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在法院上班,一定混得不错吧

听说你在法院上班,一定混得不错吧“法眼观察” 三十万法律人的共同选择

文起,推荐一首音乐

“在么?”

“听说你在法院上班?”

1

看着似曾相似的头像,脑海中如快进放电影一般搜索了下认识的人,生怕等会出现尬聊就囧了。

出现以上两句,又是久未谋面的老乡、同学或者朋友,一般都能预感到,怕不是他遇上什么事了。

果不其然,又是借钱出去,别人没还,又或者交通事故了,再或者斗殴了;又或者是自己的事,又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的事,又或者是他二舅的三姑的表妹的堂哥的事,总之是八竿子能打着的事。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有事找熟人,我能理解,人情法则,每个人在所难免。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保持耐心的给予答疑解惑,充其量也只能做到这个情分,再多的,也非我不愿,而是不能。不能干预和过问他人经办的案件,是铁律。

其实有些事,点到为止,大家心领神会,自然是皆大欢喜,穷追猛打,搞得难以接话,反而见面尴尬。

朋友,同学,老乡,但凡朋友有法律纠纷咨询我,我都会热情的解答,告诉他如何最大化保护自己的权益。但久未谋面,动辄就发个几十页的合同书让我帮忙审查?你确定是认真的?随意审核一下吧,到时哪里出个小纰漏,于己不利,估计心理难免嘀咕几句:还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在法院上班,原来水平不咋的。于我而言是得不偿失,费力不讨好。认认真真的审核修改,这真得是巨费时间的一项任务,而且我不在审判业务庭,久疏业务,更是耗时费力、事倍功半。

当然,也有不少希望能给法官说说情,行个方便的,毕竟还是笃信有人好办事。你我凡人,这些,都能理解。我一般会反复的告诫他,要相信法律,打官司打的是证据,法官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人而作出有失公允的判决,更不会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所谓人情拿自己的法官生涯开玩笑,甚至赔上自由,面临牢狱之灾,法官终身责任制可不是开玩笑,而且现在裁判文书全部都上网公示。苦口婆心一通,大多数人便不再坚持,当然,我能感受他的失落与对我的意见,甚至会认为我这人不近人情,想当初,两人还一起玩过泥巴呢,甚至撅着屁股比过谁尿得远,现在跟我来这些虚头巴脑的。

中国人向来都是结果导向,只要事能办成,无所谓规则,至于办成事用什么手段,促成结果的过程如何,人们并不会在意,相反,走后门破坏规则赢得的结果反而是一种能力大的炫耀资本。所以,我也能理解在某些人眼里,我官没当上,混得不咋样,但却没人情味的揣测。

但是,最后的最后,跟法官打招呼这事,我真做不来。即使我硬着头皮,赔上笑脸,鼓足勇气,犹豫再三,历经无数次脑回路和无数次心理斗争,最后的最后,我能跟办案法官说的也就是这个朋友不太懂法律,别让他吃对方亏就行,并且要再三叮嘱和解释,真不要影响办案,真的,实在是迫不得已,抱歉抱歉。

以上情形多了,以至于我父亲现在遇到此类事情跟我通电话时,他尚未开口,我一般就能猜出八九不离十,肯定是哪个乡亲或者哪个老乡有法律纠纷找我。因为一有这事他打我电话,肯定是嗫嚅半天,顾左右而言他,支支吾吾、欲说还休。因为他知道我的脾性,导致他现在处境有点尴尬。以至于,他有次喝酒和我聊天,吐露心声:哎,我现在有点怕了跟人说我儿子在法院上班。

让老父亲为难,内心五味杂陈,犹记得父亲在得知我考进法院后欢天喜地的样子,脸上时刻洋溢着笑容,好像我有不得了的成就一样。其实,不过公门小吏,也是拿工资吃饭,并不足道。

熟人好办事,但在法院,于法官而言,并不适用,不要神话了熟人好办事的人情法则,如果法院也盛行此道,那就不会有律师行业的蓬勃发展,在法院都熟人好办事,那要律师何用?

