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敬」 道家的「靜」 佛家的「淨」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展開儒道佛對比時,其實要抓住一些要點。譬如,相對來講,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道家強調場域的自然,佛教講我法二空的自在。儒家的修養工夫論重敬,道家是致虛守靜,佛教是淨而無染。請問儒家不能用“靜”字嗎?恐怕也可以!你在宋明理學家的語錄中常常可以看到“靜”字,甚至有些教你靜坐。但是如果對比起來,儒家可能用“敬”字是更恰當的,“敬而無妄”“敬貫動靜”。佛教講淨而無染,你把淨而無染放到道家來說就不是很妥當,放在儒家來講也不妥當。進一步講,儒家重在立志,道家重在寧心,佛教重在澄念。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我們把無念為重拿到道家去講是不妥的,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重點在心的寧靜,心如潭水一樣寧靜,“至人之用心若鏡”,“鏡”字也是要能夠純淨無染,而純淨無染又和佛教的“淨”很接近。但是道家會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佛教一般很少如此用。你會發現它們用的比喻比較接近,有些用的比喻是一樣的,但是比喻所指向的方向不同。譬如,道家用水做比喻,講“心善淵”,心靈如同湖泊一樣平靜。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儒家講到水的時候是“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對比之下,儒家以水為喻強調水的剛健不息,道家強調水的柔弱包容。你可以發現水的意義非常寬廣。當然,如果你是自然科學家,水就是H 2 O,二氫一氧就構成了水。通過二氫一氧去理解水是一種方式,通過“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去理解水是另一種方式,通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去理解水也是一種方式,可見關於水的理解可以是有多個維度的。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自然科學其實也是一套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已,但它並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所謂最好的。自然科學的理解方式是儘量將存在與主體區隔開來,在此情況下,誰來做實驗結果都是一樣的。當我們講“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時,這個比喻其實是講人的覺知,強調你的體會、玩味是什麼。這裡牽涉在我們常常把價值與存在和合為一來思考的問題。價值與存在和合為一是真實的事實,自然科學的真實是把它們區隔開來,價值歸價值,存在歸存在。存在作為一個認知的客觀對象,經由我們話語的論定,在可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操作。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但是你說“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這種關聯著價值與存在和合為一的思考,行不行?當然行,本來就是這樣子的。這個世間的各種事物本來就是很多元的。所以我常說,當我們對一個存在事物做所謂的客觀描述時,既釋放出我們試圖傳達的意思,又在某一規範之下,經由這種規範方式來說。所以大家不要誤認為自然科學真的就是那麼自然或者客觀,其實它只是在總體中被扒開來說而已。這是我自己對存在的理解中特別強調的部分。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中國哲學其實非常強調對存在事物的理解。從一個渾然不分的整體,扒開來慢慢去分別,然後再去理解,而不是原來就有主客兩端,由主體去掌握客體。這種理解的構成方式並沒有追本溯源。追本溯源是要回到源頭,借用佛教唯識學的話來講,就是回到一個境識俱泯的狀態,也就是存在的情境與你的內在心靈意識完全泯合為一的狀態。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在我們的漢字中,用來表達認知活動的最古老的一些漢字,目前還存活在閩南話裡面。閩南話講認知就是講“八”,“八”就是分開之意。閩南人問“你知道嗎”是講“爾八否”。閩南語是在日常用語中使用古文最多的漢語,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言文的語法。文言文和白話文是連在一起的。在座的同學如果有對文字學、哲學感興趣的,你們不妨做一些有趣的詮釋。比如,“存在”這兩個字,“在”從土才聲,“在”是什麼意思?就是植物從泥土裡面長出來,所以“在”和“生”是連在一起的。“存”是“子”參與到“在”裡頭,所以“存”是人進到這個世界,並與這個世界融合在一起,再去展開理解。不只是理解,這其中還隱含了實踐和參贊的活動。你可以去做很多有趣的詮釋。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當我們講敬而無妄,致虛守靜,淨而無染時,“敬”“靜”“淨”這三個字的對比已經清楚了。我自己在研究儒道佛三教思想時,也常用這種方式去做對比。有些人說王陽明的思想充滿了禪宗思想,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陽明思想和禪宗思想是兩回事。禪宗深層是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而儒家是“生生不息”的思想。儒家是“生生法”,佛教是“無生法”或者叫“緣生法”。佛教講“緣起性空”,講“無生法忍”,你真正能夠洞察一切存在皆是空無,你能夠持守而忍禁不失,就算一直持守下去,也不會失掉這種基本的理解。我們把陽明的《傳習錄》和《六祖壇經》的句子做對比,有一些句子的確很像,因此你就說陽明根本上是出自禪宗,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他的表達很像,根本卻不是。就像猿猴長得很像人,但它不是人!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這個部分你可以做一些對比,佛教有佛教的道理,儒家有儒家的道理,道家有道家的道理。當然,它們有可融通處,但也要說明它們的區別。儒家強調主體自覺的參贊化育,強調承擔精神。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儒家之言。道家強調回到天地、場域、處所。講“不失其所者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這是道家之言。講真空妙有,萬法皆空,這是佛教之言。所以佛教講“我,當下空無”,道家講“我,歸返天地”,儒家講“我,就在這裡”。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儒家的“敬” 道家的“靜” 佛家的“淨”

興隆文化園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興隆文化園精彩圖文可發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