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長制 基層治理的一枚「繡花針」

巷长制 基层治理的一枚“绣花针”

巷長制,基層治理的一枚“繡花針”

明光市澗溪鎮在全省率先試點

巷长制 基层治理的一枚“绣花针”

今年初,明光市澗溪鎮在全省率先試點“巷長制”,並在白沙王村和澗溪村民主選舉了31位“巷長”。一時間,戴著紅袖套的“巷長”成為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目標具體,居民參與

“巷長制”以創建“整潔、美觀、文明、有序”的環境面貌為目標,落實管理責任,強化社會監督,嚴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對區域內道路管護情況、公建設施完好情況、環境衛生保潔情況、綠化養護情況等進行有效監管,對亂貼亂掛、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進行有效防控,全面實現區域內環境乾淨整潔、綠化管理有序、沿途無垃圾、路面無破損的目標。

巷長是最基層的監督員和管理員,通過培訓,統一標識,通過實施巡查→反饋→協調→處置→督查→銷號六步法管理流程,有效參與環境治理工作的同時,注重對事件的追蹤監管,不留管理縫隙。“巷長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儘自己可能第一時間處理問題,自己做不到的,才會將情況反饋,由巷長協調相關單位去解決。

重心下移,職能下沉

以巷道為基本單元,以網格化管理為支撐,整合了管理部門、執法部門、社會單位的力量,推進了行政綜合、法治綜合、執法綜合、社會綜合,實現了村(社區)黨組織領導下巷長責任上肩、村民參與治理、單位協同、綜合執法跟進。

“巷長制”通過聯合執法機制打通了執法力量、村民民主自治、居民志願服務的有機聯繫渠道,推動社會治理關口再前移、管理再簡化、資源再整合、社區再組織,實現行政活起來,社區動起來,管理實起來,最終匯聚成社會自治的“大效應”。

主動服務,群眾受益

“巷長制”的實施,實現了由原來“問題找上門”到“上門找問題”、由原來的“被動處理”到“主動服務”轉變,將社會治理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將矛盾不出巷道就解決掉,促進基層社會建設良性運轉。

“巷長制”實施以“解決小意見、調處小糾紛、處理小麻煩、服務小需求、整治小隱患”為主要內容的“微民生”工程,整合各類為民服務平臺,推進居民協商議事平臺建設,實現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近半年來,澗溪鎮巷長們調解的糾紛各式各樣:婆媳不和的他們管,兒女不贍養老人的他們管,鄰里間有矛盾他們也管……

據統計,今年以來,澗溪鎮“巷長”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72件,成功率高達98.7%,群眾滿意度達100%,使人民調解真正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前,澗溪鎮被滁州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全市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政法隊伍滿意度“雙提升”工作先進集體。

治理更深入,管理更順暢

自“巷長制”施行以來,美麗鄉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以前我們的一些工作居民不太理解,現在大家卻主動幫著我們進行管理,比如街口幾輛經常出現的水果車,我們管理的時候,有居民幫他們抱不平,在“巷長制”運行後,居民們自己就把這些無照給勸走了。”巷長楊禮全說。

有“巷長制”,不到半年時間,白沙王美麗鄉村內佔道經營臺帳上的亂點全部銷賬,據不完全統計,白沙王村巷長配合執法部門共拆除佔道經營10餘家,清除農貿市場交易攤位30餘個,佔道經營現象基本根除。

基層社會綜合治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而“巷長制”就是一枚既細且長的“繡花針”。你別說,這枚“針”還真不一般。短期來看,這枚“針”使澗溪鎮車輛違停、佔道經營、亂搭亂建等現象明顯減少。長期來看,這枚“針”將助力城鄉實現精細管理的躍升。

“巷長制”是一種有效溝通的手段,讓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真正把人民放在心尖上,一個人的努力,也許勢單力薄;一群人的努力,可以開出花來。

巷长制 基层治理的一枚“绣花针”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平安滁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