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之神秀:還原真實歷史,案例證明神秀地位遠高於六祖

神秀大師

緣起

在宋代之後這段時間裡面,神秀大師很少被後人提及,即便提及,都完全做了六祖惠能的背景板。

其實在神秀大師活著的時候,那是真正的風光無限,絕對的頭號佛系大咖,影響力根本不是六祖惠能能夠相提並論的。

請看下面的一組數據:

神秀是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世壽高達101歲。

五祖弘忍曾說“ 東山法門, 盡在秀也。”

被五祖邀請,引之並坐

一度被僧俗兩界尊稱為“禪宗六祖”

武則天為首的王公貴族都親自跪拜

在神秀圓寂的時候,中宗皇帝親自送殯

奠定了禪宗在佛系的主導地位

確認了惠能的正統六祖地位

所以,今天大覺師兄還原一下歷史的真相,為做了千年背景板,但是卻寬厚仁慈智慧的神秀大師做一個公正的評述。


(一)真實的地位

神秀大師 世壽101歲,圓寂於公元706年

惠能祖師 世壽76歲,圓寂於公元713年

神秀大師比惠能祖師整整大了32歲,惠能祖師剛到黃梅的時候,24歲,而神秀已經56歲了,相當於六祖的父輩。

神秀(606-706)是 禪宗五祖弘忍的上座弟子。據說弘忍對於神秀十分器重, 曾說“ 東山法門, 盡在秀也。”

還曾親口對神秀說“ 吾度人多也, 至於懸解圓照,無先者。”

神秀生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 年) , 俗姓李, 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 人, 年十三即遇善人而離家遊學參訪。贊寧《宋高僧傳》本傳雲: “釋神秀俗姓李氏, 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經史, 博宗多聞”。《傳法寶記》中謂神秀: “學究精博, 採《易》道,黃老及諸經傳, 自三古微微賾, 靡不洞習”。《景德傳燈錄》卷四述北宗神秀禪師“少親儒業, 博宗多聞”。史籍文獻的記載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神秀從小就對中國傳統的文化, 包括儒道釋諸家均有研習, 且面廣力深, 這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宗師奠下了堅厚的基礎。

惟張說的《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記神秀於唐武德八年(625) 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傳法寶記》也說他“二十受具戒, 而銳志律儀, 漸修定惠”。故論者一般認為神秀約於19~20 歲出家受戒, 正式成為佛教徒。

神秀禮五祖後, 深得五祖的器重, 在黃梅東山寺, 神秀的地位僅次五祖。

據載, 神秀“至年四十六, 往東山歸忍禪師”。正式成為五祖的入室弟子。當神秀見五祖以坐禪為務而慨嘆: “此真吾師也”。而五祖對神秀同樣“忍默識之, 深加器重”。顯示出師徒間相見相知之緣。因神秀有深厚傳統文化素養, 故其與五祖除了師徒間的教與學而外, 還常與五祖共同研討佛理。五祖弘忍曾說: “

我與神秀, 論《楞伽經》, 玄理通快, 必多利益”。所以, 神秀在黃梅東山侍五祖六年, 坐上了教授師和上座的位置, 其地位僅次於五祖。

然神秀極為謙和, 並沒有窺視祖師之位。當五祖召集弟子們以題佛偈的方式選接班人時, 眾弟子均以上座教授師神秀之功力而認定其嗣位無疑。但神秀於此卻心理矛盾, 一方面他確實需要檢驗自己對佛學理解而題寫佛偈; 而另一方面又恐他人有對自己貪戀祖位的誤解。宗寶本《六祖壇經》對此有較為詳盡的描述:諸人不呈偈者, 為我與他為教授師, 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 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 求法即善, 覓祖即惡, 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 若不呈偈,終不得法, 大難大難。

從記述看, 神秀實以求法為重, 絕無窺祖位之心。隨後五祖與其對話時, 也強調這一點:

祖三更喚秀入堂, 問曰: 偈是汝作否?

