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聚力打造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原標題:堅持系統思維、抓實重點關鍵,宿豫——聚力打造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宿遷網訊 初秋時節,如果您沿著宿豫區幸福大道一路向東,您會發現這裡的道路寬闊平坦,兩邊的田園瓜果飄香,一排排新建改建的民房,青磚黛瓦、古色古香,門前小橋流水、格桑花豔,一定會讓您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這就是宿豫聚力推動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與生動圖景。

近年來,宿豫區緊緊圍繞“三大建設”和“幸福家園”建設根本宗旨,加快城鄉統籌發展,著力在落實農民進城入鎮、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改善鎮村人居環境上做文章下功夫,傾力打造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宿豫區委書記、宿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海紅說:“推進鄉村振興既是民心所向,也是發展所需,更是貫徹‘六增六強’、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選擇。”

以系統化思維進行謀劃,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該區把“城鎮村聯動”作為主攻方向,協同推進“人的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將鎮區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支點,推動鄉鎮分類特色發展;對139個行政村、961個自然村進行重新規劃、梯次推進。經過一年多努力,該區首批10個特色田園鄉村現已基本建成,7個整村推進項目共啟動建設房屋1528套。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該區出臺政策鼓勵農民進城入鎮,按照“不強制、重引導、多支持”和“拆建掛鉤、整體平衡、兜底保障”思路,引導農民自願“能進城不留鎮,能進鎮不留村”。2017年以來,累計搬遷農民4483戶,其中2944戶選擇進城入鎮、1539戶選擇集中居住。以幸福大道為軸線,該區重點培育香溢王莊、梨園人家、水韻雙河、活力朱瓦、田園河西“五朵金花”特色組團,實行產業、社區、生態、文化、旅遊“五位一體”推進。

以聚力農民增收為重點,構建產業支撐性型社區。宿豫區委副書記、區長殷其國說:“建設特色田園鄉村,不僅要解決村民住得好的問題,還要解決村民如何生活得好的問題。”為此,宿豫區委、區政府把產業規劃和特色村規劃一併考慮,在興建居住區同時,同步解決產業發展問題。該區突出效益導向發展高效農業,實施“雙十”工程,重點打造近郊10萬畝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核心區,示範帶動一產接二連三發展;重點抓好2000畝以上連片高效農業示範園建設,培育效益高的富民產業。目前,10個特色村均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進城入鎮的農民土地入股,實現規模經營,解決離村群眾後顧之憂,滿足就地安置農民從業需求,讓農民在獲取土地流轉收益同時還可獲得勞務收入。同時,在每個特色村內都規劃招引“三來一加”項目,重點解決“5060”人員就業增收難題。關廟鎮水漢村引進服裝加工和折袋項目,吸引本地務工人員50餘名,人均月收入千元,村集體年可增加收入15萬元。此外,每個特色村還通過土地增減掛鉤,增加集體資產超過1000萬元,年可實現收入超過50萬元。

以優化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全面對標提升公共服務。為了給進城入鎮和就地安置群眾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居住環境,2017年宿豫區實施鎮村建設“1+10”工程,投入建設資金7.86億元,全年新建“小鎮客廳”11個,農貿市場10個,打造精品示範街33條,新建、擴建8個鄉鎮衛生院,創成23個省示範村級衛生室,新建二類水衝式公廁27座,全面完成年度改廁任務,新建(改建)11座生態型公益墓地並免費提供給農戶使用,全面提升鎮域環境,興建9座汙水處理廠及200公里管網,拆除145個養殖場、轉產36個,治理達標畜禽養殖場1198個,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與此同時,按照“圍繞集中居住區佈局產業、圍繞黨群服務中心配套服務”思路,該區對照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集成佈局文體活動、社會治理、脫貧致富等功能載體。已建成的10個特色村中還同步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三來一加”廠房、紅白理事堂、知青之家等設施。

前不久,在該區舉辦的首屆廣場舞大賽活動中,關廟鎮時代健身隊的編舞《幸福舞起來》深受大家好評。為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年初以來,宿豫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創新推行“宿豫鄉村文明20條”,聯合區文廣、區婦聯、區綜治、區司法等單位,開展“五星級文明家庭”“好媳婦好鄰里”評選和“淨化鄉風文明引導行動”,涵養鄉風文明,打造文化道德高地。同時,舉辦“宿豫好人”頒獎典禮,全區獲評“中國好人”17人次,獲評“江蘇好人”28人次,省級以上各類道德典型稱號9人次。

宿豫,正攜著歷史的風華、沐浴著新時代的東風,在推進鄉村振興、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何首君 周娜 馬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