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2018年8月11日,国防大学教授马骏、中国传媒大学刘笑盈和《世界历史六千年》一书作者张禹做客雜書舘·新书馆,围绕他的新书,就“战争与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议题展开对话。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被西方人称之为“死亡练习”的战争,它究竟遏制还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当下世界已经步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如何通过中国文化的视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我们不妨来听听三位学者依据不同学科背景所给出的看法。

历史的五维空间研究

张禹:先和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历史的五维空间研究。了解这一概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什么是全球史研究,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六千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人和其他生命一样,都生活在一个三维空间里。如果给这个三维空间加上时间的轴线,就变成了一个有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区别的四维空间。

在这个四维空间里,只有人类,有智慧、能够凭借思想实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自由穿越。我们可以回忆过去,品味当前,也可以畅想未来。而其他生命体,即便是一些大脑高度发达的动物,也只有短暂的过去(比如刚刚被什么动物追逐过)、瞬间的现在(比如水潭边正在跃起的一条鳄鱼)、以及不远的未来(比如,寻找配偶、繁衍后代)等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其他动物拥有的都只是生命,只有人类才有资格拥有文明。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历史学家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对人类历史进行总结和再发现,帮助人类积累经验、一步步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史学研究,都是在特定的四维空间、沿着特定的时间轴线进行的,比如中华文明或古埃及文明史研究,就是分别以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各自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海昏侯考古

也有的研究是专注于时间轴线上的某一点,如海昏侯墓葬考古,就是重点对遗址和文物进行保护性发掘、及断代分析;也有的是对特定的时间跨度进行梳理和总结,比如明史或宋史研究,或秦汉吏制研究等等。根据上述研究重点和方法的不同,历史研究细分出地区文明史、国别史、考古、人物传记等,以及其他一些表现形式。

然而,如果面对全球史研究这样一个宏大的课题,面对众多的人类文明、众多细分的时间轴线,原本在四维空间内的一些常用研究方法,比如墓葬保护和挖掘就完全用不上了,而国别史哪种线性的梳理方式,也无法表达全球史的众多和繁杂。究其原因,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看到一些在四维空间看不到的东西,要想看清人类文明的全貌,就必须在维度上有一个跃升,就必须在历史研究的四维空间基础上,引入第五纬度的概念。在第五维度空间里,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四维空间之间自由穿越,能够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时间轴线上。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扎马战役

比如,第五空间内的人们,可以同时出现在公元前202年的,东亚中国和北非迦太基,能够同时近距离观察令项羽自刎乌江的“十面埋伏”和标志迦太基城衰亡的“扎马战役”,并由之对两大重要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进行比较。

再比如,对于史前大洪水,人们可以在第五空间内,对大禹治水的积极和诺亚方舟避水的消极进行对比,从而对东西方文明的特质进行深入思考,并得出文明的稳定和飘忽的不同结论。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

稳定的中华文明前期繁荣发展,但也在稳定中走向封闭,直至被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飘忽的西方文明在初期多被扼杀于残酷环境的摇篮,但也练就了更强生存的技能,一旦新大陆给予了它足够的空间,资本主义便在蒸汽机的推动下,骤然称霸世界。当然,它目前似乎也在走向稳定。

要形成上述观点,人们就必须在不同的四维空间之间,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在不同的时间轴线之间建立横向连接,从而实现在高纬度,对所有文明进行观察和比较,从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中,梳理出一些普遍规律。这就是历史的五维空间研究,也应当是全球史研究基本方法。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所有的五维空间研究方法都是建立在大量四维空间研究成果之上的。所以,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所有历史学家们在不同领域的辛勤努力表感谢。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世界历史六千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4

下面,我结合五维空间概念,介绍一下《世界历史六千年》的几个特点。

概括地说,在布局谋篇上,《世界历史六千年》用了三类、50篇彼此独立但又前后衔接的文章,以历史剖面的方式,完成了不同文明在横向的同时再现;通过对人类文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进行时空定位,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完成了全球史的五维空间构建。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目录新颖、且突出国人视角。无论是在四维、还是在五维空间里,时间轴线都是最基本的要素。其中必有一条是作者的立足点,他决定了作者观察外部世界的起点和基本立场。现在史学界有一种反西方中心论的声音,起因就是因为现在绝大部分全球史著作,都是由西方学者编著的。既然是西方学者编写的,其中的西方中心论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世界历史六千年》的一大突出特点,就在于这是一本完全站在中华文明的时间轴线上,以国人视角看待世界的全球通史。为实现国人视角,书的目录有着精心设计。所有主体文章的标题全部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一律按照中华文明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排序、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后半部分,则兼顾展示同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重大事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给国人一个熟悉的时间参照。

