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邢窯受南方越窯影響生產青瓷,經過不斷探索,在北朝時最先創燒出了粗白瓷之後,唐朝時終於燒製出成熟潔淨的細白瓷,與越窯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襯局面。白瓷的誕生,讓世人驚歎不已,打開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純淨潔白邁進的大門,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飛躍。就在邢窯如日中天的晚唐時期,邢窯所在地以北不遠處,位於曲陽縣龍泉鎮澗磁村的曲陽窯(即後來的定窯),開始師從邢州,置窯燒瓷,並且技術日漸成熟。

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定窯以其潔淨的薄胎釉色、優美的花紋裝飾、高超的燒製技術、親民的價格和巨大的產量,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發展。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北宋 定窯白釉雙系罐 高18.1、口徑10.9、足徑8.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定窯白瓷碗 傳朝鮮出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國際方面。自漢武帝開闢西域的絲綢之路以後,中國對外交往國家逐步增多,根據文獻記載,到唐代已有30多個與中國交流和貿易頻繁,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活躍,中國陶瓷就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以長沙銅官窯、南方越窯等名窯成為外銷瓷的主角,到唐代後期、五代、北宋初期的9—10世紀期間,我國迎來了瓷器外銷的第一個高峰。在外銷瓷裡,定窯雖算不上主角,但隨著少量瓷器輸出,定窯以其潔淨的白胎、淡雅的釉色、精湛的工藝,享譽世界。在上節講到,北宋外交官徐兢編撰的《卷三十二》中,記錄了徐兢本人在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受宋徽宗指派,以大宋國信使身份出使高麗國(今朝鮮半島)時,見到高麗製作的翡色陶尊,製作工巧、色澤尤佳,酒尊之狀如瓜,上有小蓋,而為荷花X鴨之形,復能作盌、碟、杯、甌、花瓶、湯盞,都是偷仿定窯的模式製作的。這說明,早在北宋中期之前,定窯的製作技術和工藝,早已傳播到朝鮮。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北宋 定窯白釉臥女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現代 日本陶瓷藝術大師澤村陶哉2016年的作品 像定窯嗎?

我在2016年的文章《執拗的工匠——日本陶瓷藝術大師澤村陶哉》中也講到,日本的陶瓷技術,深受中國和朝鮮的影響,最先在室町時代以前,由中國和朝鮮的陶工帶入日本並逐步發揚光大的。由日本最推崇定窯釉色這點分析,對日本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定窯。在日本,出土了唐、五代陶瓷的遺址有188處,出土各類陶瓷片2159片,定窯佔了一定的比例,其中鴻臚館遺址所見中國陶瓷的窯口有越窯、定窯、邢窯、河南鞏縣窯、婺州窯、江蘇宜興窯、長沙窯、台州溫嶺窯等,而定窯令人矚目。其他發現定窯瓷器的國家、地區遺址有:印尼爪哇島和蘇門達臘島(因沉船發現較多)、伊拉克薩瑪拉遺址、非洲等。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北宋 定窯刻蓮瓣紋四系直口罐 大英博物館藏

國內方面。考古發現定窯瓷器在國內流佈範圍很廣,東到我國東北的遼寧,北到內蒙古,南到江浙、湖南,西至陝西等各省都發現有定瓷出土,可見定瓷當時的普及程度。定窯在邢窯走弱之後,逐漸發展成引領白瓷的龍頭瓷窯,其影響力不僅在覆燒法和造型紋樣上,還在胎骨釉色、器物成型、煤燃料利用等技術方面,都有過人之舉,國內眾多窯口爭相效仿,從而推動了當時制瓷業的進步。考古發掘資料證明,今日的河北臨城、井陘,河南鶴壁,山西平定、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吉州等地在宋金元時期,都曾經燒造過與定窯瓷器風格相似的瓷器。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晚唐 定窯白釉瓜稜瓶 1980年浙江臨安水丘氏墓(901年)出土 臨安市文物館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南宋 周煇著《 卷五》記載了宿泗地區、饒州景德鎮在仿造定窯瓷器

