在厂里主要是创作小型动物瓷塑。”闻欣先生对当年这位邻居的为人以及工作生活情况记忆犹新。

动物世界本是一个神奇的大千世界,美术家笔下的动物形象使许多人爱不释手。许多美术家创作的动物画或动物雕塑,各以自己的特色与风采流芳艺苑。周轻鼎先生一直以来对动物怀有厚爱,他欣赏它们纯正的美,有生命活力的美与服务于人类的美。他几十年不间断地观察、体验、描摹各类动物的生态与特征,并直接地用粘土进行写生。长期的潜心研究、脚踏实地地师法自然,所获结果是他手下的动物形象天趣盎然、潇洒自如、充满生命的活力。比如,他有一尊题为《警惕》的梅花鹿瓷塑,此鹿站在山岗上,耸着双耳,警惕地听着远方的声音,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龙泉青瓷“复活”记

周轻鼎先生的雕塑作品

龙泉青瓷“复活”记

周轻鼎先生的雕塑作品

周轻鼎先生毕生致力于动物雕塑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绘画大师刘海粟曾称“周轻鼎的动物瓷塑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在创作与教学中,他承继了法国写实的雕塑传统,十分注重动物精神状态的表达与人的意趣的寄托,重视师法自然,再现动物的生动神态,表现它们的生命力。他治学严谨,创作勤奋,动物雕塑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力求形神兼具,不尚藻饰,于轻松中显示力量,在似乎漫不经意中表现情感和诗意。他的作品风格别致,注重于动静不同之时观取动物之天性,表现手法自由流畅,一气呵成。所作动物生动自然,神气毕现,饶有情趣。他刀法苍劲,粗疏不失玲珑,颠倒顺乎自然,避难藏拙,趣在法外,无门无派,纯出自创。如在杭州孤山塑造的“群鹿”,被刘海粟誉为“生动绝伦”。“运斧施刀独避工,粗疏颠倒自玲珑,形崎神气天真在,写得牛羊栩栩风。”所有这一切都是周轻鼎先生艺术创作的鲜明特色。

从1963年至1982年,周轻鼎先生曾先后3次来到龙泉瓷厂实地创作,期间他与上垟瓷厂的杨永祥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杨永祥曾是他的得意门生。12 岁就在木岱口碗厂当学徒的杨永祥,当了7年学徒之后,于1950年招进上垟瓷厂工作,1959年,瓷厂领导发现这个小伙子不但勤劳朴实、心灵手巧,而且一心一意扑在技术钻研上,就把他作为优秀工人代表、技术苗子保送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去深造,就读于该院雕塑系,主攻人物雕塑,而该系的主任正是周轻鼎先生,周轻鼎先生似乎特别看重这位来自青瓷故乡、勤奋好学的学生,对杨永祥总是关爱有加,经常抽空额外给他作些辅导。寒窗3年、大获而归的杨永祥回到上垟瓷厂之后,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设计科研部门负责人和龙泉青瓷人物创作的代表人物。

周轻鼎与杨永祥师徒俩,一个以动物雕塑见长,一个则以人物雕塑显其功力。周轻鼎先生在上垟瓷厂的日子里,人们总会看到师徒俩在一起切磋技法,一起交流经验,一起挑灯夜战,一起潜心创作的情景。

周轻鼎先生十分钟爱龙泉青瓷,他把自己在上垟瓷厂创作的、最为喜爱的手捏瓷塑梅花鹿、马、熊、狐狸、野牛、山羊等数十件瓷塑作品赠送给上垟瓷厂及一些青瓷爱好者收藏,并在一些赠送的瓷塑作品上亲笔题刻,如在赠送学生杨永祥的瓷塑白鹭上就刻有“杨永祥同学留存 周轻鼎 1963 大暑节”字样,中国美院熊寥博士在看了这些瓷塑作品后称 “在国内尚不多见如此精美的作品”,连声说“珍贵、珍贵。”

