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膽囊里的「潛伏者」

膽囊疾病一般比較單純,主要有兩種常見的兩大敵人——膽囊結石和膽囊息肉。最近臨床中遇到數例膽囊息肉患者,2例經治療後有所縮小,但和這些患者交流中發現大家對膽囊息肉還不瞭解,還有很多誤區,有的過分驚慌,因害怕病變終日慌慌不安,有些人長的很大了仍不在意,今天李博士話肝膽就以問答形式回答一下有關膽囊息肉的問題。

1. 膽囊息肉患者為什麼越來越多?

無論生活中還是臨床中感覺膽囊息肉患者逐年增加,雖然沒有確切的流行病數據。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隨著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汙染的加劇,以下因素都是導致膽囊息肉的原因,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食品含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氾濫、電離輻射充斥空間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另一個原因是大家目前都比較注重自己都健康,單位和個人體檢做的比較好,較早都發現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膽囊裡的“潛伏者”

​2. 膽囊息肉包括哪些類型?

膽囊息肉或膽囊息肉樣變是個籠統稱謂,少數息肉和膽囊癌是有關係的。 在臨床上有以下幾種情況:(1)膽固醇性息肉:約佔65%,又稱為假性息肉。(2)非膽固醇性良性息肉:約佔 30%,又稱為真性息肉。(3)息肉型早期膽囊腺癌:約佔5%。

3. 哪些膽囊息肉容易癌變?

膽囊息肉有一些特點是癌變的高危因素:(1)大小。大於1cm的應該特別關注;(2)單發。越是單發越是容易發生癌變,多發大多為假性膽囊息肉,不容易癌變;(3)基底部寬的膽囊息肉容易癌變,而有蒂者反而不容易癌變;(4)息肉部膽囊壁增厚者容易癌變;(5)短期內息肉增大者容易癌變;以上是膽囊息肉易癌變的高危因素,得了膽囊息肉無論大小一定要定期複查,由專科醫生確定治療方案。

膽囊息肉——膽囊裡的“潛伏者”

4. 患有膽囊息肉如何檢查和複查?

膽囊息肉首選B超檢查,由於膽囊息肉一般較小,直徑小於1釐米的息肉如果不是特別細緻地檢查,在CT和核磁共振中容易被遺漏,故膽囊息肉不主張做CT和核磁共振檢查,這好比用大炮打蚊子,既花費資金又不能達到目的。但是膽囊息肉較小,在B超檢查中無法分辨是屬於哪種類型。這是最令醫生和患者感到遺憾的地方。醫生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和發展情況判其是否惡變。

多數情況下,B超檢查能夠早期判斷膽囊內的東西是結石還是息肉,對於數量、形態、大小的敏感度甚至高於CT和核磁。但要進一步明確息肉的類型和性質,特別是比較大一些的息肉可能就需要薄層增強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強掃描幫助診斷。但是,靠這些檢查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需要醫生綜合患者情況具體判斷。 有些息肉性質不能確定,甚至需要3個月複查一次B超進行密切觀察。

對於多發膽固醇息肉,有些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 解合併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對於某些小於5毫米以下膽固醇結晶或預防新發有一些效果。藥物對於真性息肉效果一般。

目前西藥治療膽囊息肉的藥物很少,中藥治療對很多病人效果不錯,但是中藥治療要求對病人辨證施治,而且時間比較長,要找有經驗的、對膽囊息肉比較瞭解對中醫專家進行治療。

只要息肉大於1cm,且考慮存在膽囊癌對高危因素就應該手術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息肉導致了無法忍受的症狀,如右上腹疼痛,噁心、黃疸等,並且內科及中醫治療無效也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主要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

膽囊息肉——膽囊裡的“潛伏者”

7. 膽囊切除以後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嗎?

膽囊切除患者的年齡從10—80歲不等。膽囊切除術已成為常見的腹部手術。有些人切除膽囊後短期內有輕度腹瀉和腹脹。特別是進食大量油膩、高脂食物後易發生。 這種現象可逐漸通過肝臟分泌和膽總管擴張來代償膽囊缺失的功能,多數腹瀉、腹脹症狀可在手術後幾個月減弱或消失。目前循證醫學還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膽囊切除後可引起人體其他疾病。目前醫學水平認為切除膽囊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影響。

8. 如何正確對待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常見病,既不能過於擔心,也不能大意。 現在大家健康意識增強了,單位或個人體檢發現膽囊息肉多發。感覺長了好多個息肉一定不好,未免害怕緊張。從臨床經驗上來看,一般而言,多發的息肉可能比單發的好,多發息肉多數是良性膽固醇息肉;而如果是單發的反倒要高度警惕。如果是多發小於1釐米,建議患者觀察,或者中西醫結合治療,建議大約3個月到半年做一次B超複查。觀察期間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這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