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對罵羣:網絡噴子千千萬,卻看不到有趣的靈魂

公眾號:阿布的分享(ID:abutalk)

1

突然之間,花式對罵群席捲網絡,其火熱程度甚至有了“不加就不是弄潮兒”的說法。在這些群,一言不合就開罵,不僅有各種大尺度的辱罵言論,甚至涉黃信息充斥其中。

微信對罵群:網絡噴子千千萬,卻看不到有趣的靈魂

這個對罵群還要從NBA總決賽說起,因為騎士與勇士的激戰引發了兩方球迷的對罵,粉絲們建立了一個對罵群,叫做“勇士騎士球迷互噴群”。阿布被朋友拉進了群,他經歷的過程是:“雙方的球迷在不停對罵,是真的在罵,人數漲得飛快。我的狀態是懵的,手機提示音響個不停。”有心理學家表示:簡單、粗暴的對罵,是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壓力、宣洩情感的。

“不走程序,直接開罵”,對罵群的話題延展性非常好,騎士勇士對罵群之後,出現了肯德基麥當勞對罵群、拼多多淘寶京東對罵群、抖音快手對罵群、英雄聯盟DOTA對罵群、甚至還有啞巴互罵群等等。在地域、性別、品牌、甚至是口味,這些對抗性極強的話題製造了罵點。

2

據瞭解,微信平臺已經介入,一旦查實將會進行包括但不限於封停功能、限制登錄處理。

微信對罵群:網絡噴子千千萬,卻看不到有趣的靈魂

作為吐槽的“衍生品”,對罵是一個更“垂直”的存在,而對罵群恰好營造了一個絕佳的環境,解決了“發洩無門”的難題。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這句話恰好揭示了人性的弱點。現實生活中,如果你公然與陌生人對罵,一定會遭到側目,但網絡罵街則解決了這一問題,滿足了不少人的本能需求。

3

那大家為什麼那麼喜歡在網上吐槽,甚至對罵呢?

一、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周圍謾罵的環境容易激發憤怒,你在罵,我也罵,可以共同激發大家的憤怒,罵的跟厲害,然後出現了各種花式對罵。

微信對罵群:網絡噴子千千萬,卻看不到有趣的靈魂

二、網上不用負責任

現在網上沒有實名制,可以不用負責任,網上是沒有約束的,大家用的是暱稱,頂著一個頭像,都是陌生人,有話大家隨便說,隨便罵

但是在這些暱稱後面,有可能是個憤世嫉俗的大學生,有可能是個唯唯諾諾的小白領,有可能是平時跟你裝逼的大佬,可能是風流倜儻的人才,還有可能是漂亮的妹子…

在現實中,大家都知道要看人臉色,罵老師被會退學,罵領導會被炒魷魚,罵親人會傷感情,隨便罵人會被鄙視,甚至會被打

但是一旦上網,沒有人認識自己,沒有人需要約束,大家把平時的怨氣發洩到網上,可以娛樂,可以解壓,大家無所顧忌,肆意發揮了。

微信對罵群:網絡噴子千千萬,卻看不到有趣的靈魂

三、網上可以秀道德優越感

就是俗稱的聖母婊,不管出什麼事,都要你原諒,郭德綱有個著名的論述:其時我挺厭惡那種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離他遠一點,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你。

看到新聞裡碰到強者與弱者對峙,不管誰對誰錯,上來就同情弱者,對強者一頓噴。

去年新聞裡常州張先生攜老婆孩子一起去某奧迪4S店看車,沒想到10歲的兒子趁著爸媽不注意就自己在店裡玩了起來,東摸摸西看看,後來竟然掏出帶有尖銳稜角的玩具在展車上蹭了起來。包括展廳內的A3、A6、Q5、Q7和展廳外的A4、A5、A8、TT四部試駕車,共計16處劃痕。事後4S店工作人員發現了這些傷痕之後立刻報警,找到熊孩子的爸媽,索賠20多萬元。經過三次庭審,雙方達成一致,熊孩子父母一次性賠償4S店各項損失共計7萬元。

網上就有人說了“熊孩子,就算了”,開始對4S點一頓罵,罵完感覺支持了弱者,聲張了正義。

又或者是碰到執法者,比如城管與擺攤的對峙,有視頻都不看,上來就噴執法者,野蠻執法,擺攤的可憐啊,自以為正義的化身,殊不知,現在執法都有執法儀全程錄像。野蠻執法的執法大大減少,暴力抗法的時有發生。

很多人在網絡簽名裡寫著: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真正讓人嚮往的交流,應該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交流,有趣靈魂的交流,才是一種真正的減壓。在“互噴群”裡看不到有趣的靈趣。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阿布的分享(ID:abutalk), 分享對職場的思考,認知的成長

你還有什麼想法,請在留言區留言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