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邢窯受南方越窯影響生產青瓷,經過不斷探索,在北朝時最先創燒出了粗白瓷之後,唐朝時終於燒製出成熟潔淨的細白瓷,與越窯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襯局面。白瓷的誕生,讓世人驚歎不已,打開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純淨潔白邁進的大門,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飛躍。就在邢窯如日中天的晚唐時期,邢窯所在地以北不遠處,位於曲陽縣龍泉鎮澗磁村的曲陽窯(即後來的定窯),開始師從邢州,置窯燒瓷,並且技術日漸成熟。

定窯的文化成就

我們談及一個瓷窯的文化成就,籠統地說,就是在談這個瓷窯在發展過程中,與當時的社會及社會現象發生相互影響、相互映襯、相互促進的程度和作用,是一種社會歷史的現象和產物,比如,通過瓷器,能夠反映出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觀等。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這些文化特徵,又會深深影響著瓷器的造型和燒製。我主要從胎釉、器形、紋飾三方面來談談定窯的文化成就。

定窯的器型——

定窯在唐及五代有盤、碗、杯、盞、水注、瓶、罐、碗、盒、盂、瓷枕等多種器形。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器物外,主要增加了一些精美的仿生器物,如花瓣狀盤、碗、柳鬥杯、海螺等,還有一些形象生動的人物、動物雕塑。到金代後,僅以碗類、雞腿瓶、斂口杯等少數品種為主了。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晚唐 定窯三葉盞 英國大威德基金會藏

定窯瓷器的造型風格,與定窯的胎釉及紋飾風格一樣,是伴隨著唐、宋豐富的文化藝術發展起來的,有著唐宋尤其是大宋審美文化深深的烙印。盤、碗類器物的寬淺、精巧,立體器物的清秀富麗,刻龍盤的威嚴莊重,淨瓶的挺拔華貴,龍首注的敦厚朴實,蓋罐的雄渾飽滿,孩兒枕的淳美質樸,荷葉碗的精巧多姿,令人讚歎。用流暢的曲線構成的外輪廓,與光潤的釉面,精美的刻、印花紋裝飾溶為一體,呈現出特有的挺秀、文雅的藝術風格,既有實用功能,又不失美觀大方高貴。那麼,定窯瓷器的基本器型從哪而來呢?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部分定窯瓷器

我在《中國陶瓷文化略談(六)》、《中國瓷器的先驅——千年越窯》、《中花白瓷的鼻祖——邢窯》等文章中都講過,瓷器是從仿製青銅器、玉器以及後來的金銀器開始的。一般來說,各類瓷器的器型,都是從青銅器、玉器、金銀器而來,尤其是銀器。根據英國考古學家、漢學家、牛津大學副校長傑西卡·羅森爵士(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的研究成果表明,從漢代起,中國受中亞或伊朗東部進口器物的影響就已開始製造金銀碗、杯,到了唐代,金銀碗、杯、盤、碟在中國大量製造,供皇族和達官顯貴們使用。從唐代的金銀器可以看出,在中國風格中逐漸吸收了外來器皿的型制和圖案,同時也有一些改進或創新,使器型和式樣更加優美。陶瓷器仿青銅器大多是為了殉葬,而伴隨金銀器發展而興起的陶瓷器仿金銀器,則以生活實用器為主。在北宋早期,瓷器用途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瓷器作為金銀器的替代品供皇族和達官貴人主要用來墓葬而不是實用,尤其是白瓷和青瓷;二是供社會中下層人士日常使用;三是用於出口貿易。後來的瓷器器型一般就直接以效仿更早的瓷器為主了。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定窯白釉“官”款對蟬紋碟 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 定州博物館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定窯白釉刻字舍利瓶 定州靜眾院塔基出土 定州博物館藏

