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古人樣貌,鑑別陳年酒器,西大爲你獨家揭祕青花瓷如何燒制

提到“古人”、“成年酒器”以及“青花瓷”,你想到的是考古學家“面朝黃土背朝天”發掘文物的畫面?還是盜墓小說、盜墓電影裡的精彩情節?或者是周杰倫:“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樣的優美歌詞?

不管你想到的是什麼,相信大家一定對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感興趣。本期推送,小編就帶你看下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給我們還原的歷史真相!

我們先從青花瓷的故事說起吧。

青花瓷是如何誕生的

還原古人樣貌,鑑別陳年酒器,西大為你獨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燒製

中國具有悠久的瓷器生產歷史,但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當屬青花瓷了。那麼青花瓷是如何誕生的?有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科技手段功不可沒。“波斯文獻中對藍彩的來源、加工有著詳細的記錄,元青花與其相同,證明元青花的原料來自波斯地區。”西北大學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溫睿介紹,經過查閱文獻證實,波斯地區的陶匠把開採的鈷礦在當地加工生產出藍彩,然後將其外銷到中國。中國工匠使用進口的藍彩生產出影響世界的青花瓷,再把“高端產品”元青花大量銷售到中東乃至歐洲地區。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燒製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稱於世。因為其器型、紋飾相似,傳統鑑賞中一直流傳著“永宣器不分”的說法。然而,通過成分分析,科研人員卻發現明代早、中、晚期的青花瓷成分差別很大。溫睿介紹,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基本都使用進口鈷料,它的配料特點是高鐵低錳,到了中期配料變成低鐵高錳,而到了晚期鐵錳含量介於早、中期含量之間,不同部位原料成分變化波動很大。結合史料查證,青花瓷成分的變化勾勒出了社會的變革。溫睿說:“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延續元代進口鈷料的傳統。明代中期由於海禁中斷了官方的國際貿易,於是中國工匠開始使用國產鈷料燒製青花瓷。但是,國產鈷料品質不是很好。到了明代晚期,海外貿易有所恢復,通過不同渠道又可以獲得進口鈷料。但是進口鈷料比較貴重,工匠們開始和國產鈷料摻和起來使用,不同部位摻和的比例不同,因此出現了不同部位之間鐵錳含量的不同。”

在溫睿看來,青花瓷就是非常好的全球化代表:“通過青花瓷成分的研究,青花瓷背後的信息清晰地展現出來。這個認識是和科技考古分不開的。科技考古是個手段,為我們解釋理解社會文化的問題提供了更多信息。”

還原古人樣貌,鑑別陳年酒器,西大為你獨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燒製

“千年陳釀”的鑑別

前不久,陝西省考古人員在西鹹新區咸陽城遺址的巖村墓地發掘中,發現了存有液體的銅壺。綜合現場出土的情形,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銅壺中的液體是酒類物質。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樣本送到了西北大學科技考古中心進行鑑定。

溫睿介紹,以前在考古中,如果墓葬中有酒器,酒器裡邊有液體,大家默認它就是酒。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墓葬容器中有其他液體的可能性也存在。“因為如果墓葬裡有地下水,墓葬容器也就容易進水。加上乙醇易揮發,經過幾百上千年,這個液體裡已經不含酒精,肉眼很難分清它到底是什麼,所以就需要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進行檢測。”溫睿說。

經過成分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出土銅壺中液體含量比較高的是氨基酸類物質,還有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最終確認其的確是“千年陳釀”。

“科技對我們考古工作來說非常重要。”溫睿感慨道,“傳統的考古工作比較關注器物本身,包括器物的材質、外形以及紋飾的變化,通過這些來判斷器物的年代、演變,從而研究古代文明與古代社會。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考古工作現在更關注器物的用途,這就需要用科技手段來輔助研究。”以我國出土最多的陶器為例,由於陶器本身是多孔材料,多孔材料會吸附一些物質分子,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可以把這些分子提取出來,通過分析從而判斷它的用途。

還原古人樣貌,鑑別陳年酒器,西大為你獨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燒製

科技考古,更多的是還原真實圖景

傳統的考古工作稱為“人文考古”,主要依靠地層學和類型學,需要研究者具備豐富的經驗,但獲得的信息量有限。“科技考古是利用現代科技分析古代遺存以獲得豐富的信息、再結合考古學方法探索人類歷史的科學。”溫睿介紹說,近年來科技考古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DNA技術、顱相面貌復原等相關學科的幫助下,解決了傳統考古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在考古勘探、年代測定、動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與金屬器物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嘗試,拓展了考古研究方法,增添了新的考古研究領域。

在溫睿看來,考古學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個通道。藉助科技手段,我們可以把過去看得更清楚,對未來的預測更準確。

關注“西北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