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民國時代,一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裡湧現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他們學貫中西,渴望用筆桿子喚醒一代人,救世於苦難。他們單純,他們學做學問,他們也學做人,他們渴望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改變不了歷史長河既定的方向,他們只求為當下的青年學子帶來精神上的振奮,使他們不至於被國仇家恨壓彎了腰。

細數民國翻譯那代人,且聽鄙人慢慢道來。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在中國的民國翻譯家中,有這麼一位奇人。他早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畢業後趕赴國難毅然回國入川。同他一起回國的,竟然有一位英國太太。兩人在英國相識,因對中國傳統文學共同的愛而結緣,最後一起翻譯出了《紅樓夢》。他就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楊憲益出生於貴族世家。他的祖父當過淮安知府,八個兒子都留學國外。楊憲益的父親留學歸來後,成為了天津中國銀行的行長,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金融家之一。進入私塾後,楊憲益每次考試,都考第二,從不考第一。老師說,你稍微讀一下書就會考第一了。楊憲益卻認為,考第二還是第一都沒什麼區別,能多看書才是真的。可能正是由於這種性格,楊憲益的譯文既不失嚴謹又生動活潑,這種風格最適合翻譯中國明清小說。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楊憲益的愛侶戴乃迭女士,是他在牛津的同學。戴乃迭,1919年生於北京一個傳教士家庭。7歲時返回英國,進入教會學校。1937年考入牛津大學,學習法國文學,後轉攻中國傳統文學。楊憲益和戴乃迭在牛津相遇,因興趣相投,逐漸走到了一起。楊憲益晚年回憶說,他愛戴乃迭,除了為她驚人的美麗所吸引外,還發現她有一顆質樸的心。她清新脫俗沒有英國上流社會女孩常有的虛榮與勢利,這在“中國上層的小姐們之中也很少見”。因為戴乃迭熱愛翻譯,楊憲益也不做它想,夫妻倆雙宿雙飛的做了一輩子翻譯。

楊憲益只用了5個月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就通過牛津入學考試。他在牛津的師兄錢鍾書則認為,楊憲益是當時在牛津為數不多的十幾個中國人中,“唯一還可以談一談的”。24歲時他一口氣把《離騷》按照英國18世紀的英雄雙行體的格式翻譯了出來。之後的成就更不必說。楊憲益是把《史記》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譯的《魯迅選集》是外國的高校教學研究通常採用的藍本;與夫人合作翻譯的三卷本《紅樓夢》,和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一併,成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譯本……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先秦散文到現當代作品,楊憲益夫婦聯袂翻譯了共百餘種作品近千萬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極為罕見。楊憲益著有自傳《漏船載酒憶當年》,中文本於2001年出版。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中國翻譯家協會授予楊憲益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楊憲益是繼季羨林後獲得該獎項的第二位翻譯家。有人說他“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楊憲益在翻譯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譯出了《紅樓夢》。上文所述的翻譯家都是外文翻譯成中文,而楊憲益的成就,則是將中文向國際輸出。他選擇了《紅樓夢》,這本被很多人看作“不可譯”的小說。

翻譯《紅樓夢》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因為曹雪芹在原著中採用了大量的比喻、隱喻、象徵等修辭手法,一箇中文環境長大的人都不見得能夠懂得全部的意思,何況翻譯給外國人看了。當時,流傳甚廣的《紅樓夢》譯本是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斯翻譯的《石頭記》。

民國譯者|楊憲益——中西合璧的“神鵰俠侶”

總的來講,楊憲益的翻譯風格是充分還原原文中的信息,最大程度忠實於原文。對於《紅樓夢》中的很多雙關語,楊憲益採取了直譯,然後註釋的方法。如對“王仁”這個人名的翻譯,中文讀者知道它代表“忘仁”。楊憲益譯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而霍克斯則僅僅翻成“Wang Ren”。對於書名的處理,楊譯本直譯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譯本為The Story of theStone,前者原汁原味,後者避開了西方人不易理解的“紅樓”的意象,換為“石頭”,是一種妥協。時至今日,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紅樓夢》譯本,仍是西方學者瞭解該書最重要的譯本。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