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预防‖不可忽视的青少年群体

青春期是一个奇妙的变化时期。它也是一个性和毒品的尝试时期,有可能导致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严重后果。近年来,我国18-25岁的青少年群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愈来愈高,成为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艾滋病防治中被忽略的青少年群体

官方估计亚太地区10-19岁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在过去十年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22万。这一趋势恐怕还将延续,由于多种原因,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比成人时期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而一旦感染也更加难以关怀,原因涵盖生理、社会、心理和法律等各个方面。而他们又是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很少被关注,声音也微弱。迄今为止,他们一直在国家艾滋病病毒检测、治疗、关怀和支持战略中被忽略。

最边缘化青少年面临更高风险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最易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之下的青少年是青年重点人群,即年轻的男男性行为者(MSM)、年轻的卖性者、年轻的注射吸毒者(PWID)和年轻的跨性别者。本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中疫情发展最快的人群是年轻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注射吸毒者。

来自这些重点人群中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高于自己人群中较为年长者,而那些人本来就往往被艾滋病应对举措所忽略,低龄者所得到的服务甚至更为匮乏。他们还属于最边缘化群体,经常遭到家人的排斥,被卫生、教育及其他服务所忽视。不过,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可能不尽相同,这些状况又被青春期的各种情感不安全而复杂化,如希望符合性别角色、自卑、对自身性状态的理解,以及不只是为追求快感而是迫于同伴压力而发生性行为。年轻人还普遍认为自己不可能遭遇危险,即便看到进行相同危险行为的其他人面临风险。

围绕同性关系、毒品注射和卖性行为的惩戒性法律环境和严格禁忌往往将这些行为赶入地下,从而加剧了对青少年的排斥,延长了感染周期。卖性或受其他形式性剥削的18岁以下青少年往往成为最看不到、最听不到、最无助的群体。他们隐藏在对儿童性剥削进行定罪的法律框架下,经常被投入拘留中心和非自愿性庇护所,他们报告所遭遇的骚扰、性侵犯、强奸和侵犯,施暴者正是他们理论上的保护人——警察和执法人员。

无保护性行为居高不下

重点人群中的青少年并未坚持使用安全套,而安全套是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极有效屏障。无保护性行为的常见原因包括强迫或胁迫性性行为,得不到安全套或者安全套太贵了,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相信性伴是“健康的”,以及使用了毒品或酒精。认为安全套会降低性快感也是一个因素。对于卖性者,为了多赚钱而同意不使用安全套也是一种阻碍因素,只因为有的客人拒绝戴套。对于青少年移徙者、被拘留者和被贩运者来说,购买在肛交过程有助于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安全套和水溶性润滑剂尤其困难。

关注微信公众号【艾滋免费咨询远程匿名检测】获取更多服务,关注后输入5060即可申请10元优惠券。

如果文章你喜欢可关注我们,顺手点击下部广告,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