1982年,已经是86岁高龄周轻鼎先生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上垟瓷厂,然而,这次来上垟却是周老先生的一次伤心之旅。因为他此前在厂里创作的大量动物瓷塑石膏模具居然荡然无存,后来才得知,由于当时上垟瓷厂生产的日用瓷和人物瓷塑销路好,厂里主要就生产这两类产品,而动物瓷塑几乎没有多大市场,于是,周轻鼎先生那些动物瓷塑石膏模具竟然被当作废物处理掉了。这些模具被毁让周轻鼎先生感到非常痛心,他说,才这么些年,那么多的模具居然找不到一个……我86岁了,也许是最后一次来上垟了……杨永祥在惋惜万分的同时,深深地记住了老师的话。

岁月无情,逝者如斯。虽然现在周轻鼎、杨永祥师徒俩都已经离开我们,但这对名师高徒生前创作的动物瓷塑和人物瓷塑,已经成为龙泉青瓷不可多得的精典之作和传世之宝。在龙泉青瓷收藏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收藏爱好者对他们的作品更是趋之若鹜,价格日益攀升。据说,周轻鼎先生的瓷塑作品在国外拍买市场,早就达数十万元一件。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周轻鼎先生原创的动物瓷塑石膏模具并没有荡然无存。原来,1982年,酷爱青瓷、把动物雕塑作为毕生追求的周轻鼎先生,在他艺术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上垟瓷厂还是创作了最后一批青瓷动物瓷塑。为防止石膏模具再次被毁,在周轻鼎先生离开上垟瓷厂后,杨永祥把恩师这批尤为珍贵的作品石膏模具特意私下保存了下来。周轻鼎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知道这一切,想必一定会含笑于九泉。

从小在上垟瓷土堆里长大的杨永祥先生之子、龙泉章窑青瓷研究所负责人杨孔星告诉笔者,虽然,目前章窑青瓷研究所只生产周轻鼎先生原创的动物瓷塑和“四大美女”、“八仙过海”等杨永祥青瓷人物代表作,但他创办研究所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要把周轻鼎、杨永祥动物瓷塑和人物瓷塑之艺术创作精华传承下来,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周轻鼎先生于1896年4月1日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1984年11月12日卒于浙江省杭州市。

龙泉青瓷“复活”记

青瓷老艺人 李怀德

龙泉青瓷“复活”记

徐朝兴恩师李怀德的遗作

在清末民初,绝大多数龙泉窑停烧的时刻,他和极少数窑口,仍坚持生产和古代龙泉窑是一脉相承的瓷品;李怀德还拥有祖先从南宋以来,代代相传的配釉秘方,他恪守几百年“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祖训,为了延续青瓷的命脉,生前无私地和本地制瓷老艺人,将口授心传的胎釉配方贡献出来,还一起投入开发试验,民间力量结合外来官方科技,经过无数失败和反覆摸索,终於重新掌握失传已久的龙泉青瓷工艺技术,使沉睡百年的龙泉古窑重新苏醒。

龙泉青瓷“复活”记

李怀德(右二)与徒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左一)

及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叶小春的父亲

当时龙泉青瓷研究所唯一

胎釉配方专家叶时金(右一)

早年游览南京中山陵合影

今日青瓷界的第一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一生念念不忘的的恩师,也是李怀德;在仿古小组的5年学徒时间里,他从老师那儿学到了许多青瓷工艺绝活;当年那位15岁的小学徒,多年后俨然成为青瓷泰斗,其一生最感激的人莫过於他的恩师李怀德。

龙泉青瓷“复活”记

结语:

昨日之苍穹,今日之星空,当我们翻阅中国陶瓷的历史,流连在各大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臻品之前,我们思绪万千,从民窑的兴起到各大窑系的形成,从官府的垄断,到扬名天下的五大名窑,多少人,多少代,我们几乎记不起他们的姓氏名谁......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下达恢复历史名窑的指示,各省轻工厅的领导,陶瓷专家、美院的教授学者,陶瓷世家以及试制生产的组织者,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压力,跑窑址、采原料,试制攻关,为了名窑的恢复呕心沥血,默默无闻,他们在物质上大多不富有,有的人也已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我们大家现在都还记忆起他们吗?我们的后人还会记忆起他们吗?历史不能忘记!“不知历史,焉知未来”。我在此发表这篇文章,收集编辑图片忙了好长时间,就是想与大家一道缅怀铭记过去的岁月,共创陶瓷艺术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