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壯語“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是“月姑”之意;“拜囊海”漢語釋意為 “請嫦娥”,也叫“請月亮娘娘”,其基本要意是答謝月亮神護佑。

拜囊海是廣西天等壯族民眾在長期的農耕生活和邊疆戰爭中形成的以娛人、娛神為內容,以祭祀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軍事、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活動。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天等拜囊海習俗起於北宋皇祐年間(約公元1053年),發展成熟期為元、明時代,清朝乾隆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直保持興盛勢頭;天等龍茗、上映、向都、把荷、都康一帶流傳,最活躍的地方是龍茗鎮古棣村。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拜囊海信仰習俗的發源地在天等縣龍茗鎮古棣村,其起源與古棣村的族源聯繫在一起。古棣村人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北宋皇祐年間隨狄青元帥南征後,留守邊疆與當地壯族婦女結合的將軍許回。

古棣村新舊族譜上,均將許回列為自已的“太始祖”。傳說許回與當地壯家女結合的過程中,月亮娘娘助有一臂之力。不僅旭此,月亮娘娘還幫助許回屯兵邊寨,造田造地,興修水利。為感謝月娘孃的護佑,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許迴帶上全家,在皎潔的月光下,供上豬肉,糖果等祭品,燒香點燭拜囊海,延續至今。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拜囊海主要儀式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拜囊海在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舉行。祭祀活動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即請神、求神、送神。活動以宗祠為單位,主持與參加活動的均為女性。活動地點選在可以看見月亮的高地上。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拜囊海時,在場地前放一個案幾,上面扎有三支香火,若干香燭、茶水,擺著月餅、糖、香蕉、蘋果、橘子等貢品;參加的6個人分為2排席地而坐,前排坐4個人,中間的2人是拜囊海的中心人物(這2人著別緻高帽,各拿一個響器),旁邊2個著普通壯族服裝;前排4人每人均有一把紙扇,後面2個坐在椅子上,任務主要是扶著一個衣著豔麗的稻草人(即月亮女神的附體)在椅子上站穩,以做不同的動作。拜囊海”時,這6個成員唱著世代流傳的歌調與歌詞。歌調為羽調式,2/4拍,旋律可用簡譜記錄,歌詞為古壯話。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拜囊海村裡每家每戶都要挑亮柚子燈,用瓦片搭一個灶臺,以表達對月亮阿孃誠摯的歡迎。如果順利,月亮阿孃一般是午夜下凡,附身在稻草人身上。

天等拜囊海,廣西不一樣的壯族文化圖騰

對廣西天等“拜囊海”名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你怎麼看?請在下方留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