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早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邢窑受南方越窑影响生产青瓷,经过不断探索,在北朝时最先创烧出了粗白瓷之后,唐朝时终于烧制出成熟洁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衬局面。白瓷的诞生,让世人惊叹不已,打开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纯净洁白迈进的大门,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飞跃。就在邢窑如日中天的晚唐时期,邢窑所在地以北不远处,位于曲阳县龙泉镇涧磁村的曲阳窑(即后来的定窑),开始师从邢州,置窑烧瓷,并且技术日渐成熟。

定窑的文化成就

我们谈及一个瓷窑的文化成就,笼统地说,就是在谈这个瓷窑在发展过程中,与当时的社会及社会现象发生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程度和作用,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和产物,比如,通过瓷器,能够反映出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等。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这些文化特征,又会深深影响着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我主要从胎釉、器形、纹饰三方面来谈谈定窑的文化成就。

定窑的器型——

定窑在唐及五代有盘、碗、杯、盏、水注、瓶、罐、碗、盒、盂、瓷枕等多种器形。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器物外,主要增加了一些精美的仿生器物,如花瓣状盘、碗、柳斗杯、海螺等,还有一些形象生动的人物、动物雕塑。到金代后,仅以碗类、鸡腿瓶、敛口杯等少数品种为主了。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晚唐 定窑三叶盏 英国大威德基金会藏

定窑瓷器的造型风格,与定窑的胎釉及纹饰风格一样,是伴随着唐、宋丰富的文化艺术发展起来的,有着唐宋尤其是大宋审美文化深深的烙印。盘、碗类器物的宽浅、精巧,立体器物的清秀富丽,刻龙盘的威严庄重,净瓶的挺拔华贵,龙首注的敦厚朴实,盖罐的雄浑饱满,孩儿枕的淳美质朴,荷叶碗的精巧多姿,令人赞叹。用流畅的曲线构成的外轮廓,与光润的釉面,精美的刻、印花纹装饰溶为一体,呈现出特有的挺秀、文雅的艺术风格,既有实用功能,又不失美观大方高贵。那么,定窑瓷器的基本器型从哪而来呢?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定窑瓷器

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六)》、《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中花白瓷的鼻祖——邢窑》等文章中都讲过,瓷器是从仿制青铜器、玉器以及后来的金银器开始的。一般来说,各类瓷器的器型,都是从青铜器、玉器、金银器而来,尤其是银器。根据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副校长杰西卡·罗森爵士(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的研究成果表明,从汉代起,中国受中亚或伊朗东部进口器物的影响就已开始制造金银碗、杯,到了唐代,金银碗、杯、盘、碟在中国大量制造,供皇族和达官显贵们使用。从唐代的金银器可以看出,在中国风格中逐渐吸收了外来器皿的型制和图案,同时也有一些改进或创新,使器型和式样更加优美。陶瓷器仿青铜器大多是为了殉葬,而伴随金银器发展而兴起的陶瓷器仿金银器,则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在北宋早期,瓷器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瓷器作为金银器的替代品供皇族和达官贵人主要用来墓葬而不是实用,尤其是白瓷和青瓷;二是供社会中下层人士日常使用;三是用于出口贸易。后来的瓷器器型一般就直接以效仿更早的瓷器为主了。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定窑白釉“官”款对蝉纹碟 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 定州博物馆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定窑白釉刻字舍利瓶 定州静众院塔基出土 定州博物馆藏

根据唐代墓葬的一系列考古发掘证明,作为食器和饮器,金银器比陶瓷更受人们重视。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评述邢窑白瓷“ 类银类雪”,说明白瓷和银器之间的某种对比关系。根据河北定县宋代塔基的发掘报告,时代较早的静志寺塔基(公元977年)中的定窑白瓷,比年代稍晚的净众院塔基(公元995年即至道元年)中的定瓷,更象银器,说明早期的定窑白瓷与银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位于河南巩义的宋太宗元德李后陵

在北宋,宫廷使用仿银器型瓷器也可能是为了随葬,因为除非厉行节约,皇室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理由在广泛使用金银器的基础上还使用金银器的仿品——瓷器。1984年10月发掘的北宋皇陵——元德李后陵中,出土了37件定窑白瓷,其中白瓷盘11件、白瓷碗26件。这批定窑瓷器器形规整、胎质细白、坚硕致密,器身内外施釉,除少部分器口满釉外,绝大部分口沿和圈足着地面露胎,釉色呈乳白色或白中微闪青色,釉质莹润,光洁细腻,部分带有“官”字底款,属于未使用过的物品。元德李后,系宋太宗赵光义的贤妃、宋真宗赵恒的生母,死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因在死后二十三年后被追封为皇太后,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四月八日,迁葬于宋太宗永熙陵的西北角。这批定窑瓷器的外型有着明显的仿银器特征,如平底盘、无纹小碗等。由于元德李后是在死后二十三年后迁葬的,其随葬的瓷器不可能是本人的原日常生活用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廷从定窑购买的白瓷的一个用途,就是用作帝、后的陵墓随葬品。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南宋《卷二》中记载和中使用定窑作为奖品