二是剖面布局、分期更科学合理。目前,全球史历史分期主要有三分期和四分期,两种方法。三分期是将公元1500年之前(以地理大发现为节点,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的,但如果按照1500年来分期,明朝就被完全割裂,所以,以吴于廑和齐世荣两位先生为代表的我国学者一般以1600年为时间节点),将这之前的一切统称作“古代”,将1500或1600年后,至1900年称作“近代”,将1900年之后至今称作“现代”。四分期与三分期的区别只是以公元500年为分界线,即以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并在西欧建立法兰克王国为节点,将“古代”进一步细分为“古典文明”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克洛维像

上述两种分期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描述全球史的时间坐标,本质上就是“欧洲中心论”的体现。如在四分期方法中,“古典时代”基本上是以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后期文明和更晚的古罗马文明为重点,淡化了人类开始于公元前3300年的文明历史,事实上否定了其他古老文明早于欧洲2000余年的骄傲。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古希腊神殿

描述西欧洲建立国家努力的“中世纪”在突出基督教的影响的同时,完全无视了东亚唐宋元三大王朝,和西亚阿拉伯帝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唐“昭陵六骏”石像

“近代”和“现代”两大部分,更是将工业革命的欧洲树立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杆。显而易见,“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分期方法根本不适合用于描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可惜的是,我国大部分学者默认了西方学者的分期方法。也有一些学者采取了回避态度,将人类文明史人为地分成中华文明史与世界史,两部分采取不同的分期标准进行分别描述;而且对于所谓的世界史或者说西方史完全采取照搬的态度,其后果是,造成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割裂,造成我们很多学者和读者根本不能把中华文明与世界发展清楚地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不知道中国发生什么的同时,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对于历史分期的问题,《世界历史六千年》进行了简单,但又是最公平的处理。首先,用一篇“河流、山脉,文明的起点与边界”将冗长的数十万年,人类进化和食物采集史等内容以序的形式进行了简要概括。然后,以公元前3300年为起点,以千年为单位,将人类文明分为六个区间,即“文明的晨曦”“国家的兴起”“春秋的烽火”“帝国的荣耀”“陆地与海洋”和“殖民的世界”六大部分。采取这种分期方法之后,我们会发现,文明是有长度的、有大小的。在全部六个千年里,在第一个千年里,根本没有欧洲的影子;第二个千年中期,南欧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早期文明,才成为欧洲大陆文明的曙光;第三个千年后期,亚平宁半岛的古罗马文明,才开始奠基欧洲文明的基石;直到第四个千年中期,也就是公元500年前后,法兰克王朝才拉开了西欧文明时代的序幕。也就是说现在,处于世界主导地位的西欧文明,历史很短,相较于其他古老文明5000多年的荣光,只有区区1600余年的历史。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布罗代尔

在完成历史的大分期之后,本书较好地实践了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即以百年为主要单位,用38篇文章,将人类文明又划分成了38个时间剖面,在每个时间剖面内同时展示不同文明在这一时间区间内的发展状况。使所有读者,尤其是我国的读者能够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有清楚的时间概念。

特点3:全景展示,突出全球视野。既然是全球史,就必须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完整性。为此,《世界历史六千年》按照东亚、南亚、西亚、北非,及至后来的南欧、西欧、北南美洲的地理空间布局,来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按照前面的时间分期,进行分地区阐述。相较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本书补充了大量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信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类文明三维立体空间的整体,确保了五维空间观察对象的全面性。通过全景展示的方式,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立体,且,相互连接的历史画面。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

特点4:体例统一,纵横编排有序。首先,本书在每个千年的开始部分,用200余字的“千年寄语”高度概括了每个千年所有文明的总体特征。在每个千年之间,共用38篇主体文章,以全景展示的方式介绍了每个阶段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貌。其次,在每篇主体文章里,开始部分,均以概述的形式对此间人类主要文明的特点,以及历史影响等进行概括总结,再按照从东到西的地理空间顺序,横向逐一展示当时的世界,结尾部分再以“纵横”的形式,对当时的世界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在每个千年的结尾部分,又以“千年纵横”的形式,对于一些因文章体例限制或需要专题描述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全书内容更加顺畅完整。最后,全书以一篇“六千年风雨至今的中华文明”,在分析总结中华文明何以唯一延续至今的同时,对不同文明发展的特质进行了汇总分析。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良渚文化博物馆藏品玉鸟,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左右,其代表是玉器、石器和黑陶工艺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礼仪制度,是中华史前文明中精神含量最高的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特点5:内容浓缩,方便前后对照。本书尽可能囊括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多信息,在努力保持史实全面、叙事有序、衔接畅通的情况下,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强力压缩,力求叙述准确、言简意赅,因此虽然只有38万余字,但内容极其丰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够一书在手,遍览人类所有文明,而不是由于分成多册,而造成阅读和思考上的不便,从而留下遗憾。

