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琉森那头濒死的悲伤狮子

我们出发前一再被告知,要去的其中一站,是“卢塞恩”,卢塞恩有个美丽的湖,叫卢塞恩湖。乘了欧洲著名的金色山口列车抵达后一看,傻了:原来来的地方是大名鼎鼎的“琉森”。

琉森,德语“Luzern”被翻译为“卢塞恩”,一直在通用呐。

琉森我知道。早些年学西方文学尤其是学法国文学那会,琉森是个绕不过去的词,尤其是19世纪早中叶,有太多的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在琉森居住隐匿创作,获取灵感。瑞士琉森那头濒死的悲伤狮子

瑞士琉森那头濒死的悲伤狮子

上午从因特拉肯出发,列车呼啸着穿越阿尔卑斯山,像穿行在画卷中,一路青草地,白云蓝天,烟蓝色山峰,瑞士特有的红色小木屋,还有群群闲散的牛,悠闲的行人,四处张望的背包客,还有遗珠般散落在草原上的蓝色湖泊……当然在草甸子上蜿蜒的白色公路穿梭的,还有各种豪车——看世界人均收入排名可知,瑞士人不差钱。湖光山色,旖旎醉人。

琉森是琉森州的首府,地处瑞士中部,属于瑞士德语区(怪不得有德语名Luzern)。她是公认的瑞士之星:是瑞士最美妙宜人的休闲旅游城市,也是最受瑞士人及欧洲人青睐的度假地。

今天她成了除欧洲人以外的人数最多的中国人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在琉森呆了一天,一天里经历了四季变化。阴晴雨雾,湿冷干暖。下午四点前阳光灿灿时,你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而午后四时后骤雨袭来时,绵长且不绝于耳的铛铛的教堂钟声里,你感到整个世界都在哭泣,和你感伤。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殊途同归,许多终极式想法,便有了。

也穿越今古,看到了从欧洲最早的木质廊桥,到各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的塔楼、教堂,店铺、宅邸,窄窄的人行街,傍湖倚山,无论是高看还是低视,到处是令人目不暇给的景致。琉森城区有三大看点。廊桥水塔是其一,可惜这个建于1300年前的“卡佩尔木桥(俗称廊桥或花桥)因火灾于1990年代翻修过,“八角水塔”是最早的河运航灯塔后来成为战争瞭望哨。其次是穆赛格老城墙,我们行程仓促,未及观看。最后一个是著名的濒死的狮子雕像,这个留待下一节说。瑞士最著名的当然是钟表,我看到和了解的现象是,这些钟表里的中低端,大多被中国人买走了。中国人酷爱购物,“到瑞士不买手表干啥去”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然后是珠宝奢侈品,包括手袋行囊;再次是巧克力制品,其他还有手工制品,包括军刀刺绣品之类。

可堪一提的还有琉森湖里的古董级蒸汽游船,船行在清湛的水面,再或者有微雨飘散,你坐在舷窗,静静地任景色从眼帘流动,你能充分感受到闲适的味道,天鹅鸥鸟在周围嬉戏,凉风习习,你有充分理由暂时忘却鸡群叽叽喳喳的琐屑事件,让清洁的独立的思想鹤立片刻。

但琉森最打动我的还是那头狮子。

西方人是典型的讲规矩,不变通。中国人看不惯,谓之“一根筋”。瑞士人更甚,所以才有了刻板的钟表业。或者像藏獒的性格,谁一旦成为主人,我就永远忠于他,矢志不渝。

这样就有了十八世纪末代的一段辛酸往事,简单说,法王路易十六时因加税问题和法国贵族发生矛盾,“三级会议”依旧无法解决争执。后来便发生了1792年8月10日攻打巴黎杜乐丽宫 (Tuileries) 事件,一说,当时的皇宫卫队有1000名瑞士雇佣兵,为了路易十六他们中有786名战死(也有一说,全部战死)。

为嘛瑞士雇佣兵会为路易十六卖命?这当然不是为了信仰。那个年代,瑞士是个贫瘠之地,苦于生存无路,国中男壮尤其是山区男丁,受蛇头组织到欧洲多国当雇佣兵觅生。瑞士雇佣兵忠主爱钱,战力强悍,英勇善战,是欧洲许多国家的首选雇佣对象。

但荣誉和金钱掩盖不了雇佣兵制度的残酷,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仅留下在梵蒂冈为天主教廷服务的近卫军。据说今日罗马教廷里有专门的瑞士兵阵,因了忠勇的藏獒性格,瑞士雇佣兵声名远扬。随着瑞士经济发展找到了自己的适存之路,才彻底废除了这个血腥野蛮的制度。

1821年知晓保护路易十六的壮举的一位丹麦雕塑家为之感动,在城外山上的一块天然岩石上雕刻了这段历史。我在一个秋日午后来到了雕像前,雕像下人头攒动,基本都是留影的。我站在雕像前,这头长10米高3米多的雄狮,此刻正痛苦地仆伏在大地上,一根弯曲的长矛从狮子肩头插入,从狮子脖下穿出,狮子身旁有面带有瑞士国徽的盾牌,雕像上有文字记述此事。据说,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琉森,他看到雕像后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悲壮和最感人的雕像”,我没有查到原文,不知道这是不是作家的原话。

濒死的狮子或悲伤的狮子雕像,为什么打动世人。我看后有想法,因为雕塑家将狮子塑造成一个垂危的饱经沧桑的老年男人形象,你瞧他的面容,苍老而善良,可怜且满足,那满口脱落的牙,怎么说也是人的样子。他一生艰辛,生命暮年老无所依即将孤苦死去,这样的现实对于无数人来讲,都可能有。生际困窘兼之晚境将尽,那是如何地忧伤!为了更能体现这样的情境,我将狮子立起来,这样就更像垂暮的哀伤的老人了。

在琉森,我无法想象叔本华,马奈,瓦格纳等大艺术家当年在此的行踪。

但我能够想象,当年一定不会有几个中国人在这里信步,那时,列强横生,晚清衰败,社稷飘摇,仁人志士奔走求救。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方世界无奈地做出了选择,一个大国在东方崛起,现在在全世界信步闲走的是操着各式汉语的中国人……

但我另外突出的印象是,虽然有钱了但我们离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观念认识上的差距,不止半个世纪。希望以后有另文机会。别了,琉森廊桥!别了,卢塞恩湖!

2017.9.16于瑞士琉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