从邵伯温在《卷二》中记载的张贵妃私自接受外臣赠送定州红瓷器而引起宋仁宗震怒一事,可以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闻名,红瓷也属珍贵物品,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以至于可以当成贵重礼品送给张贵妃。南宋人周密在《卷二》记载了皇宫中如何过和,这两项活动中都会做一些游戏,并用到定窑作为奖品。比如二月二日“龙抬头”这天就是“挑菜节”,是宋代重要的传统风俗节日,民间就是到野外春游挖挖野菜什么的,王宫贵族都各自举办不同档次的活动。宫中每年都要在这天举办御宴,并在宴会以游戏活跃气氛......皇上对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大多都有赏无罚,好的赐赏成号珍珠、玉、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一点的也赏赐铤银、酒器、冠镯、翠花、段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

定器之类的宝贝,罚也就是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这可以说明,位于杭州的南宋皇宫中已收藏有原来属于北宋、当时属于金国的定窑瓷器。皇上可以用定窑瓷器来赏赐下人,虽然定窑在众多奖品中地位并不显赫。要知道,南宋朝廷是在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被虏走、大宋朝廷财产尽失的背景下,由当时碰巧不在朝廷的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即商丘)建立的,随后南宋朝廷仓促南渡,在扬州、建康(现在的南京)、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平江等地,来回转战逃亡了11年多,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才定都临安(即杭州)。由于仓皇出走和长期流离失所,南宋朝廷拥有的定窑瓷器,只能来源于民间或朝中官员所献,而不是来源于北宋朝廷所藏。所以我认为,根据以上文献记载证明,到南宋时期,朝野收藏定器已成形成风尚。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北宋 定窑贴塑、印花孩儿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定窑瓷器中,要特别讲讲的是瓷枕。关于陶瓷枕在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西、浙江等地都有大量出土,自唐代开始,到宋朝已经发展到数量惊人,质地有陶质、半陶半瓷、瓷质,种类有唐三彩、唐绿彩、唐青釉、唐褐釉、宋三彩、宋白釉、宋青釉、宋绿釉、宋白地黑花、宋褐釉、宋黄黑釉共计十四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磁州窑白地黑花系列瓷枕,而做工精湛、美术价值高的,还要算定窑系列瓷枕、特别是定窑白瓷孩儿枕。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刻花萱草纹枕 高11.5、长23、宽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褐彩彩绘划花水波纹枕 高13.4、长20.6cm 天津市文物管理所藏

和定窑普通器形大多来自仿银器不同,宋、金的定窑瓷枕继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风格,做工和质量都是同时代的瓷器中最好的,造型除了常见的长方形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和变化,如雕塑出来的人形、兽型、龙形等,每一件都是极佳的艺术品。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褐彩划花枕 高7.1、长20.1、宽17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宋 定窑孩儿枕(残) 长15.2、宽9、高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剔花还是刻花、划花,定窑瓷枕的装饰既有绘画的艺术价值和记录当时当地民间生活、社会风俗、山水、动植物的写实价值,是一种极端珍贵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载体。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绿釉划花莲鸭纹枕 高14.5、宽13.4、长23.2cm 河北定县博物馆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褐彩彩绘划花枕 高11.5、长24.6、宽18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业界一度对瓷枕的用途是有误解的。由于墓葬出土的瓷枕特别多,加上现代人认为坚硬的瓷枕枕着头不一定舒服,有些专家和文献,就武断地认为,瓷枕是种冥器,只用于殡葬,其实这是不对的。瓷枕是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具,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用瓷枕作枕头(贫穷百姓也可能用陶枕代替瓷枕),这也是在古代因尚玉传统钟情于玉枕之后的一种瓷质替代品。当然,瓷枕也是一种重要的殡葬用品,入殓时用于死者枕头。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剔花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北宋苏轼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中提到瓷枕(《东坡全集》卷十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他的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东坡全集》卷十五)写道:“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该诗作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五月一日,在苏轼回常州宜兴、途经扬州时所作。这一年,苏轼官场失意自请归耕常州,得到朝廷应允,于是从南京(即现在的河南商丘)出发去常州,途经扬州见沿途风光旖旎,生活情韵浓厚,颇受感染,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飘荡的生活,那长期因贬谪而压抑晦暗的情绪,也似乎随之荡涤一空,犹如睡藤床、枕瓷枕、享受竹林微风的凉爽。在这样欢愉的心境里,欣然题诗竹西寺的墙壁上,表现出洒脱自在、情趣盎然的意态。注意,瓷古时也叫瓦、瓯、磁等。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定窑剔花折枝牡丹纹枕 高13.5、长30.6、宽22.2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李清照的《醉花阴》(收录于《漱玉词》)中提到瓷枕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这首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其中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把在重阳节中词人自己流离失所、失望于现实、思乡之愁的婉约之情,用头下面瓷枕的“透心凉”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瓷枕也好、玉枕也罢,它是现实生活中的日用品,而不仅仅为冥器。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定窑虎型瓷枕 河北定州博物馆藏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欧阳修撰《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中描述了陶瓷枕的用途

