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医生

走下神坛的医生

高贵的头颅,戴不了天使的帽子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许多多医生开始排斥天使这个帽子。以前并不是这样的,从我记事起,在我所受的教育下,都在赞扬白衣天使,那时我知道,白衣天使指的是穿着洁白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这似乎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将来的某天,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不,是这样的天使。非常幸运的是,在十多年后,我进入了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医生。但小时候那种对天使的情愫,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消失殆尽,我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索,我离那个天使还有多远啊。

但事实是,这个天使仿佛就在身边,在这个喧嚣的尘世间。在粗制滥造的新闻里,在医院外宣的宣传栏中,在药厂花花绿绿的广告里,在轮番播放的电视剧里,在医生求职的简历中,甚至在患者辱骂的词汇里。终于,我知道了,天使只不过是一顶无所不能的帽子。

从前,医生似乎也无所不能,能治不治之症,甚至能把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让他起死回生。救死扶伤的医生成了生命之神。于是,神成了一切生灵唯一的寄托。同样,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赋予神更多的内容。

神不是人,要禁止一切的物欲;神是德的化身,神德的表现是医德;神的本质就是无私奉献,不求名利与回报;神应毫无怨言;神能庇护所有的生命。

于是,所有的人都一致把医生捧上了神坛,所以,医生必须能把人抢救过来,因为你是神;医生必须一年365天工作,因为没人听说过神还会休息;医生必须心怀仁爱,不能和患者争辩吵闹,因为你是神;医生必须奉献一切,包括生命,因为你是神;医生必须拿低的工资,因为你是神。

大众绑架了天使,而天使绑架了医生。具有“神格”的医生在众星捧月中也会逐渐失去自己,似乎不再懂得什么叫做人格。他们以神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虚无的理想与现实中痛苦挣扎,既放不下大众帮自己塑造的神位,也对不堪的现实怀抱恐惧和不安。双重人格与身份,把他们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旦爆发了矛盾,作为神的他们便要接受人的审判或指责。

直面现实需要勇气,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有许许多多的医生开始自我怀疑了,或许,他们在听从内心的呼唤,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他们是神还是人?现实情绪的抵触足已说明医生群体对自己身份的重新认识,他们或许需要的不是神的称谓,那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又需要什么?

我似乎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声,医生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为神是一切的终结,人,才是根本,是一切的开始……

走下神坛的医生

因为是人,所以有爱

我不知道神有没有爱,在我对神的认知中,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团团概念,譬如,庇护、敬畏、听从、屈服、得到、舍去。而我对人的认知,我似乎看到了许多画面,听到了很多声音,甚至闻到了许多气味,脑海浮现了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死别。人是温情的,人是有温度的,人是有情绪的,人是有感情的。

宣传的机器把医生升华到了作为神的天使,而每一个可能都是患者的大众成为了宣传的帮凶,把医生从人的肉体剥离,赋予他虚无缥缈的概念。于是,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以违背人情甚至人性的方式发生着,大众还拍手称赞,叫唤着这才是天使。

我无法忘记连续上36小时班的医生累到在地上喝医用葡萄糖以补充能量;我无法忘记怀孕八个月的医生挺着肚子跪在地上帮患者调整位置;我无法忘记生病了挂着输液的医生还在加班加点帮患者开具医嘱和整理病例;我无法忘记自己骨折了还带伤上手术台的医生;我更难忘记那些因过度劳动而突发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的医生;我更难忘记那些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而死在暴徒刀下和倒在血泊里的医生。

如果我们不把他们看作神、看作天使,而是一个个有父母有爱人有孩子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忍心吗?他们也有爱,他们或许会爱护自己的患者,希望他们能尽早康复。但作为人,不能否认他们会更爱自己的父母,妻子,丈夫,孩子。尽管临床工作多么繁重,作为人的他们,也希望回到家后有一口热饭吃,孩子叫一声爸爸或妈妈,或者爱人的一个拥抱。

医生其实是凡人,不是天使。但他们有爱的能力,他们追求正派,用人的思维方式去治疗每一位患者。治病救人本就是人受过专业训练后的特殊行为,为什么要上升到神和天使的高度呢?医生救活了一位患者,缓解了一位患者的病痛,或安慰了一位患者,这是对他们专业的肯定,也是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何要把他们奉为神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医生爱护自己患者,而患者也可以爱护自己的医生,即使不能,彼此互相尊重和理解即可,为何要把他们捧为天使呢?