《清波雜誌》是南宋人周煇(公元1126-1198年)所著的著名筆記題材著作,記載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軼事,是研究宋代歷史、社會、思想和文化的很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清波雜誌》卷五中,專門記載了作者所見所聞的宿泗地區、饒州景德鎮、耀州黃浦鎮都在仿造定窯瓷器:“煇出疆時,見虜中所用定器,色瑩淨可愛。近年所用,乃宿泗近處所出,非真也。饒州景德鎮,陶器所自出,於大觀間窯變,色紅如硃砂,謂熒惑躔度臨照而然。物反常為妖,窯戶亟碎之。時有玉牒防禦使,年八十餘,居於饒,得數種,出以相示,雲:‘比之定州紅瓷器,色尤鮮明。’”“又曾見北客言,耀州黃浦鎮燒瓷名耀器(耀州窯),白者為上”。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晚唐 定窯白釉徐六師記皮囊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南宋 太平老人著《袖中錦》中把定瓷歸入天下第一行列

南宋太平老人所著的《袖中錦》,給定瓷以極高的評價,把定瓷與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認為皆為“天下第一”的名牌產品,可見定窯在宋朝社會上的名氣之大!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元末明初 曹昭著《格古要論》中關於定窯以及仿定之窯的論述

元末明初大玩家曹昭在《格古要論》中對定窯有詳細的論述,同時在介紹其他窯時,明確指出仿定窯的窯口為:吉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霍州窯(即彭窯)。《格古要論》中對瓷窯論述最多的就是“古定窯”,這段論述已成此後各代文獻爭相引用的“聖典”——古定器,土脈細,色白而滋潤者貴,質麄而色黃者價低。外有淚痕者是眞,劃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繡花者次之。宣和、政和間窰最好,但艱得成群隊者。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黒如漆,土俱白。其價髙如白定。俱出定州。東坡詩云:定州花瓷琢紅玉。凡窰器,茅篾骨出者價輕(損曰茅,路曰篾,無油水曰骨出。此賣骨董市語也。)。注:現在的古董,在明清時期,都稱“骨董”。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明 高濂著《卷十四》中關於定器以及仿定器的論述

明代高濂所著《卷十四 “論定器”》中,首先詳細論述了定窯瓷器如何精美、品質很好、很受世人喜愛,“精巧得難以想象”、“樣樣都出神入化”,之後說到其他窯(很多在仿定器)雖然也在學定窯之精巧,但都缺乏古定窯的神韻。特別指出山西的“后土窯”仿得很差,高麗窯仿的最好,有的不亞於定窯;有個叫周丹泉的蘇州人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開始燒製的瓷器堪稱佳品,但也必須磨去器身的紅色才可以看,周丹泉之後的人就差遠了;元代時有個叫彭君寶在霍州仿古代定窯,人稱“霍窯”,又叫“彭窯”,認真燒製的窯器非常精細,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在市場上冒充定窯賺錢,十分可笑。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清代孫承澤在《卷四》中也記載了彭窯、景德鎮要仿定窯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清 藍浦著 鄭延桂補輯《景德鎮陶錄》記載了景德鎮及其他窯仿定窯情況

清代孫承澤在《卷四》中也記載了彭窯、景德鎮要仿定窯。仿定記載最詳細的,還要算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出版成書《景德鎮陶錄》,不僅詳細記載了景德鎮仿定窯瓷器情況,還記載了蕭窯、吉州窯、象窯、平陽窯、宣州窯、臨川窯、宿州窯、泗州窯、霍州窯(彭窯)、南豐窯、磁州窯、德化窯、平定窯、高麗窯等窯都曾經仿製或冒充過定窯瓷器、或受定窯影響生產白瓷,比如磁州窯在初創時的白釉瓷器,無論是裝燒方法、器型,還是裝飾方法與紋飾,都在效仿定窯,當然,當磁州窯崛起之後也曾影響定窯。除此之外,經解放後考古發現,湯陰、修武、登封、密縣、魯山、高平、渾源、繁峙、榆次、介休、肖縣、銅川、成都、彭縣、泉州、江山、崇安、南安、光澤、仙遊、潮州等地,都發現有宋代燒造白瓷的窯址,它們可能直接或間接受了定窯的影響,也印證了宋代燒造白瓷已成為一種風靡全國的風尚。由此可見,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定窯名氣之高、影響之大、傳播範圍之廣,天下首屈一指,再無其他瓷窯能出其右。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五):定窯技術的影響與傳播

晚唐 定窯白釉刻“官”字款五葉盞 1985年西安北郊火燒壁村窖藏出土 西安博物館藏

(系列文章,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