那么,陶瓷枕除了日常用于睡觉,还有什么讲究呢?北宋欧阳修主编的《唐书》(即《新唐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记载:“韦后妹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韦后妹就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的妹妹国夫人。韦皇后,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因姿色美艳、善于心计而深得李显宠爱,后因李显母亲武则天篡位而受苦,武则天禅位之后李显重新当上皇帝,从此,韦皇后开始祸乱朝政。韦氏重新成为皇后以后,便像武则天在高宗朝那样干预起朝政来了,她和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妹妹国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以及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等人一起,仗势专擅朝政,欺压大臣,滥杀无辜,奢侈无度,还大肆收受贿赂,明目张胆为行贿者请托授官。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向这些人行贿三十万钱,就能够直接得到由皇帝的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由于这种敕书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因而这类官员被当时的人称为“斜封官”;如果行贿三万钱,就可以被剃度为僧尼。她们受贿之后所任命的员外官、员外同正官、试官、摄官、检校官、判某官事、知某官事共计数千人之多。在西京和东都两地分别设置两员吏部侍郎,每年四次选授官职,选任官员竞达数万人。后因李显突然驾崩韦后想当皇帝之际,由李显之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即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于公元710年7月21日诛杀了韦皇后及其韦氏集团。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定窑狮子枕 高12.5cm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金 卧女枕 长17.3cm 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

《唐书》这段记载的是韦后集团核心人物、韦后妹妹国夫人,曾经因违背人伦之道、坏事做尽而心虚,竞借助于瓷枕以求睡得安稳并利用瓷枕其他功能以提升效力。国夫人用豹头枕辟邪,用白泽枕规避其他美人凭妩媚而撼动自己的地位,用卧熊枕提升身边男人的功力、同时降服女妖精。你看,古人竟然对小小的瓷枕赋予这么多功效,可见瓷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中华白瓷的拐点——定窑(八):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器型

北宋中期 定窑孩儿枕 高18.3、长30、宽1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我最欣赏的还是上图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中期定窑白釉孩儿枕。该枕通体白釉,柔和细腻,微闪牙黄,造型生动,构思新颖别致,枕基为一床榻,榻周围四面开光,内印螭龙与如意纹饰(原来宋朝的家具是这样的),床榻上面雕塑一名俯卧儿童,儿童头斜枕于交叉的手臂上,头上梳两绺孩儿发(原来宋朝儿童的发型是这样的),脸侧向左侧,眉清目秀,表情自然,天真活泼,身穿长衣,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原来宋朝小孩服饰是这样的),左手持一绣球,双足交叉向上微翘(原来宋朝儿童是这样玩耍的)。该枕最微妙之处是孩儿脊背作枕面,圆润、微凸,其流线型很符合人体几何学,让人枕上去一定非常舒服。我有幸在几年前触摸过这个孩儿枕,当时感觉就像女孩的后腰,凹凸有致、圆润而顺滑,妙不可言。想起当年在巴塞罗那的奎尔公园里,感受过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高迪设计建造的、享有世界盛誉的奎尔公园人体学休闲长椅,不过,其美妙程度比这件孩儿枕的后腰,要逊色得多。该枕颜色之素雅、设计之新颖、雕塑技巧之高超,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再配合人物面庞俊美、神态天真可爱,艺术效果犹如天成,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北宋祥和、富足、和谐的社会景象,也体现了北宋制瓷工匠们精湛的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