走下神坛的医生,有作为人的权力

医生走下了神坛,他们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需要尊重,这份尊重来自患者、来自医院管理者、来自卫生主管部门、来自国家。但现实是,他们以天使之名,来压榨医生。

患者把医生奉为天使,大多数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自私自利,在他们病痛时,希望医生是神,能妙手回春,不容犯错,最好能24小时陪护。否则,医生就不配当天使,还辱骂医生没有医德。事实是,医生不是神,因为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甚至有些疾病,医生也无能为力。医生也会犯错,犯错了他们会汲取教训,如果造成了伤害,可以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打骂、羞辱、甚至用暴力去杀害他们。

医院管理者把医生宣传为天使,多数是为了维护整体医院的形象。但这样的做法是愚蠢的,因为作为神的天使应该有神通广大的力量,而现实是医生是人,很多时候如果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这样更会加重医患间的矛盾。

医疗主管部门把医生当成天使,他们则可以优先站在道德至高点上,他们给医生更少的待遇、更少的福利、更少的休息时间、更薄弱的保障,以及更大的工作强度、更多的工作量,美其名他们是天使,应该懂得奉献,懂得为人民群众服务。

医生需要与自己付出相匹配的体面收入,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他们也要赡养父母,也要抚养孩子;他们也要吃饭,也要日常消费,也会生病看病;他们也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比喊他们为天使更为实际。

医生需要休息时间,需要假期。虽然医生这个行业比较特殊,但这不是让他们365天无休息的理由,医院或医疗主管部门可以出台更多人性化的制度,优化医院内的组织结构,灵活多样的运用排班方式,让每一个医生也有双休日。因为他们也要陪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他们父母的老去和小孩的成长,也需要他们的陪伴。

医生作为公民,也需要法律的保护。医生在医疗执业过程中,人身安全应该得到保护,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当下,伤医事件屡屡发生,很多时候,警察不管,或简单的定性为医疗纠纷,执法力度不够,不能保障医生的执业安全。而医生走下神坛后,如果真正落实医闹入刑,建立医闹黑名单,恰恰是把问题回归到现实,然后依法保障医生作为人的权力。

走下神坛的医生

走下神坛后医生的自我修炼

医生走下神坛后,不再是神和天使,是一个人,但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医生职业的特殊,这对医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第一、医生必须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人。专业二字应该成为医生最中肯的评价,医生如果怀有专业精神,他势必时刻精进自己的医术,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了解前沿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具有专业价值的诊疗方案。没有专业精神的人不适合当医生,不专业既是对这份职业的亵渎,更是对患者生命的不负责任。

第二、医生必须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医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很多医生没有办法独立自由的行医,比如受医院创收的影响、受医保药占比的影响、受药商的影响、受红包的影响。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很多医生无法在人格上做到独立。但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生身份的转变,我相信更多的医生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由行医。

第三、医生必须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器械是冰冷的,而医生的手是有温度的,而医生的人是温情的。虽然临床工作繁重,临床见过太多生死,但这并不是医生态度冷漠的原因,只要不影响医生专业判断,医生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触动。

患者,不要再捧你的医生为天使,把他当作一个人,或朋友,或亲人。

医生,要勇敢的走下神坛,相信自己并不是天使,而是一个大写的人,也把患者当做朋友,或亲人。

走下神坛的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