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年轻学子都去哪里了?老教师出来上课,孕妇也要当班主任?!

学习成绩好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相反一些学习中下水平的学生却选择了教师职业的现象是不是真是存在的?这个问题需要从我们最顶尖的大学和最普通的大专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来分析得出结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优秀年轻学子都去哪里了?老教师出来上课,孕妇也要当班主任?!

我们国家每年高考产生的几百位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位是选择师范类院校或者是师范专业的。他们选择的专业是财经类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等高收入高就业率专业。这些热门专业相比师范类专业,录取的分数线差距十分巨大。可见,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奔着这些专业去了,还有人选择师范类院校和专业吗?

高考状元不选择师范类院校就算了,那么一些中上等水平的学生都选择什么院校呢?这些问题因为没有具体数据支撑,说起来很费劲。那么我就从反向思维角度去思考。我国最著名的六所师范大学录取的学生分数线都不算是最高的,这说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的水平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确实有点差距。

那么为什么顶尖的高考生没有选择读师范类院校后去从事教师职业呢?简单归纳出几点:

一、兴趣爱好等个人的原因。

有些人天生没有当老师的兴趣。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喜欢独自思考,不想与人沟通交流等等。他们不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却喜欢随意的交流或者独来独往。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很流利,但是又不会把他们会的表达出来。就像有些专家研究问题很厉害,但是上课却一塌糊涂,没人听懂。这类学生确实不适合当老师。这部分学生其实只是小部分。

二、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

我觉得还是因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足以吸引优秀学生加入教师队伍。“家有三斗米,不做孩子王”这是古训,如今依然很有意义。来看看一个关于元朝的社会分类: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歌舞姬或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 通常所说的“儒”也就是相当于儒家学者,大多数是现在的老师的称谓。现在不说谁谁是“儒家”还是什么家了,都统称“老师”。

三、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

经济基础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是否有面子。如果教师工资待遇低,那么教师的面子是没多大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优秀学生也明白这个道理。教师工资待遇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之前比同样是公职人员的公务员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来说要低得多。我经常听到年轻的毕业生说要去考公务员,没有几个说要去考教师资格证后去当老师。很多学生宁可当一辈子村官,也不愿意当老师。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还有许多优秀学生加入到了教师这个队伍。可是,大家应该知道,大学老师的水平还是挺高的。很多科学家和学者同时也是大学知名教授。不过,我这里想说的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特别缺老师。有些学校甚至代课老师请不到,已经安排不下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已经规定:2018秋季学期孕妇也要当班主任!还有方案请出老教师、老校长“出山”江湖救急?!这也是逼不得已而为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