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1986年5月的一天,河南博物馆的考古工作队来到了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里的贾湖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挖掘,这是一处距离现在7800年~9000年的、中华民族祖先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也是一处占地面积广阔,保存相对完整,历史文化沉淀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因为这是一处截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存世时间最久远的史前遗址,具有非常重大的考古意义,所以作为考古队队长的张居中深感责任重大,每一次挖掘,他都亲自到场主持和指挥,使考古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力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让考古与保护同时进行下去。

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5月12日,张居中带领考古队对23号探方的78号墓进行挖掘时,发现这个墓墓主的头颅和一部分上身的骨骼都已经不见了,只残留着腰部以下的部分,而在他股骨旁边却发现放着两段中空的细长骨头,考古队给它分别编的号码:M78:1号和M78:2号。

张居中拿起这两段骨头来仔细端详,此时他突然发现在骨头的表面整齐的排列着七个,明显是人工钻制出来的圆形小孔,看样子很像是一种乐器,所以他怀疑是古代的笛子,但还有其他的考古队员认为它是箫。

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俗话说“ 横笛竖箫 ”,就是说横着吹的是笛子,竖着吹的是箫,为了验证这两段用不知道什么动物的骨头制成的乐管是笛子还是箫?张居中把骨管表面上的泥土清扫干净以后直接放到嘴里就想吹起来,可是无论他怎么使劲的吹,却吹不出任何声音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把骨管竖起来一看,原来里面塞满了泥土,怪不知道吹不出声音。等他把里面的泥土都清理干净以后,又吹了起来,这次终于发出声音了,但却是很刺耳的尖利声音,原来张居中只是一个考古学家,对音乐却一窍不通,所以他根本不懂得怎么运用技巧来按着骨管上的小孔来吹。

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这个东西究竟是不是乐器?它是笛子还是萧?它是怎样吹奏的?它的发声原理又是怎样的?它可以吹出什么样的声音来呢?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张居中半年有余。

后来乐器制作工程师顾伯宝先生用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对骨管进行了音序的测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和徐桃英两位教授,分别用横吹与斜吹的姿势利用该骨管吹出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测试完了之后,两位音乐艺术家意犹未尽,又先后演奏了河北很有名的黄土民歌《小白菜》,异常精确的高亢音高和浑厚圆润的音色使现场的观众都为之震撼,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用9000年前的乐器吹出的动听乐曲,这一次终于能够确定了这两只骨管就是乐器无疑。

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从1984年到2001年这18年期间,考古专家一共从贾湖遗址中清理出了30多支骨笛的乐器,都能够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六声音阶至七声音阶,音色音色清越,非常悦耳。

后来经过生物专家的研究和检测,证实这些骨笛都是采用了丹顶鹤翅膀上的尺骨(翅骨)来制作而成的。

贾湖骨笛是是中国目前发现时间最久远的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笛子。

东汉时期最著名的经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记载:“笛,七孔,竹筩也”;就明确的指出笛子是有七个孔洞,用竹子来制作的,可是却没有说明它是在哪里起源的。

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后来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流传千古的著名诗词其中有个词语“羌笛”,羌指的是西域或者青海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祖先大部分都来自西亚,后来更因为在埃及出土了五六千年前的笛子实物,致使后世的人们千百年来都误以为笛子的鼻祖是来自西方,而这也正是西方史学界所鼓吹的“中国笛子西来说”。

然而这次贾湖骨笛的横空出世,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了笛子确实是华夏文明的产物,早在9000年前就出现了,而不是西方所说的来自5000年前的埃及,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

专家从近万年前遗址出土一段破骨头,为何能推翻中国笛子西来说?

这次出土的贾湖骨笛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卓越代表之一。它的横空出世不但改写了中国历史,更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