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 帶你探祕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召開,明確要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將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要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灣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正在提速。

記者平凡:我現在是在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正在施工的是合作示範區的一個總部基地項目。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項目由香港企業投資,投資金額達到了80個億,未來有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中心。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工程建設人員告訴記者,這個總部基地項目位於五條地鐵的交匯點,計劃於2021年前建成。未來將服務於粵港澳的金融與創新合作。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深圳前海總部基地項目建設工作人員劉建亮:預計在未來的5-8年左右前海將是一個新的景象。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新世界中國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黃少媚:我們希望是這交通的節點上面做城市綜合體。整個大灣區包括香港,在投資總量上已經超過70%以上,未來每一年我們是會投放200億港幣繼續在大灣區裡面。

數據顯示,珠三角城市與香港的距離每減少1%,製造業、服務業中外資投入的金額就分別增加0.12%-0.17%。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基礎設施網絡的一體化的規劃和建設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起步階段的重中之重。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這種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是立體的,可以形成更好的一小時經濟圈,城市之間的居民可以在不同城市之間選擇就業和居住,也變得更加方便。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聯動?城市間既分工又互補

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這又會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帶來哪些變化,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九個珠三角的城市與港澳如何實現分工合作,實現大灣區內各城市功能互補,也將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TCL空調事業部總經理陳紹林:引進一些這種高端的人才當中,我覺得可能還是面對未來這種創新,比如說智能家居,智能製造等等這一方面的一些優秀的人才。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中,大城市過於臃腫,中小城市發展動能卻略顯不足。專家表示,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將加快創新要素的流動,未來要形成分工合作的發展新格局。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強:在香港的話我們會特別發展兩個創新平臺,一個是關注在醫療科技領域,另外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方面,我們相信更多合作的機會就是把這些好的科技變成產品方面的話,我相信這個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在制度變化過程中,來增加中小城市的競爭能力,同時灣區在中心城市在特大城市以服務業為主導,創新為主導,產業分佈更多的發揮灣區更大範圍內空間的調劑作用。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在哪?產業與創新緊密結合

粵港澳大灣區佔全國國土面積不到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但其經濟總量卻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那麼它和國際上其他灣區相比有怎樣的差距,未來發展的優勢又在哪裡呢?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是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的1/2,舊金山灣區的1/5。專家表示,這個差距與產業結構有關。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其他的幾個灣區都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工業佔比重平均在10%以下,我們的灣區整個工業結構還在40%多到50左右,所以這個差距我們灣區屬於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或者全球唯一的優勢,就是它的製造業,它的製造業不僅是規模大,最重要的是它的迭代週期非常快。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在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香港將成為全球高端高新產業引入珠三角地區的策源地,包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健康與醫藥等領域。專家表示,要實現這樣的定位需要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如果在制度安排上,能夠讓要素的配置在不同的城市之間不同的地區之間,特別是一國兩制的條件下,能夠配置的更加自由更加的高效,少一些行政方面的阻力,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大。

“一鏡到底” 帶你探秘粵港澳大灣區,超萬億的機會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