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古人样貌,鉴别陈年酒器,西大为你独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烧制

提到“古人”、“成年酒器”以及“青花瓷”,你想到的是考古学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发掘文物的画面?还是盗墓小说、盗墓电影里的精彩情节?或者是周杰伦:“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样的优美歌词?

不管你想到的是什么,相信大家一定对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兴趣。本期推送,小编就带你看下西北大学科研人员给我们还原的历史真相!

我们先从青花瓷的故事说起吧。

青花瓷是如何诞生的

还原古人样貌,鉴别陈年酒器,西大为你独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烧制

中国具有悠久的瓷器生产历史,但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当属青花瓷了。那么青花瓷是如何诞生的?有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科技手段功不可没。“波斯文献中对蓝彩的来源、加工有着详细的记录,元青花与其相同,证明元青花的原料来自波斯地区。”西北大学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温睿介绍,经过查阅文献证实,波斯地区的陶匠把开采的钴矿在当地加工生产出蓝彩,然后将其外销到中国。中国工匠使用进口的蓝彩生产出影响世界的青花瓷,再把“高端产品”元青花大量销售到中东乃至欧洲地区。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因为其器型、纹饰相似,传统鉴赏中一直流传着“永宣器不分”的说法。然而,通过成分分析,科研人员却发现明代早、中、晚期的青花瓷成分差别很大。温睿介绍,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基本都使用进口钴料,它的配料特点是高铁低锰,到了中期配料变成低铁高锰,而到了晚期铁锰含量介于早、中期含量之间,不同部位原料成分变化波动很大。结合史料查证,青花瓷成分的变化勾勒出了社会的变革。温睿说:“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延续元代进口钴料的传统。明代中期由于海禁中断了官方的国际贸易,于是中国工匠开始使用国产钴料烧制青花瓷。但是,国产钴料品质不是很好。到了明代晚期,海外贸易有所恢复,通过不同渠道又可以获得进口钴料。但是进口钴料比较贵重,工匠们开始和国产钴料掺和起来使用,不同部位掺和的比例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部位之间铁锰含量的不同。”

在温睿看来,青花瓷就是非常好的全球化代表:“通过青花瓷成分的研究,青花瓷背后的信息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个认识是和科技考古分不开的。科技考古是个手段,为我们解释理解社会文化的问题提供了更多信息。”

还原古人样貌,鉴别陈年酒器,西大为你独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烧制

“千年陈酿”的鉴别

前不久,陕西省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咸阳城遗址的岩村墓地发掘中,发现了存有液体的铜壶。综合现场出土的情形,考古人员初步判断铜壶中的液体是酒类物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样本送到了西北大学科技考古中心进行鉴定。

温睿介绍,以前在考古中,如果墓葬中有酒器,酒器里边有液体,大家默认它就是酒。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墓葬容器中有其他液体的可能性也存在。“因为如果墓葬里有地下水,墓葬容器也就容易进水。加上乙醇易挥发,经过几百上千年,这个液体里已经不含酒精,肉眼很难分清它到底是什么,所以就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温睿说。

经过成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出土铜壶中液体含量比较高的是氨基酸类物质,还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酸,最终确认其的确是“千年陈酿”。

“科技对我们考古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温睿感慨道,“传统的考古工作比较关注器物本身,包括器物的材质、外形以及纹饰的变化,通过这些来判断器物的年代、演变,从而研究古代文明与古代社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现在更关注器物的用途,这就需要用科技手段来辅助研究。”以我国出土最多的陶器为例,由于陶器本身是多孔材料,多孔材料会吸附一些物质分子,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把这些分子提取出来,通过分析从而判断它的用途。

还原古人样貌,鉴别陈年酒器,西大为你独家揭秘青花瓷如何烧制

科技考古,更多的是还原真实图景

传统的考古工作称为“人文考古”,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富的经验,但获得的信息量有限。“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历史的科学。”温睿介绍说,近年来科技考古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DNA技术、颅相面貌复原等相关学科的帮助下,解决了传统考古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在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动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与金属器物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尝试,拓展了考古研究方法,增添了新的考古研究领域。

在温睿看来,考古学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通道。借助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把过去看得更清楚,对未来的预测更准确。

关注“西北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