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金融如何破局?

小微企業融資正迎來多項利好。

8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推進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政策落地見效。

8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表示,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投放力度加大。這與2017年的數據相比,已有極大的改善。

然而小微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小微金融業務亟需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正從零售業務迅速向中小微企業金融業務進發。

“全國目前有8000萬中小微企業,它們就像是社會經濟中的毛細血管。中小微企業是否活躍、健康,是社會經濟,尤其是區域經濟狀況的重要表徵。”京東金融財富管理策略部負責人黃勃南認為,相比於大型企業來說,中小微企業對於經濟波動往往更靈敏,更直接,可以成為重要的風向標。而在各項金融政策及金融科技的合力之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質效正獲得切實提升。

銀行:在成本和收益中尋覓平衡點

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政府在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方面做出多種探索。央行和銀監會(現銀保監會)一直積極支持商業銀行包括城鄉中小銀行為小微和涉農企業服務,包括綜合運用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工具,並動態調整宏觀審慎評估(MPA)相關參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明確要求,多家大中型銀行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加快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另外,各地還建立了近萬家小額信貸公司。近年來,為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監管部門又推出了“三個不低於”和整治銀行收費等政策措施。

然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並未能獲得有效緩解。

據世界銀行2018 年發佈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報告》統計,截止2017 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達到了1.89萬億元人民幣,約佔我國2017年GDP比例的17%。

為何小微企業融資如此難?銀行在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方面遭遇了什麼問題?

"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偏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依然是主要障礙,二是融資的便利程度不高。”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宜信宜人貸聯合發行的研究報告顯示,傳統授信方式的固定成本太高不僅造成了信貸資源的可得性低,也使得獲取過程不那麼便利。

"很多領先銀行已經意識到,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小微業務的風險特點”《麥肯錫中國銀行業CEO季刊》分析,小微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往往會導致企業破產倒閉。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的平均生命週期僅3年左右,造成金融機構介入小微企業信貸的巨大障礙:在創立初期不敢介入,剛有準入的條件,企業很有可能以及進入衰退期,甚至猝死。

銀行如何才能在成本與收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以期做到商業可持續?

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小微業務的風險特點,必須從業務模式出發,重新思考風險管理模式,建立全生命週期的風險管理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打造覆蓋貸前、貸中、貸後的一體化風險管理模式。

"當前小微企業在銀行的貸款利率,還有下降的空間。”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李均鋒認為,除了降低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資金來源成本,推動小微企業貸款續貸政策落地,推動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之外的附加成本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新技術、新手段降低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管理成本。

金融監管曾要求銀行發展小微業務,對銀行的風控體系要求很高,給金融科技企業更多機會。

金融科技:重塑小微金融邏輯

在金融科技時代,大數據的運用可在移動端多維度的分析客戶行為特徵,進而判斷客戶資信特質和風險偏好,這極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金融科技能基於信息和網絡技術,用線上化的流程便利客戶服務,簡化借貸流程,加快授信速度。

麥肯錫的研究顯示,金融科技公司近來大量投入小微企業領域,特別是在銀行傳統的支付和貸款、融資業務愈發強勢。根據麥肯錫金融科技數據庫Panorama統計,中小企業業務領域的金融科技公司佔所有其他子行業的26%。

在中國,京東金融利用數字技術優勢,相繼推出京保貝、京小貸等多款產品,助力實體企業的持續發展。從成立之初,京東金融就將服務小微企業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開啟了“金融+科技+產業”的深層次探索。目前,京東金融正在以組合拳的形式為企業盤活供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改善中小微企業長期面臨的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處境。

截至目前,京東供應鏈金融累計服務20萬中小微企業,累計放款總額近5000億。京東金融積累了為小微提供信貸相關服務的能力和經驗,尤其是應收賬款方面,京保貝等保理產品給小微企業帶來了很多便利。未來,隨著京東金融轉向做數字科技,這些能力都可以向機構輸出。京東金融推出的中小微企業地區發展指數等產品,可以給銀行觀察區域小微經營活力,控制融資風險,提供參考。

金融科技公司做小微業務,背後的邏輯與銀行等傳統機構又有很大的不同。

小微企業金融如何破局?

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的平均生命週期僅3年左右,造成銀行介入小微企業信貸的巨大障礙:在創立初期不敢介入,剛有準入的條件,企業很有可能以及進入衰退期,甚至猝死。

金融科技公司能否幫助銀行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進而做到“比市場早發現、比同業早行動”?

事實上,小微企業有很多隱形資產,比如良好的經營狀況,有良好的商業信譽,有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這就像沙漠裡的水,隱形在沙子之下,不為人見,需要有一種方法去挖掘、收集這些水。

目前來看,金融科技公司的優勢正是在於用數字技術,把分散的、靜態的、非結構化的小微數據,進行挖掘整合,將隱形於小微業務中的價值呈現給資金方,並以數據手段來把控小微融資風險。這種數字能力事實上起到了普惠連接的作用。

比如,京東金融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就利用數據,對採購貿易環節,即時的生產狀況,貨物的銷售路徑,倉儲物流等各個節點狀況進行實時把控,來評估小微風險特徵,並透過大數據分析建模,量化、控制各個節點上的信貸風險,並通過線上化的方式完成信貸申請、審批和發放。

通過這一創新舉措,京東金融助力銀行降低獲取小微企業數據的成本,從而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的成本,控制貸款質量。

而在金融科技機構對小微金融的邏輯中,除利用新技術降低融資成本外,正在探索另一條商業可持續之路。

貸款仍是銀行小微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麥肯錫研究顯示,亞洲地區的小微金融獲利構成已經出現變化,存款和手續費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3%,高於利息收入的10%。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從風險調整後貸款收入探索手續費產品收入和存款收入。如提供全面金融產品,把中間收入當做利潤增長的重要抓手,通過更多的產品組合加強用戶的黏性。

目前國內銀行普遍僅關注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較少提供其他金融與非金融服務,無法抓住中小企業客戶的全部價值。而以京東金融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開展小微金融業務的同時,提供小微企業標準化和專業化的配套產品組合既可以增加綜合收益,還能產生風險緩釋和客戶體驗提升等協同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