所以,请相信法律和事实,用证据说话,与其挖空心思托熟,人人都陷入人情法则的泥潭,大家都累,不如相信专业的力量,请个律师,才是正道。

2

“听说你在法院上班,收入一定很高吧?”

“这个……,工资真没多少,一个月……”

等我说完这些,我一个初中好友兼死党,一脸的嫌弃,一脸的惊讶。在他眼里,我一直品学兼优,专业知识靠谱,再不济哪能混得这么惨。

“赶紧出来,我说真的。”

“有此心,也没此胆量,还是随遇而安吧,现在虽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

“你就这点出息,高品质的生活你就得多挣钱。”

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被人嫌弃。

我无法反驳他的这句话。何为高品质的生活,各入个人眼,有人看来,lv、豪车才是高品质的生活,也有人喜欢媳妇孩子热炕头,还有人中意啤酒小龙虾,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在我买车之前,我父亲,其实有意无意中,催促过我几次,早点买车。其实我知道他的小心思。他不想看到我这个法院上班好几年的儿子,每次回家还挤班车颠簸着回乡下看他二老,让乡里乡亲觉得我混的不咋样,法院上班连个车都买不起,还不如一打工的,因为村里也确实越来越多的人买车了。

这是一次,是无需说透的被动嫌弃。

机关上班,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工资收入不能说是微薄,但也不富足,家里没点老底,苦逼的拱着房贷、车贷,一个月下来,口袋里所剩无几,父母要是有个大病,根本不敢想。隐形人口,大概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人。

平时生活也讲点品质,钱花起来也不点不心疼,有健身冲动了,就非得去办张健身卡,吃完牛排还得来杯咖啡,然而每个月当信用卡、蚂蚁花呗要还钱的时候,才知道透支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薪水,才觉得两眼泪汪汪。

其实人生短暂,白驹过隙,高品质的生活也好,低品质的生活也好,生活也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自己觉得幸福,知足常乐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于我自己而言,尽管法院上班,工资收入不高,但也顺心顺意,粗俗一点说,千金难买爷开心。你吃哈根达斯,我也能吃根蒙牛伊利的雪糕,同样清凉解暑,凉到心坎。你吃得起燕窝,我也能吃得起银耳,不要瞧不起银耳,首先你要知道,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种植技术,银耳靠采摘获得,产量极低,和燕窝是同样高大上的存在,古书上,关于银耳的疗效,那也是神乎其神。所以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抵达方式。有些人,觉得一栋大别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品质,是幸福;有些人觉得蜗居一隅,房子不大,但房子里笑声甜腻是品质,是幸福;有些人觉得保时捷法拉利豪车油门一轰,狂拽酷炫是品质,是幸福,有些人觉得买菜车慢悠悠起步,但后座是妻儿的欢笑,平安到家是品质,是幸福。

林语堂先生关于幸福的描述是这样的: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曾经央视做的“你幸福吗”调查栏目,街头采访,答案也是不一而足的,甚至闹出了“我姓曾”的爆款网红神问答。

所以,所谓幸福,所谓高品质生活,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理解和体会自然不同,如同结婚,围墙外的人想进去,围墙内的人想出来,每个人感受不一,难以衡量。小时候,一个五毛钱的冰棍就觉得幸福满满,就像我儿子阿波罗,因病十多天没吃零食,昨天吃了颗再普通不过的糖,情不自禁地连说:“真好吃真好甜,美味delicious!”幸福得都彪英文了,也是没谁了。

所以说,高品质的幸福,就是一种个人生活的状态与感受,物质能左右一些,但不是决定性的,淡然面对,处处是和风顺畅,海阔天空。

本来还想写第三部分,关于法院工作的忙与闲,以及我们的定位取向不应是苦与累,暂时不写了,下一篇文章继续。

喜欢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