特点6:配图完整,内容自成体系。本书每篇主题文章都有一张配图,以类似大事记的形式,标注了同时代的大量历史事件,既便于读者更直观地阅读,也对文章形成了有效补充;且所有图片前后连接、自成一体,进一步强化了人类文明史的五维空间再现。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书中配图

总之,五维空间既是一种视角、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写作方式,且一定会在字里行间融入作者对于人类文明的辨析和思考,亦即全球史观。而所有这些都注定了真正的全球通史都只能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因为与个人独著相比,合著类书籍,不但存在视角和描述方法不一致、内容衔接困难等一般性的问题,且根本不可能对人类文明历史形成一致的看法,在客观上也就无法达到五维空间的高度,全球史观也就无从谈起。但个人独著的难度极大,正因如此,法国学者埃德蒙·法拉尔1942年曾断言,“正是对大历史的恐惧,扼杀了历史。”但是,在那三十年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惊艳了世界。尽管,其对于中华文明以及其他文明的描述都存在太多的灰色,我还必须郑重声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极大启迪。当然,其中不足也成为我探索全球史五维空间研究,及至编写一部国人视角全球通史即《世界历史六千年》的动力。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全球通史》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 董书慧 / 王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2

当然,《世界历史六千年》还很简陋、存在诸多的不足,且正如刘笑盈先生在序中提到的那样,本书还存在前重后轻、阅读困难等诸多问题。但我还是希望,这本书所尝试的五维空间理论,能够给更多学者以启发、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史的理论创新,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通过大量架构于五维空间的史实,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形成国人自己的全球史观。

战争是人类的“死亡练习”

主持人:我们知道马骏老师是做战争史研究的,而且这本书里提到很多关于战争方面的事件。下面请马骏老师来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看法,或者说对于战争与文明这两个关系之间的想法。

马骏:

战争是人类社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消除的一种现象。

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人类一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在6000年的时间里,战争共夺走了36.4亿人的生命。所以西方把战争叫做“死亡练习”。

到今天为止,人类还没有消灭战争。既然消灭不了,人类就要想办法要在战争中生存。于是就有了兵法,兵法是打仗的技巧,兵法从本质上来讲是生存的哲学。战争会教我们做事,比如《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即使:“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开宗明义告诉我们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场的生死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存亡,必须认真对待,马虎不得。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长平之战

实际上,他这句话讲的是战略问题。战略其实就是对全局的通盘考虑,《孙子兵法》里有句话叫“知彼知己”。我们现在都说成了“知己知彼”,这其实是错的。古人用字是讲究的,前面的字一定要比后边重要,是后边字的前提、客观依据。

文明,是历史长久以来沉淀形成的,有益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文明和战争有什么关系?文明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事,如何思维。在儒家经典《大学》里,开篇就说治理国家的方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为什么孔子讲这个?因为他生活在春秋争霸时期,频繁的战争使他认识到,要想平天下做霸主,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孔子画像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到底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农耕民族创造,农耕民族有四个特征:一、吃粮食;二、定居生活;三、定居在江河湖地区;四、农业经济,靠天吃饭。

所以,我们民族天生不喜欢战争,中华民族讲究安宁、守正、和平。我们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实都是有关民生民本的。比如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夸父追日等等。中华民族神话里面没有战神、大力神。

但是没战争行吗?外来侵略战争需要反侵略战争抵御,社会秩序的破坏需要战争来恢复,所以我们又离不开战争。于是,中华民族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

在《孙子兵法》里,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要不打仗少打仗,通过耗尽对方的作战意识达到胜利的目的。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花小钱办大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那如何达成这个目的?孙子给了我们四大方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何为谋?斗心眼。中华民族是斗心眼的祖宗,从先秦到清朝,我们所有兵法都是讲谋略的。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孙子画像

当然,过于注重谋略有一个害处就是重谋轻技,有我们文化的弊端。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打仗?,因为他们吃肉,过的是非定居生活,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一根马鞭,一个套马杆,一副剑几乎是他的全部生产资料了。

