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祕密(三)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每個地方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

都創造了特色鮮明的生產生活方式,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天等的傳統民俗“打榔舞”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2017年天等縣千人打榔舞直播現場/圖片來源:新華網

天等的打榔舞,入選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認可授予的“打榔舞之鄉”。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打榔是天等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天等大地上,群眾性的打榔活動方興未艾,特別是2010在天椒廣場舉辦的“千人打榔舞”活動以後,昔日沉睡鄉里民間,名不見經傳的打榔舞,如今已悄然成為“天等品牌”,聞名遐邇,飲譽四方。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打榔舞到底由何而來呢?民間眾說紛紜,有的說是起源於打穀舂米,有的說是舂餈粑,有的說是驅邪趕鬼,有的說是防禦盜賊的警報器,也還有的說是養牛養馬用的飲水槽……那它到底是什麼?今天就讓我來告訴大家。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據史料記載,唐朝有一個叫做劉恂的人在廣州當司馬,卸任後寫了一本書,名為《嶺表錄異》,裡面記載:“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而為槽,一槽兩邊約排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舷,皆有扁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劉亮也”。

文字不多,但一目瞭然。劉恂所說的舂堂就是榔,榔是用整根大木頭鑿刳成槽狀,它的作用是舂稻糧。並不是有人所說的舂餈粑或者別的,如果說榔僅僅作為勞作工具的話,劉恂的描述應該到此為止。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後面“兩邊排十杵,男女間立,敲磕槽舷,皆有扁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的描述,我們就不難看出明顯是一個群眾性的娛樂場面。可見他的描述的本意應該是著眼榔的娛樂功能,因此打榔在壯族地區起源於唐代或更早的年代是毋容置疑的,至今已經1400多年的歷史了。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關於打榔舞的由來,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地州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屯裡有一個姓陸的大戶人家,家道富足,但他心地良善,經常接濟貧困鄉親,口碑很好。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那年又獲大豐收,穀子登場,陸老爺顧人脫谷裝“枖”(本地特有的小糧倉),顧來的人白天做工,晚上把木榔擺放在枖的下面。午夜時分,剛要入睡的人們聽見從打穀場上傳陣陣悅耳動聽的打榔聲和山歌聲,紛紛起來,悄悄地打開小窗向穀場窺望。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只見不知從何而來的一群男女青年,他們穿得很漂亮,擊打木榔,邊舞邊唱,非常好看。第二天,人們奔走相告,無不稱奇。打穀的時候,陸老爺告訴大家,昨夜仙人託夢,木榔修煉多年,今已得道成仙,掌管地方禍福,從今往後,地州一帶百姓,年年打榔祈福,歲歲擊榔驅邪,一直延續至今。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打榔舞活動在天等各地普遍存在,而且歷史悠久,得到比較完整的保留和發展。比如天等鎮稻香村和上映鄉亮欽村等地方,不單保留原始木榔,就連儀式和擊打技藝都保留得很好。在稻香榮華一帶,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幾乎沒有哪一個說自己不會打榔。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天等打榔舞一般在開春(正月初一到十五)和秋收(八月十五)以後進行,即所謂春祈秋報。打榔的儀式大同小異,一般首先是“請榔”,把收藏在廟宇或者各家各戶的木榔請到指定地點並且按照隊形位置擺好;接著就是將參加打榔人員分組配對,榔的每邊三人(或若干人),指定一人或者兩人為主打或領打,領打者負責控制節奏和打法的變化。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擊打的動作和節侓由原來的勞作形態演變而來,原始的打法有舂、拖、點、撩等四種,榮華稻香一帶興用短杵,上映龍茗一帶則多用長杵,短杵細密優雅、長杵粗曠大方,各具特色。

帶你探尋非遺文化|尋找老故事,遇見未知的秘密(三)

現代版的天等打榔長短杵相結合,擊打的花樣和節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融入了舞蹈元素的動作,配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天等打榔聲越來越響了,天等打榔舞越來越好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