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序.

“人累了,可以睡一覺。那心累了呢……”一個男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用這樣一行文字來表達心情。要麼,就是當事人極具文藝氣息,要麼,就是這個鐵血漢子遇到了莫大的心結。顯然,平日裡只會在“逗比”和“拼搏”間切換的郜林不屬於文藝青年。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是的,令恆大29號心力交瘁的,正是俱樂部所實施的“末位零獎金制”。據悉,在5-0大勝天津權健後,隊內技術評定小組判定替補登場的郜林排名末位,換言之,700萬的贏球獎金與他毫無關係。試問:在奔跑了半場之後,得知球隊贏球跟自己的付出沒啥多大關係,此時此刻的心怎能不累?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1.

什麼是“末位零獎金制度”?一個多月前,一向以從嚴治軍著稱的許家印下發了《關於全面理順球隊管理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即日起,將由俱樂部負責人牽頭成立技術評定小組,對每場比賽進行技術統計和數據分析,進行綜合評定,而得分末位的一線隊球員將被實行“零獎金制”。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眾所周知,本賽季第一階段,“中超七冠王”的表現並不如人意,甚至給人一種躺在榮譽薄的懶散印象,許主席的鐵腕政策可以說是反躬自省的重要一環。事實上,間歇期後的廣州恆大確實展現了脫胎換骨的戰鬥力。如此變化自然跟兩名巴西天王的高光表現有關,但“末尾零獎金制”的震懾作用也不可抹殺。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按照許家印的思路,勝利固然值得慶祝,但真金白銀的鉅額獎金也並不是躺著就能拿的。確切地說,那是凝結了將帥兵三軍用命的甜蜜果實。人們本以為,5球大勝所換來的“大蛋糕”,卡納瓦羅團隊先分一大塊,主力和替補球員再拿走一些,即使未能登場的“飲水機管理員”們也會多少象徵性地分得一杯羹。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八年老臣子的郜林成了700萬的看客。有人說,是不是因為零進球和零助攻,郜林才不幸成了“零獎金”的犧牲者?答案是否定的!據悉,技術評定小組是按照上場球員的總跑動距離、高強度奔跑距離、傳球失誤次數、身體對抗次數及成功率、搶斷次數及成功率等5項核心指標,進行綜合評定。因此,郜林是基於這些條件,才被“自己人”點名批評的。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2.

平心而論,廣州恆大在這一輪打出的攻勢足球著實給了所有質疑者一記響亮的耳光。作為一個整體,每一個球員都是採摘勝利果實的功臣,但此時此刻,“末位領獎金”的出現反而滋生了一種不和諧的味道。作為和球隊南征北戰的老將,32歲的郜林可以接受替補,可以接受位置的後撤,但對於俱樂部將自己劃分在“最差”的行列卻耿耿於懷,是以,才會在微博上隱晦地表達自己的不滿。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要知道,上一輪球隊雖然被對手擊敗,但替補登場的郜林卻展現了立竿見影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有效銜接外援和本土球員之間最好的中樞站,這一輪同樣替補出戰的郜林在45分鐘時間內雖沒有建樹,但他積極奔跑和主動防守的態度還是讓人眼前一亮,這大概就是郜林發洩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了。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whoscore的評分系統中,郜林卻並非最低,同樣替補登場的廖力生和張成林也沒有進球和助攻,露骨地說,即便郜林的閃光點很少,但這兩位的表現顯然更差!從這個方面來說,當事人的小情緒可以理解。從另一角度來揣摩此事之時,不免讓人懷疑起俱樂部技術評定小組的專業成色和評判權威了。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更耐人尋味的是,主帥卡納瓦羅居然拒絕回答有關這個話題的問題。他說:“這種問題我不感興趣,我更喜歡點評球場上的事情,場外的事情我不想點評。我有我自己的標準,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事到如今,郜林已經刪掉了自己的相關微博,或許對於還處於低潮的他而言,卡帥的話是一針強心劑吧。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當然,郜林也要及時收拾一下情緒的包袱,畢竟如果下一場比賽仍然入不了技術評定小組的法眼,即使是球隊功勳人物,一樣會遭遇更為嚴苛的停賽和下放預備隊的懲罰......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3.

其實,許家印一手打造的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格制度適用於每一支中超球隊。要知道,制度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刺激球員全力以赴,特別是對於生意人身份的幕後金主而言,球隊管理和企業管理是一脈相承的。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與此同時,近年來,不斷締造輝煌的恆大將帥早就認同了這種模式,更何況,《關於全面理順球隊管理的通知》是在大失所望的第一階段後應運而生的。在許家印揮動的大棒之下,獨霸中超聯賽7年之久的廣州恆大不但成功地完成了重生,更恰到好處地找到了差點消失在九霄雲外的飢餓感。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不過,郜林的遭遇在網上已經掀起了一股討論風,並不是因為心疼當事人不翼而飛的5萬、10萬,而是質疑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仔細研讀這份通知時,不難發現原文中還有這麼一句需要劃重點的話——“個別場次中,如技術評定小組一致認為球隊整體表現非常優異,則免除本場末位處罰。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顯而易見,大勝天津權健顯然屬於“集體高光”這一範疇,但郜林仍被技術小組列為“最差”,成了末位零獎金制的犧牲品。露骨地說,這項極其重要的補充條列,到最後卻被光明正大地過濾掉了!?回頭再看,這套看上去很美的“外行教內行做人”的制度,時值操作階段,卻還是顯示出了其“業餘到笑掉大牙”的實質。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雖說,“末位零獎金制度”意在保持隊內競爭,理論上而言,利自然大於弊,但如果不能切合實際地去執行,就真的會淪落成網友們所說的“梅西、C羅來了也得去預備隊”之局面了。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結語.

中國足球自1994年職業化以來,歷經20多年的摸爬滾打,其成長固然值得肯定,但與成熟、完善的目標機制還有著極為漫長的道路,教練不職業、球員不職業、俱樂部不職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歸根到底,教條主義式的洗腦,拿來主義的盲目造就了諸多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現象。是以,廣州恆大推行的“末位零獎金制度”是基於特殊性,從而有了推行的可行性,甚至一度成了一些人口中“領先於五大聯賽傳統獎金制度”的存在。然而,事到如今,卻造就了主帥不願觸及、球員悶悶不樂的局面,這樣的劇情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但是,如果我們逆向思維地想一下,“末位零獎金”制度的本質其實還是金本位思想的衍生,廣州恆大的做法只不過是金錢至上的逆行版而已。大白話地說,既然給錢都沒法刺激到你們,那就不如從本該給你們的錢裡抽去一部分,如此這般,看似對球員不夠努力施以懲罰,實則還是在用金錢對其誘惑罷了。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只不過,這一回,許主席的屬下們殺錯了“雞”,也儆錯了“猴”,他們動掉的不是郜林的奶酪,而是評判球員的標準,更是對奮力奔跑了半場的球員最基本的尊重。總之,別的不說,就想問問恆大集團,介不介意將評分的演算公式公佈一下,好讓所有球迷都來認認真真地重新學習一番?

恆大的“末位零獎金制”到底是動了誰的奶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