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的风骨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讨论宰相,内阁与大学士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宰相,内阁还有大学士他们三个到底一样不一样。
宰相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官职泛称,并不是一个官职的称呼。秦朝的时候宰相为丞相。到了汉朝,朝廷设立了左丞相和右丞相。后来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改成了司徒,司空和司马他们都可以被称作是宰相。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关更迭变换,宰相没有以固定的称呼。
隋唐时候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宰相逐渐确定下来。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后来皇权加强,为了分割权力,又有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其实这些也算是宰相职位里边的。总的来说宰相一般都是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
内阁和大学士就有点不一样了。朱元璋废除宰相,拆掉三省,大权独揽。但是面对各种繁杂的政务和公文,朱元璋完全忙不过来。所以朱元璋在公元1382年的时候设立的殿阁大学士,这就相当于是政事顾问,文秘职务,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殿阁大学士在文渊阁,参与政治机要和军政大事的决策,至此殿阁大学士就被称为内阁。殿阁大学士不像宰相,官职那么高只有五品。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加上他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过手的都是机密大事,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很多国家大事,内阁的阁臣会同各部举行内阁会议。主持内阁的那个大员就被称为内阁首辅。所以内阁大学士没有宰相的名称,实际上却拥有了宰相的权力,入阁和拜相其实大同小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朝,内阁的权利逐渐被分化,变小。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内阁的地位被彻底取代。内阁由决策机关成为了传达文书,谕旨的机关。
红雨说历史
内阁的权力
内阁在明朝确实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僚机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内阁首辅绝对不等于丞相(或宰相)。明朝自朱元璋废宰相起,中国两千年的皇权、相权之争就结束了,皇帝把相权收归自己手中,因此整个明朝丞相是皇帝本人。
既然皇帝比较忙,每位皇帝忙的项目不一样,有的是女人,有的是技术活,有的是旅游,有的是长生。那么皇帝就把手里的相权暂交由其他人掌管一下,这些人包括司礼监和内阁的官员,也就是说皇帝的相权一分为二给了两个机构,因此从制度上来讲,明朝的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具备宰相权力的完整性。
那么宰相有哪些权力呢?
祝总斌先生《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中就对宰相的权力做了大致划分,其权力有二:一是议政权,二是监察百官的执行权。
对照以后可以发现,内阁的议政权是不明确的,王其榘先生《明代内阁制度史》一书指出,明代内阁的职权是不断变化的,其中最稳定的一个职权就是备顾问。所谓备顾问可以说有议政的意思,但与宰相的议政不同,宰相的议政是与百官议,内阁的顾问只是和皇帝议,如果皇帝不召见内阁关于,内阁的议政也就无法实现了。
至于监察百官,内阁就根本谈不上了,只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叫张居正,然后就被清算了。(前无后无的那种)内阁完全不具备执行权,明朝的执行权掌握在六部手里,内阁并无权指挥。
谈到这里,大致也就清楚了,明朝的内阁不具备宰相的权力。
内阁官员的级别
在谈一下官位,题主指出内阁大学士的官品是五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内阁大学士都会有加官,他们不仅加六部侍郎(正三品)、尚书衔(正二品),同时会加公保衔,三师(正一品)很少有人获得,三少、太子三师(从一品)太子三少(正二品)就是很普遍的加官了。所以内阁大臣一至少是正二品,更多情况是从一品,因此他们品级上通常是最高的文官级别,但并没有比六部尚书高多少,这也是他们与之前宰相不同的地方。
在英宗时期,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弘治时期内阁官员朝班次序列于六部之前。
总体来说,内阁官员的官位要比六部尚书高一点。
首辅
内阁首辅特别会给人错觉,让人以为跟宰相差不多,其实这是不对的。
首辅真正有了类似宰相的感觉是从严嵩开始的,因为嘉靖皇帝要炼丹修仙,宦官又遭到了打压,因此建立了首辅制,
由严嵩替嘉靖处理一般政务,但他处理多少,如何处理全是由嘉靖敲打着的。也就是说从嘉靖开始,内阁首辅才有了超越其他阁员的权力,此前的首辅与群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别。而首辅负责制也只是嘉靖至万历时期的一个现象,因此整个大明到了这个时期才出现了人们熟悉的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不过也就他们几个而已,此后的首辅还有谁记得呢?因此张居正以后,首辅的权力又变小了,到天启又变为群辅制,崇祯时皇帝本人收回了给内阁暂行的部分相权。