根據唐代墓葬的一系列考古發掘證明,作為食器和飲器,金銀器比陶瓷更受人們重視。唐代陸羽在《茶經》一書中評述邢窯白瓷“ 類銀類雪”,說明白瓷和銀器之間的某種對比關係。根據河北定縣宋代塔基的發掘報告,時代較早的靜志寺塔基(公元977年)中的定窯白瓷,比年代稍晚的淨眾院塔基(公元995年即至道元年)中的定瓷,更象銀器,說明早期的定窯白瓷與銀器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一些。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位於河南鞏義的宋太宗元德李後陵

在北宋,宮廷使用仿銀器型瓷器也可能是為了隨葬,因為除非厲行節約,皇室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理由在廣泛使用金銀器的基礎上還使用金銀器的仿品——瓷器。1984年10月發掘的北宋皇陵——元德李後陵中,出土了37件定窯白瓷,其中白瓷盤11件、白瓷碗26件。這批定窯瓷器器形規整、胎質細白、堅碩緻密,器身內外施釉,除少部分器口滿釉外,絕大部分口沿和圈足著地面露胎,釉色呈乳白色或白中微閃青色,釉質瑩潤,光潔細膩,部分帶有“官”字底款,屬於未使用過的物品。元德李後,系宋太宗趙光義的賢妃、宋真宗趙恆的生母,死於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因在死後二十三年後被追封為皇太后,於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四月八日,遷葬於宋太宗永熙陵的西北角。這批定窯瓷器的外型有著明顯的仿銀器特徵,如平底盤、無紋小碗等。由於元德李後是在死後二十三年後遷葬的,其隨葬的瓷器不可能是本人的原日常生活用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廷從定窯購買的白瓷的一個用途,就是用作帝、後的陵墓隨葬品。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南宋《卷二》中記載和中使用定窯作為獎品

從邵伯溫在《卷二》中記載的張貴妃私自接受外臣贈送定州紅瓷器而引起宋仁宗震怒一事,可以說明定窯不僅白瓷天下聞名,紅瓷也屬珍貴物品,併為達官貴人所喜愛,以至於可以當成貴重禮品送給張貴妃。南宋人周密在《卷二》記載了皇宮中如何過和,這兩項活動中都會做一些遊戲,並用到定窯作為獎品。比如二月二日“龍抬頭”這天就是“挑菜節”,是宋代重要的傳統風俗節日,民間就是到野外春遊挖挖野菜什麼的,王宮貴族都各自舉辦不同檔次的活動。宮中每年都要在這天舉辦御宴,並在宴會以遊戲活躍氣氛......皇上對后妃、皇子、貴主、婕妤及都知等大多都有賞無罰,好的賜賞成號珍珠、玉、金器、北珠、篦環、珠翠、領抹,次一點的也賞賜鋌銀、酒器、冠鐲、翠花、段帛、龍涎、御扇、筆墨、官窯、

定器之類的寶貝,罰也就是舞唱、吟詩、唸佛、飲冷水、吃生薑之類。這可以說明,位於杭州的南宋皇宮中已收藏有原來屬於北宋、當時屬於金國的定窯瓷器。皇上可以用定窯瓷器來賞賜下人,雖然定窯在眾多獎品中地位並不顯赫。要知道,南宋朝廷是在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被虜走、大宋朝廷財產盡失的背景下,由當時碰巧不在朝廷的宋徽宗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南京(即商丘)建立的,隨後南宋朝廷倉促南渡,在揚州、建康(現在的南京)、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平江等地,來回轉戰逃亡了11年多,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才定都臨安(即杭州)。由於倉皇出走和長期流離失所,南宋朝廷擁有的定窯瓷器,只能來源於民間或朝中官員所獻,而不是來源於北宋朝廷所藏。所以我認為,根據以上文獻記載證明,到南宋時期,朝野收藏定器已成形成風尚。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北宋 定窯貼塑、印花孩兒枕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古定窯瓷器中,要特別講講的是瓷枕。關於陶瓷枕在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西、浙江等地都有大量出土,自唐代開始,到宋朝已經發展到數量驚人,質地有陶質、半陶半瓷、瓷質,種類有唐三彩、唐綠彩、唐青釉、唐褐釉、宋三彩、宋白釉、宋青釉、宋綠釉、宋白地黑花、宋褐釉、宋黃黑釉共計十四種。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磁州窯白地黑花系列瓷枕,而做工精湛、美術價值高的,還要算定窯系列瓷枕、特別是定窯白瓷孩兒枕。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刻花萱草紋枕 高11.5、長23、寬1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褐彩彩繪劃花水波紋枕 高13.4、長20.6cm 天津市文物管理所藏

