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立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正当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正当立秋」

立秋三候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立秋有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正当立秋」

立秋作为季节转换的节点,古代官方有各种祭祀活动。而在民间,从祭祀到饮食保健,民俗的内容则更加的丰富。气候特点“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正当立秋」

立秋习俗

1、啃秋。即:吃西瓜,称之为“啃秋。”在立秋这一天,男女老少有着吃西瓜的习俗,人们将此称之为“啃秋。”据传说,啃了秋的人不会在秋天生病。现时,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尚存。另外,人们总觉得立秋之后,早晚天气转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当天被视为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或者是很少再吃西瓜了。
「正当立秋」

2.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正当立秋」

3.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正当立秋」


「正当立秋」

文字:朱晓萌

排版:曲梦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