以上就是明朝内阁的相关内容,内阁首辅绝对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如果说有,也只有一个人,就是张居正,不是他获得了宰相的权力,而是他侵占了皇帝的权力!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尽量正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孝陵卫小校
明朝内阁制是人类的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就是今天世界各国国务院的原型。大明朝内阁首辅和今天的国务院总理的职权很相似。如果有人认为大明内阁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也有一定道理,治国必用贤能,理政者当为贤能之首。
总之明朝内阁首辅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宰相,内阁制相对于宰相制来说,更合理更进步。
鬼影147951010
内阁只是秘书班子,并不是前代的宰相。时人称其有宰相之职无宰相之实。
宰相是政府首领,他统领百官帮皇帝治国。明内阁一直都不是政府正式机构,首辅也不是百官上司。张居正老因这事被官员攻击。
明内阁只有建议权没的处理权。前代宰相是自己能处理政务,不需要事事都向皇帝批准的。
前代宰相是受法律保障的。宋朝赵普的委任书因朝中没有丞相签发,朝堂想了好久委任书才有效。三国皇帝曹丕想进尚书房,被尚书令挡在门外,以“”尚书房为尚书办公之地,皇帝不许进。”的理由赶走了。明朝首辅能正常退休的不多。
前代宰相就是直接辅佐皇帝,皇帝下来就是宰相。明内阁之上更有权势更大的亲信太监,首辅往往受制于太监。明权势最大的首辅张居正,也要收买大太监才能坐稳首辅位子。
终明一朝内阁阁臣都想将内阁恢复成宰相,终究不能。更不用说内阁强于宰相论调。
寧劍
明朝内阁制本质上还是一种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一个政治体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产生方式,明朝内阁是由皇帝一人决定人选,皇帝有权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时间用任何理由罢免和任用任何一位内阁成员。因此,纵观整个大明历史,明朝内阁成员往往比普通大臣更听皇帝话,在一些言官们对皇帝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时,如果言官势弱,内阁往往会秉承上意给予严厉的打压,如果言官人多势大,这时内阁会在皇帝与官员们之间起调解平衡的作用。
内阁虽然有议事与决断的权利,但从制度上来说内阁的所有决议都要经由皇帝批准,皇帝可以否决内阁的任何决议,内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是皇帝行使权利的一个工具,内阁不对人民负责而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但是由于晚明皇帝大都懒政,因此许多事到了内阁这一层再往皇帝手上传时往往得不到回应,因此内阁在一些政事上成了事实上最高决策部门。
因此明朝内阁与英国的内阁制有本质上的差别,二者产生方式不同,英国内阁成员不受国王管控,二者的作用不同,英国内阁的任务是削弱和制衡王权,明朝内阁是加强和维护王权。
与中国之前的宰相相比,明内阁的权力也有所削减。首先从地位上,宰相是国家正式官员,而内阁身分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皇帝无故罢免宰相是需要理由和一定的程序的,但皇帝罢免内阁成员只要一句话就够了。其次从权力上,宰相具有对许多大事名正言顺的决策权,不需请示皇上便可以做出决断,内阁所做的决定一定要先请示皇帝,得到皇帝认可才可以实施,皇帝可以随意改变内阁决议,但皇帝对宰相所做的决策更改时必须要事先找宰相商议。与王权的关系上,宰相的存在限制与削弱了王权,早期,宰相甚至还有封驳皇帝旨意的大权,内阁的存在则加固了王权,方便了皇帝行使权力。
ygy1326
明朝内阁首辅是实际上的宰相这个说法是没错的。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丞相制度,让朝廷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都愿意承担复杂繁琐的国家事务。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本来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可明朝不缺不务正业的顽君,长此以往内阁大学士们只好代替皇帝行使决策权了,内阁首辅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责权力,由此形成了到今天也不过时的委托式管理,皇帝们忙着不务正业,国家则有内阁大学士这样的“精英群体”治理,所以皇帝们看似心不在焉,明朝却能延续正常的运转延续。只是被亡国之君崇祯破坏了,明朝灭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崇祯在位17年,内阁首辅居然更换了19次之多
立志成虫
明朝开始,君主专制达到巅峰。
在以往朝代,君权和相权,多少可以分庭抗礼,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担心相权过大,于是废掉宰相职务,但是皇帝干起宰相活儿,肯定精力不够。
于是,朱元璋鼓捣出内阁,这内阁最开始是皇帝的秘书。
只是时间长了,起到了宰相的作用。
内阁的头儿,就成了事实上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