和定窯普通器形大多來自仿銀器不同,宋、金的定窯瓷枕繼承了唐代以來的傳統風格,做工和質量都是同時代的瓷器中最好的,造型除了常見的長方形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設計和變化,如雕塑出來的人形、獸型、龍形等,每一件都是極佳的藝術品。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褐彩劃花枕 高7.1、長20.1、寬17cm 河北省定縣博物館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宋 定窯孩兒枕(殘) 長15.2、寬9、高1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剔花還是刻花、劃花,定窯瓷枕的裝飾既有繪畫的藝術價值和記錄當時當地民間生活、社會風俗、山水、動植物的寫實價值,是一種極端珍貴的中華民族古代文化藝術載體。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綠釉劃花蓮鴨紋枕 高14.5、寬13.4、長23.2cm 河北定縣博物館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褐彩彩繪劃花枕 高11.5、長24.6、寬18cm 河北省定縣博物館藏

業界一度對瓷枕的用途是有誤解的。由於墓葬出土的瓷枕特別多,加上現代人認為堅硬的瓷枕枕著頭不一定舒服,有些專家和文獻,就武斷地認為,瓷枕是種冥器,只用於殯葬,其實這是不對的。瓷枕是古代人們的基本生活用具,上至皇宮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會用瓷枕作枕頭(貧窮百姓也可能用陶枕代替瓷枕),這也是在古代因尚玉傳統鍾情於玉枕之後的一種瓷質替代品。當然,瓷枕也是一種重要的殯葬用品,入殮時用於死者枕頭。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剔花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北宋蘇軾詩《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中提到瓷枕(《東坡全集》卷十五)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他的詩《歸宜興留題竹西寺》(《東坡全集》卷十五)寫道:“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剩覓蜀岡新井水,要攜鄉味過江東。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罌粟湯。暫借藤床與瓦枕,莫教辜負竹風涼。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該詩作於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五月一日,在蘇軾回常州宜興、途經揚州時所作。這一年,蘇軾官場失意自請歸耕常州,得到朝廷應允,於是從南京(即現在的河南商丘)出發去常州,途經揚州見沿途風光旖旎,生活情韻濃厚,頗受感染,想到自己終於可以結束飄蕩的生活,那長期因貶謫而壓抑晦暗的情緒,也似乎隨之盪滌一空,猶如睡藤床、枕瓷枕、享受竹林微風的涼爽。在這樣歡愉的心境裡,欣然題詩竹西寺的牆壁上,表現出灑脫自在、情趣盎然的意態。注意,瓷古時也叫瓦、甌、磁等。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定窯剔花折枝牡丹紋枕 高13.5、長30.6、寬22.2cm 河北省定縣博物館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李清照的《醉花陰》(收錄於《漱玉詞》)中提到瓷枕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這首詞中寫道:“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其中一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把在重陽節中詞人自己流離失所、失望於現實、思鄉之愁的婉約之情,用頭下面瓷枕的“透心涼”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瓷枕也好、玉枕也罷,它是現實生活中的日用品,而不僅僅為冥器。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定窯虎型瓷枕 河北定州博物館藏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歐陽修撰《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中描述了陶瓷枕的用途