秀言: 實是秀作, 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 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正是神秀的文化底蘊、對佛法的理解和謙和的為人, 贏得了五祖弘忍的讚賞和信任。五祖對神秀說: “吾度人多矣, 至於悟解無及汝者”。“東山之法, 盡在秀矣”,

命之洗足, 引之並坐

這樣高的評價未見於五祖對其他的弟子。繼而五祖委神秀以重任, “及忍禪師臨遷化, 又曰先有付囑”和“密受法印”。

《六祖壇經》之神秀:還原真實歷史,案例證明神秀地位遠高於六祖

弘忍去世時(674),他最有名的五大弟子———神秀(605-706)、道安(584-709)、智詵(639-718)、慧能(638-713)和法如(638-689),只有法如還在他的身邊。據689 年立《唐中嶽沙門釋法如行狀》所載,法如658 年投弘忍為師,專心學習“一行三昧”。可見,法如應該與弘忍的關係比較特殊,否則不會一直留在身邊十六年之久。從後來看,法如北上佛教重鎮,即傳說初祖達摩面壁修禪十年的嵩山,並做了少林寺的主持,也說明弘忍對法如是寄予厚望的。法如雖開法僅三年,於689 年早逝,又自稱沒有接法的弟子,但名振一時,被稱為“定門之首”。如果真有一代一人的咐囑制度的話,六祖之位傳給法如的可能性最大。《唐中嶽沙門釋法如行狀》提出了中國禪宗史上第一個傳承系列表,即禪宗在印度的傳承為:如來-阿難-末田地-舍那婆斯……

在中國的傳承是:菩提達摩-惠可-僧粲-道信-弘忍-法如。當時,弘忍的弟子,包括神秀和慧能都還在世,沒有表示反對的。法如弟子杜朏《傳法寶記》也沿用此說,並說法如傳法給神秀,這樣六代就有法如跟神秀兩位,或者說兄終弟及,也可以說神秀是七祖了。

《六祖壇經》之神秀:還原真實歷史,案例證明神秀地位遠高於六祖


(二)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據張說《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載, 神秀在五祖示寂後離開了黃梅,“退藏於密”, 隱居於荊州當陽山而未弘法, 這樣寂居約十餘載, “或在荊州天居寺, 十所年, 時人不能測”至儀鳳間, 由於僧俗的崇擁以及法如臨寂前命門人“而今已後, 當往荊州玉泉寺秀禪師下諮稟”而在玉泉寺正式弘法。

《傳法寶記》於此有記雲:儀鳳中, 荊楚大德數十人, 共舉度住當陽玉泉寺。及忍禪師臨遷化, 又曰先有付囑。然十餘年間, 尚未傳法。自如禪師滅後, 學徒不遠萬里, 歸我法壇。遂開善誘, 隨機弘濟。天下志學, 莫不望會。

神秀開法後的聲望與日俱增, 荊楚大地的高僧大德、善信儒者鹹趨, 影響日隆。於是信佛的當朝女王武則天也迎他入京供養, 向其問法。“久視中, 則天發中使, 奉迎洛陽”“唐武后聞之,召至都下, 於內道場供養, 特加欽禮, ⋯⋯時王公士庶, 皆望塵拜伏”。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武則天競置君臣之身份於不顧, 向神秀行跪拜之禮, “則天太后聞之, 召赴都, 戶輿上殿, 親加跪禮

”至中宗時即位“尤加禮重”。難怪在張說的筆下, 神秀成了“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了。神秀於神龍二年示寂後,“羽儀法物送殯於龍門, 帝送至橋, 王公士庶皆至葬所”賜諡大通禪師。

在唐初的時候道家一直是排在佛家之前的,而禪宗更是排在天台宗,華嚴宗之後的小眾群體,一度還被批判為邪教。

但是到了神秀大師這個時代,佛教在武則天及中宗的支持下已經成為了第一宗教,而神秀更是靠著個人的影響力把禪宗推上了佛系第一的位置。而神秀大師本人也成為了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所以從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來說,神秀大師都達到了禪宗空前絕後的高度。

久視元年(700)武后派使者迎請神秀入東都洛陽,神秀被尊為“帝師”。神秀後,其師兄弟道安、玄賾又先後被召去補充“兩京法主”的地位,後來又有神秀的弟子。由於受到朝廷的崇信,當時神秀還是自稱東山法門,本門都稱楞伽師。


