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官左宗棠和富商胡雪岩:一場雙贏的政商合作模式

左宗棠是一個“窮官”。

這裡是“窮”,不是說他工資低。誠然,身為一名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左宗棠的工資收入只有區區180兩銀子。不過,他有一份養廉銀,每年能拿16000兩銀子,收入也不算低了。說他“窮”,是指清廉自持,生活簡樸。他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一年生活費才200兩銀子。

1862年春天,左宗棠這個窮官,在浙江遇到了一個富商。

這個富商叫胡雪巖。

窮官左宗棠和富商胡雪巖:一場雙贏的政商合作模式

眾所周知,左宗棠是晚清政壇傳奇人物。他只不過是一名屢試不第的舉人,靠給別人做幕僚(師爺)混進官場,到1862年時已官至浙江巡撫,有權直接給皇帝上摺子。胡雪巖的經歷更為傳奇。他是安徽貧困農家子弟出身,小時候幾乎沒讀過書。長大後先做商人,賺了錢後,用銀子鋪了一條做官的臺階。最後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

胡雪巖是主動上門找左宗棠的。

與大多數商人的經營模式不同,胡雪巖自進入商場以來,就與官府保持著很親密的關係。最初,胡雪巖結識了王有齡。王有齡在官場頻繁升遷,官至浙江巡撫。胡雪巖的生意也水漲船高,越做越紅火。不料,1861年底,太平軍攻破杭州,王有齡以身殉節。胡雪巖在官場失去了靠山。

就在這時候,左宗棠被曾國藩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胡雪巖眼前一亮:為何不結識這位左宗棠大人呢?於是,胡雪巖就主動前去拜見左宗棠,並送上2萬兩銀子,以及20萬石大米,作為自己的見面禮。

左宗棠率領楚軍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浙江,相當於白手起家創建一塊根據地,要錢無錢,要糧無糧。因此,胡雪巖的銀子和糧食,無異於雪中送炭,讓左宗棠大為感激。畢竟,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有錢也難買到食物,大米真是比金子還貴重。

窮官左宗棠和富商胡雪巖:一場雙贏的政商合作模式

隨後,左宗棠給朝廷奏報,請求調一批人到他的大營。在請調名單裡,胡雪巖的大名排在第一位。左宗棠稱胡雪巖“急公募義,勤幹有為”,很熟悉浙江的情況,請求將他調到楚軍大營聽候差遣。朝廷自然照準。於是,胡雪巖便成了楚軍的後勤總管,主持杭州城解圍後的善後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錢糧、軍餉。

從此,左宗棠和胡雪巖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政商合作。

實事求是地說,胡雪巖的名聲不太好。他是一個有錢的富商,為人處世過於高調,生活上又比較奢靡,難免引起不少人的反感。有好事者抨擊他:“富埒封君,為近數十年所罕見,而荒淫奢侈,跡迥尋常所有。”左宗棠生活節儉,心態卻很好,從不敵視富人,而且願意接近富人。只要胡雪巖能夠保障部隊有飯吃、有餉發、有槍打,我才不管他的生活作風有沒有問題呢。

正是有了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巖在楚軍中如魚得水。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左宗棠率領楚軍南征北戰,胡雪巖都是他的經濟支柱。有了這根經濟支柱,左宗棠打起仗來就更有底氣。

1873年,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奉命遠征新疆。遠征新疆說來簡單做來難。左宗棠經過測算,8萬西征軍每年共需800多萬兩白銀。而那時候,朝廷財政十分困難,主持朝政的洋務派大臣,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北洋水師的建設中,再無餘糧供給遠征新疆的左宗棠部隊。要錢?沒有。左宗棠深感絕望,感慨西征大業“將如海市蜃樓,轉眼隨風變滅矣”。

窮官左宗棠和富商胡雪巖:一場雙贏的政商合作模式

走投無路之際,左宗棠想到了胡雪巖,請他出面向外國銀行借錢。胡雪巖義無反顧,為西征軍的軍費東奔西走,以江蘇、浙江、廣東的海關收入作擔保,共借得1870萬兩白銀,解決了左宗棠的大難題。左宗棠讚歎:“雪巖之功,實一時無兩。”

有了錢,好辦事。左宗棠率領西征軍,經過兩年奮戰,成功收復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

西征新疆,是左宗棠與胡雪巖合作最成功的一項案例。左宗棠在胡雪巖的支持下,成功收復新疆,完成了千古功業;胡雪巖也功成名就,被朝廷授予布政使銜(從二品),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成為著名的“紅頂商人”。

總體而言,左宗棠與胡雪巖合作10多年,一直處於良性狀態。左宗棠沒有把胡雪巖當作“提款機”,而是依靠他的支持興辦國家大事。胡雪巖送來的銀子,左宗棠一分錢都沒有進入自己的口袋。胡雪巖也沒有利用左宗棠的關係獲得特殊待遇。誠然,胡雪巖操辦貸款事宜,不免吃吃利差。對於這一點,左宗棠也心知肚明,從未追究。畢竟,在商言商,那是人家的勞動所得。

結論:這是一種雙贏的政商合作模式。

【參考資料:《清史稿》《左宗棠傳》《胡雪巖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