那麼,陶瓷枕除了日常用於睡覺,還有什麼講究呢?北宋歐陽修主編的《唐書》(即《新唐書》)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記載:“韋后妹嘗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闢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韋后妹就是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的妹妹國夫人。韋皇后,唐中宗李顯第二任皇后,因姿色美豔、善於心計而深得李顯寵愛,後因李顯母親武則天篡位而受苦,武則天禪位之後李顯重新當上皇帝,從此,韋皇后開始禍亂朝政。韋氏重新成為皇后以後,便像武則天在高宗朝那樣干預起朝政來了,她和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長寧公主、妹妹國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親沛國夫人鄭氏、尚宮柴氏、賀婁氏以及女巫第五英兒、隴西夫人趙氏等人一起,仗勢專擅朝政,欺壓大臣,濫殺無辜,奢侈無度,還大肆收受賄賂,明目張膽為行賄者請託授官。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還是為他人當奴婢的人,只要向這些人行賄三十萬錢,就能夠直接得到由皇帝的親筆敕書任命的官位,由於這種敕書是斜封著交付中書省的,因而這類官員被當時的人稱為“斜封官”;如果行賄三萬錢,就可以被剃度為僧尼。她們受賄之後所任命的員外官、員外同正官、試官、攝官、檢校官、判某官事、知某官事共計數千人之多。在西京和東都兩地分別設置兩員吏部侍郎,每年四次選授官職,選任官員競達數萬人。後因李顯突然駕崩韋后想當皇帝之際,由李顯之弟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即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於公元710年7月21日誅殺了韋皇后及其韋氏集團。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定窯獅子枕 高12.5cm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金 臥女枕 長17.3cm 河北省曲陽縣文物保管所藏

《唐書》這段記載的是韋后集團核心人物、韋后妹妹國夫人,曾經因違揹人倫之道、壞事做盡而心虛,競藉助於瓷枕以求睡得安穩並利用瓷枕其他功能以提升效力。國夫人用豹頭枕辟邪,用白澤枕規避其他美人憑嫵媚而撼動自己的地位,用臥熊枕提升身邊男人的功力、同時降服女妖精。你看,古人竟然對小小的瓷枕賦予這麼多功效,可見瓷枕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中華白瓷的拐點——定窯(八):定窯的文化成就——定窯的器型

北宋中期 定窯孩兒枕 高18.3、長30、寬1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我最欣賞的還是上圖這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中期定窯白釉孩兒枕。該枕通體白釉,柔和細膩,微閃牙黃,造型生動,構思新穎別緻,枕基為一床榻,榻周圍四面開光,內印螭龍與如意紋飾(原來宋朝的傢俱是這樣的),床榻上面雕塑一名俯臥兒童,兒童頭斜枕於交叉的手臂上,頭上梳兩綹孩兒發(原來宋朝兒童的髮型是這樣的),臉側向左側,眉清目秀,表情自然,天真活潑,身穿長衣,外罩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原來宋朝小孩服飾是這樣的),左手持一繡球,雙足交叉向上微翹(原來宋朝兒童是這樣玩耍的)。該枕最微妙之處是孩兒脊背作枕面,圓潤、微凸,其流線型很符合人體幾何學,讓人枕上去一定非常舒服。我有幸在幾年前觸摸過這個孩兒枕,當時感覺就像女孩的後腰,凹凸有致、圓潤而順滑,妙不可言。想起當年在巴塞羅那的奎爾公園裡,感受過世界著名建築大師高迪設計建造的、享有世界盛譽的奎爾公園人體學休閒長椅,不過,其美妙程度比這件孩兒枕的後腰,要遜色得多。該枕顏色之素雅、設計之新穎、雕塑技巧之高超,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再配合人物面龐俊美、神態天真可愛,藝術效果猶如天成,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北宋祥和、富足、和諧的社會景象,也體現了北宋制瓷工匠們精湛的技術水平和深厚的文化藝術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