(三)甘當背景板

神秀向武則天和唐中宗薦舉慧能, 對慧能的地位和名望的提升有莫大的幫助。

六祖慧能在羊城法性寺剃度出家次年, 即移錫曹溪寶林寺弘法三十餘載, 一直偏於一隅不過五嶺, 誠如宗密筆下所言: “曹溪頓旨, 沉廢於荊吳; 嵩嶽漸門, 熾盛於秦洛”。無法與北宗相比。在這種局面下, 神秀要打壓、排擠南禪是很容易的事, 然他非但沒有這樣做, 反卻向皇帝、朝廷力薦、褒揚慧能。於是則天女皇和唐中宗聖詔迎請慧能入京供養, 敕額賜物, 並遣特使赴曹溪詢問佛法, 可謂恩寵至極。儘管六祖慧能婉拒聖意, 但在那個年代, 皇帝、朝廷的諭嘉褒獎,對慧能的地位和名望的提升則是不言而諭的。

通過以上的分析, 慧能與神秀之間沒有直接的矛盾和衝突, 神秀不但不是追殺慧能的主謀, 而且對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幫助。

所以我們從這裡完全可以看出神秀大師的謙遜,寬厚,忘我的品質。可以說如果沒有神秀大師的舉薦,六祖惠能不會有這麼高的地位。

所謂的南能北秀只是後來人的牽強而已,神秀大師在的時候,惠能在南方的影響力是非常微弱的,以至於被形容為幾近沉廢。神秀大師是心甘情願的當了一個背景板。這個品質真心的值得我們學習。

自慧能南下到神會北上, 歷時60年之久, 在一般的和尚中, 只知有神秀, 不知有慧能。在此年間,南方慧能一系, 可謂沉寂無聞。

神秀與慧能同為五祖之法嗣, 其對慧能懷有深厚的同門之情, 前引《宋高僧傳》雲“ (神)秀同學(慧) 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 互得發揚無私於道也”便是例證。當然關於兩人間的互學互問及交往史無明載, 然神秀對慧能的敬重則是有籍可稽的。根據文獻的相關記載, 神秀對慧能的仰慕、欽佩可簡要地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是神秀深知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契悟比不上慧能, 認為慧能才是五祖弘忍的密授者, 因而向女王武則天力薦慧能。《六祖壇經》載: “神龍元年上元日, 則天、中宗詔雲: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機之暇, 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 南方有能禪師, 密授忍大師, 傳佛心印, 可請彼問。”於是則天和中宗“遣內侍薛簡, 弛詔迎請, 願師慈念, 速赴上京”。然慧能以有疾而婉辭。

神秀復修書致慧能, 勸其順帝意赴京。“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 能懇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 序帝意徵之, 終不能起”雖然慧能最終未能成行, 但透過此事, 我們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神秀的謙和人品, 而且還反映出神秀對慧能的誠摯之情。

二是神秀很想親自赴曹溪向慧能問法, 只是年老體弱、路途遙遠而未能如願, 但他還是想通過派弟子到曹溪的辦法來了解慧能的禪法。而當弟子們譏諷慧能時, 神秀極力為其辯護, 併力勸自己的弟子改投曹溪禮拜慧能。神秀說:他(指慧能) 得無師之智, 深悟上乘, 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 親傳衣法, 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 虛受國恩, 汝等諸人毋滯於此, 可往曹溪參決。

於是他派心復弟子志誠往曹溪聽法, 並囑志誠“若有所聞, 盡心記取, 還為吾說”。當然志誠深為慧能禪法所吸引而有往無還, 成了慧能的得意門徒。此外, 在神秀勸說下而改投慧能的也為數不少, 其中後來挑起法統之爭、猛烈抨擊北宗的神會就是一個典型。因為宗密認為神會曾經到過玉泉寺的神秀門下, 事奉三年, 直至神秀被敕召入京, 才由神秀推薦至曹溪門下。

開元八年, 神會北上南陽興隆寺。在那裡大行禪法, 大興慧能宗風。14年後, 神會於滑臺大雲寺設無遮大會, 公開打著明辨是非的大旗,發表《南宗定是非論》, 攻擊北宗“ 師承是傍, 法門是漸” 。才導致了北派禪宗的日漸消亡,但不久之後的會昌法難,同樣讓神會創立的菏澤宗走向滅亡。

