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爲何還像候鳥一樣遷徙?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為何還像候鳥一樣遷徙?

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持續提升,在我國廣大農村逐漸出現大批富餘勞動力青壯年。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一批又一批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湧入城市,構成了一支龐大的農民工大軍春節前回鄉過年,春節後離鄉務工,農民工成為春運中最主要的群體。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為何還像候鳥一樣遷徙?

中國交通飛速發展,但是在春運時期,面對這麼大的客流量,顯得力不從心。這個問題不斷被人們提及,農民工作為一箇中國社會特有的群體,與及其群體比較,農民工出行春運出行更加困難。這背後有複雜而深刻的原因:

農民工流動人數眾多。據相關統計,春運期間農民工達到3億人次,美國人口為3.231億(2016年),這就相當於美國人全部流動一次,可想而知人數的眾多。

農民工出行選擇單一。雖然我國高鐵里程已經達到2.5萬公里,但是其相對普通火車票高昂的票價,讓無數農民工望而卻步。農民工背井離鄉,為了就是賺錢返鄉,普通的火車硬座便成了農民工春運的首選。硬座平時座位需求有限,所以沒有應對客流高峰的能力,無票的農民工站著也要回家。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為何還像候鳥一樣遷徙?

農民工單向路線客流突出。由於在東部大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打工,所以春運的節前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的城市回家過年農民工多,而節後農民工則是從家鄉再次返回大城市。在這一來一返中,由於湖北、四川、湖南、河南去廣東工作的農民工多,所以節前從深圳到武漢、廣州到武漢的火車票一票難求,但是反向回程幾乎都是空載。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為何還像候鳥一樣遷徙?

從廣州到武漢普通火車無票

為何為我們建設高樓大廈、給我們提供各種生活便利服務的農民工仍然像候鳥一樣遷徙?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民工為何還像候鳥一樣遷徙?

這個問題不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回答,其背後涉及到傳統文化、社會城鄉結構、農民工經濟收入、火車票銷售制度等各個方面。我們應該對農民工多一些關愛和幫助,讓他們可以溫暖的回家過年!

過一個幸福年,過一個團圓年,不要讓一張薄薄的車票,擋住了他們回家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