恩格斯曾经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面讲道,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逐渐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牲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有个著名诗人叫顾托密,他有一首四行诗,里面说:“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下面再说战争与科技有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面讲,亚述人创造了亚洲第一支真正的军队。创建的标志是铁制工具的出现。因为战争来了,安全没了,于是各国都把最先进的东西放在战争上,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先进技术往往都是用于战争,包括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是把最先进的科技放到战争上。不过,美国人很智慧,他后来把这些科技变成民用的,但是他从军用开始。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恩格斯

最后我要说,战争与文明不是1+1=2的事情,战争给人类带来痛苦。因为太苦了,所以《老子》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运用战争,是没办法的办法。

中国和美国有可能互相包容

刘笑盈:

什么叫战争?战争是通过暴力而达到某种利益、获得某种权利的集体行为,是一种流血的政治。战争推动了文明的扩展,原来世界不联系,通过战争打成一片,但是大家怎么看战争呢?有两个标准,一个叫历史主义,一个叫伦理主义。

马克思说,有的时候人类只能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那用人头做酒杯多残酷,但是你要喝甜美的酒浆就得用人头做酒杯,这就是用历史主义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用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现在经常用的几个词,国际、世界、全球。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们常用的词叫“国际”,国际关系史、国际经济史、国际政治史,到十九世纪我们开始用一个词叫“世界”,世界经济史、世界政治史、世界文化史。二十世纪我们开始用一个词叫“全球”,全球政治、全球文化、全球经济。每个词背后都有它的时代意义,国际是指国家之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这个词指的是地理范围扩大之后的世界。全球指的是系统化思维,就是他刚才说的第五空间。所以我们说,现在大家经常混着用,一会儿说国际史,一会儿说世界史,一会儿全球史,但实际上每个词含义是有区别的。

那如何从全球史的视野看中国?我提出三个角度,第一个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中国。

我们先看西方国家笔下的中国,十七、十八世纪是西方、东方学开始建立关系的时候,也是中国开始出现在西方历史学家笔下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很牛的,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就开始往下走了。到了20世纪全球史时期的,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但是西方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中国。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18世纪,西方画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

第二个角度是怎么看历史上的中国?我觉得可以划分成两个角度,三个层面,四条主线。两个角度就是别人怎么看中国?我们自己怎么看中国?这是两个角度,我们两个角度都要有,不能光你自己怎么看,你也得了解别人怎么看。

三个层面: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这些说法是法国年鉴史学家布罗代尔学派提出的。什么是长时段呢?以千年为单位,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属于长时段因素,比如说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内核,这些东西都是管千年以上的;中时段是百年以上的,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短时段是什么?事件,那些事件史。所以我们从三个层面看中国。

四条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你要看中国的四条线特别有意思,尤其是人口,如果你做个曲线图,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人口是大起大落的。比如西汉5000万人口,到了东汉就剩2000万,到了隋朝是4000万。唐初又剩1000多万,到了唐变成了6000万,明朝初年又剩下两千万,到了清朝,一下冒出四个亿,怎么冒出四个亿呢?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中国历史人口曲线图

那时候有个政策叫做“摊丁入亩”。你报人口,官府就给你地。所以一下子就冒出了四个亿,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又剩两亿人。到1949年解放的时候,我们的人口是四万万人,又回到清朝时期了。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洪秀全与天王府图

我相信中国经济也是这样,我查了一下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国经济在1750年时,占世界经济20%。到1820年,占世界经济的33%,1900年降低到11%。解放之后,我们的经济降低到世界经济的5%。2000年时,我们又回到了11%。

人类战争究竟是摧毁了文明,还是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世界经济千年史

作者: [英]麦迪森(Angus Maddison)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伍晓鹰 / 许宪春

出版年: 2003-11

现在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经济占世界GDP是多少?我们自己说是17%,麦迪森说是20%。通过经济史和人口史,你可以看到它尽管大起大落,但是它还是有稳定的发展路径。

第三个角度是全球化史野下的中国,也就是国际关系里的中国,或者叫贸易战里的中国。最近这个比较热,可能大家感兴趣。我们看到贸易战里边有两个基本问题争论得非常激烈,那就是中国必胜论和中国必败论。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我说我就用一条线一画,左右一分,然后把那些意识形态、情绪化、骂人的东西丢掉,有用的留下。然后看看哪个有道理,最后把它合起来,那就是中国往前走的路。

可能很多人关心贸易战会打多久?事实上,不是贸易战要打多久,是中国和美国之间要对抗多久?我觉得这个最重要,就是中国、美国到时候能不能和平相处。其实中美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们的领土、地理、地形、文化、民族、社会制度也不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中国和美国都是包容型文化,美国是各个种族、民族混到一起的国家。中国也是五十六个民族,既然都是包容型文化,它就有可能互相包容。我们要继承共同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国家建设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