大覺師兄認為,佛門中不要有太多的派系爭論,更不要公開攻擊,會昌法難,不是偶然,如果沒有南北之爭,沒有神會召開無遮大會公開矛盾,佛門就不會落人口實。

所以,在末法時代,團結才是硬道理。從這個角度看,神秀大師的心胸,博學其實更值得我們學習。

而神秀大師傳承與弘揚的《大乘入楞伽經》《大乘起信論》其實更適合高知參學。

AK47

Ok既然神秀大師當了這麼多年的大背景,我們就從壇經出發,在秀出一把飛刀來幫助我們破除色陰:

原文:

頓漸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

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大覺師兄注:

如果人有利鈍,而有頓漸之分,那麼禪法從度化與實操角度反而變成了循序漸進之法。這就是我們在密法中所強調的次第。從這個角度,神秀大師的漸法其實更為實用。

而如果說六祖惠能的禪法直接最上乘人的話,那麼不要忘了其實神秀大師度化的反倒是王公貴族士大夫,而六祖其實大部分是在度化百姓。那麼知識機構與素養,福報顯而易見了。

原文: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

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課?”

大覺師兄注:

很多人修禪,以為就是修坐,六祖惠能祖師在這裡就是直接否定,直接把禪坐斥為長坐拘身,是病非禪;但是事實上,所有的禪師包括六祖都一樣打坐的。這裡六祖說的重點是讓志誠直入自性,其實打坐是奢摩陀定的必要之路,佛也曾經帶領大比丘們一起打坐,而且在奢摩陀的入定中一定能獲得超凡的覺知,並且對於肉身的脈絡有很大幫助,從數據上看,也是如此,擅長打坐的虛雲法師,神秀大師都活到了100+。而六祖惠能作為單修禪那的祖師當然就是非常專一的直入自性的style,不整那些耽誤時間的。大覺師兄在此處支持六祖,直接契入無上道,再修禪定,或者三摩波提比較合理。直接修禪定,那麼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虛雲法師事實上也是放棄了專修奢摩陀的定法。

原文: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雲:“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大覺師兄注:

惠能祖師的一招鮮,打遍天下的style你還真的不得不服,就是招招不離自性,招招直指汝心,最後更加徹底,也別扯什麼戒定慧了,好輕鬆,好透徹。就是一把飛刀破你的一切相。一個字,爽!

沒有文化,真好!

看到六祖的開示style,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開示不一定那麼嚴謹,要不然就沒有重點,六祖的開示就是破相法,先讓你找到清靜自性再說。

之後戒定慧當然有,打坐入定當然也有,但是那都是以後,當下就是別整沒用的,就是逼到你見性為止。

原文: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大覺師兄注:

一句話,見性即是涅槃,見性即是佛,見性即是解脫。見性即是極樂!見性空無一物,當然無一物一法可得。

最重要的來了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看到沒有,難道六祖惠能祖師提前知道了密法了嗎?NO,這個時候,善無畏尊者還沒有來呢!因為在惠能祖師圓寂後三年,即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善無畏祖師才來到長安。

大覺師兄認為,六祖惠能的見性法,就是為了後來的唐密打好的地基。

普見化身

眾生皆是自性所化之身,諸佛亦是自性所化之身!所以諸佛與眾生都在自性當中。

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見性必有神通,怎麼可能沒有,給你100億遺產,你能不去瀟灑一下嗎,不可能,神通遊戲一下有何不可!因為自性盡虛空遍法界,妙用一下,耍一下,也是為了利益眾生的方便法。

正是由於六祖把自性解剖的這麼透徹,才使得三年後的唐密大興於天下。這個劇本,如果仔細研究一下,感覺就是有編劇是不是,哈哈!

如果說昨天當頭一棒還沒有讓閣下明瞭,那麼今天的AK47一頓狂掃,你感覺味道如何?

《六祖壇經》之神秀:還原真實歷史,案例證明神秀地位遠高於六祖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悲觀音菩薩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