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交通工具「加速度」升級

家庭交通工具“加速度”升级

從最初的小馬車到如今的小轎車,薛浩霖家的出行工具一再升級。

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升級的今天,出行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出門買菜有共享單車,去市中心吃飯有網約車、出租車,到外地旅遊有高鐵、飛機……原先的二八車、小馬車、三輪車、桑塔納等出行工具,隨著家庭交通工具的改革“加速度”發展,漸漸成了一個個記憶中的符號。

從自行車到拖拉機

“以前的人結婚都有‘三大件’,小時候夢想著早點結婚,這樣就能有一輛自行車了。”薛浩霖對童年的回憶,讓人不禁穿越回改革開放初期那個物資匱乏、出行交通工具單一的年代,彼時如果一個小夥子能有一輛飛鴿自行車,足夠引起村民們圍觀。

“那時候三哥在國企上班,結婚時就有了‘三大件’,我經常借來騎,每次村裡的孩子一窩蜂地跟在後面追,別提多風光了。”出生於1965年的薛浩霖彷彿對車子有著天然的喜好,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仍屬於奢侈品,至七八十年代,自行車和手錶、縫紉機一起,成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作為既能解決出行問題,又能彰顯家庭經濟實力的物件,人們對自行車的重視又遠遠超過了手錶和縫紉機,尤其對青年男性來說,擁有一輛自行車幾乎成了青少年時代的夢想。

薛浩霖依稀記得,30多年前,一輛普通自行車大概要100多元,如果買“飛鴿”、“永久”這樣的名牌價格會更貴,但那時候在單位上班工資才二三十元,他沒有正式工作,自然是買不起的。最關鍵的是,除了價格之外,什麼都要憑票購買的現實讓自行車也極度稀缺。最終,薛浩霖夢想著結婚就能有一輛自行車的願望落空了,如今回想起來仍然覺得遺憾。婚後第一年,為了方便出行,薛浩霖給自己套了一輛小馬車,平時小兩口出門和在地裡拉貨,主要靠這輛小馬車。後來家中耕地從原先的7畝增長到了12畝,小馬車滿足不了生活需求了,25歲那年,他籌錢買了第一臺手扶拖拉機。

“那時候的拖拉機主要是農用,但一家人出行也靠它,拉的人多,裝的東西也多,比自行車還快。”薛浩霖回憶,手扶拖拉機用了沒兩年,因為家裡耕地增加到17畝,他就又買了全村第一臺四輪拖拉機,“那時候鄉下人還沒有私家車的概念,我那輛四輪拖拉機就成了私家車,村裡人要去趟縣城,或者誰家裡有個紅白喜事要用車,全靠我的‘私家車’呢!”

薛浩霖彷彿是一個緊跟時代步伐的人,31歲那年,三馬子(三輪農用車)開始流行。三輪農用車駕駛輕鬆、省油、速度快,很多人都買了,他也就把四輪手扶拖拉機換成了三馬子。因為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薛浩霖開始琢磨著乾點事兒。他駕著三馬子一邊種地,一邊到距離家鄉60公里外的武威市天祝縣做起了廢品收購生意。

如今生活 從轎車迴歸單車

1999年,34歲的時候,薛浩霖正式從永登大同鎮搬遷至天祝縣華藏鎮,開始了他的廢品收購生意。因為出行需要,薛浩霖又把三馬子換成了微貨車,廢品收購生意也從自己走街串巷向廢品收購物流轉換。到38歲時,他已經擁有了一輛載重5噸的福田輕卡,幾乎壟斷了華藏寺到武威市區整條線路的廢品收購生意,並直接對接各大收購站,生意越做越大。他駕駛著自己的福田輕卡,自己收貨、裝貨、囤貨後,再用半掛車或者火車皮(有這麼大嗎)發往西安、廣東等地,成了當地行業裡的“薛老闆”,出外也開始住賓館、吃大餐。

隨著改革的深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得以普及。2006年,41歲的薛浩霖有了人生第一輛正兒八經的私家車——桑塔納2000。和以往他手中那些兼顧拉人和拉貨的車不同,這輛桑塔納轎車,是他作為“老闆”身份的象徵。但開了兩年之後,這位薛老闆還是認為,轎車的實用性不大,孩子在外地上學,平時家裡就兩口人,基本沒有多少機會用,於是他又賣掉轎車,買回了一輛皮卡車。

2018年,53歲的薛浩霖手裡還有一輛福田輕卡和一輛皮卡車,但由於廢品行業行情不好,他已經徹底放棄了以前的生意,專職給女兒帶孩子,而這兩輛車,也基本沒有人開了。薛浩霖說,為了方便出行,在銀行工作的女兒去年專門給他買了一輛轎車。但自從市區普及開共享單車之後,他出門反倒不喜歡開車了。

“以前的人生目標就是坐寶馬,現在真的坐上了,倒覺得沒多大意思,還不如自行車好呢。”經歷各式各樣的代步工具和運輸車輛之後,薛浩霖反倒更喜歡現在健康、簡單的生活,如今他和愛人一起照顧兩個外孫,每年外出旅遊,生活愜意。他感嘆,現在出行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多樣化,出門買菜有共享單車,去市中心吃飯有網約車、出租車,到外地旅遊有高鐵、飛機,就算去了別的城市,各種交通工具也是應有盡有,十分方便,現在已經進入到了出行交通發展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不在於你自己擁有什麼,而是社會上有什麼,你就可以享受什麼,越來越方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