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潮来袭 我国还有多少课要补?

对于机器人,大家不再满足于“人机大战”中是机器赢还是人类赢,抑或是机器人“威胁论”等话题,而更愿意追问当今活跃的投资者和有想象力的人正在打造一个怎样的机器人世界?颇被看好的工业和服务2大领域的机器人现状又如何?以及

浩浩荡荡的机器人大潮之中,正在冲刺创新型国家的我国究竟需要补哪些课

机器人大潮来袭 我国还有多少课要补?

纵观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1年到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12%,主要应用行业是汽车和电子制造业,而主要使用地区,就是中国。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3,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究竟谁是赢家

细究起来,真正制约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瓶颈,主要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3大核心零部件,这些可以占到一台机器人成本的70%。对企业来说,这些核心技术不突破,就谈不上盈利

相比之下,国产工业机器人亟待走出低水平重复的局面。从1到10、从10到100,我们能做得很好,但谈及从0到1的原创,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些课必须要补,一旦失去核心技术创新,引领作用被替代,竞争者可能趁虚而入

机器人取代的只是劳动力而非人?

仅从眼下来看,机器人相比人类的优势可能还是体力上的。诸如“三头六臂”的智能协作机器人、主刀外科手术的手术机器人、制作奶茶的全自动饮品机器等,似乎在告诉来访者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依然可以很好地运转

今年4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一项研究报告,其中分析计算了2016年制造业中每1万名员工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平均密度为每1万名员工拥有74台工业机器人,欧洲为99台,美洲为84台,亚洲为63台

事实上,对于很多一线科技企业,“机器换人”早已不再是个讨论的话题,而是“正在进行时的运动”,这就不可避免要说到“抢饭碗”问题。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失业潮。如今机器人的出现和发展,会代替人类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部分人的确会面临失业的风险,但也会倒逼他们去做一些更富有创造性、更高级的工作

再次出现的伦理问题讨论

事实上,技术的发展无外乎一种根本动力——人性。比如懒,懒得扫地,于是造出机器人代劳;比如贪,想要生命不息,于是发明抗生素;比如好奇心,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于是造出火箭飞向太空。如今,拥有这么多复杂人性的人类,使出浑身解数想要造出像我们自身一样具有智能甚至具有人格的物种——机器人,伦理问题首当其冲

仅从当下来看,这个问题似乎还不够突出,毕竟,目前出现的机器人仍属于“弱人工智能”,离真正的智能主体还比较远。但假以时日,未来一旦“强人工智能”出现,并深度介入人类事务,再去讨论人类如何与之相处的问题,就已晚矣

让机器符合人类道德规范,学界大体有3种设想:1是自上而下,即在智能体中预设一套伦理规范;2是自下而上,即机器通过数据驱动,学习人类的伦理德道规范;3是人机交互,即让智能体用自然语言解释其决策,使人类能把握其复杂的逻辑并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也许今天的机器人研发者、生产者、使用者可以一笑了之,但他们的下一代——今天的青少年,未来社会的主人却很可能要独自应对。站在时间长河之外来看待这些,就不会觉得太过遥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