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蚌埠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數量眾多且分佈廣泛,尤以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最為世人矚目。雙墩遺址距今約7300年,出土了一批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陶器、蚌器、骨器、石器文化遺物,其中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陶塑人像之一,也是研究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最重要的實物例證。遺址發現的600餘件已初步具有象形、會意、指事等文字功能的陶器刻劃符號,內容幾乎涵蓋了雙墩人生產、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內容,構成了雙墩文化極其重要的內涵,其對於研究中國文字起源,更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雙墩文化”的命名可謂實至名歸。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8月15日下午在蚌埠博物館舉行--“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專題推介媒體通氣會。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高6.3釐米,寬6.5釐米,出土於位於小蚌埠鎮雙墩村的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300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陶塑人頭像之一,為國家一級文物。器物整體由陶土經手工捏製後燒製而成。頭像眉弓突出,雙目圓睜,目視前方,鼻子扁平微翹,似蒜頭鼻,小嘴張開,左耳殘,右耳有一穿孔,凸現出一個美麗少女的生動形象。面部五官比例恰當,凹凸對比適度,體現了7000年前淮河流域先民們古樸的審美意識。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出土,引起了史學、考古、民俗、民族、宗教、美術史、雕塑史研究者們的極大關注。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陶塑藝術品是雙墩遺址中較為典型的種類,其製作的陶塑藝術品有人頭塑像、動物塑像、獨木舟、案几等,還有類似玩具的陶塑菱角、陀螺、陶球以及杯、盞、盒等器皿小件,塑形準確,神態逼真。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值得注意的是,該頭像於左右臉頰上各有5個戳刺點連成一線的斜紋,是為紋面。額頭上刻劃有2個同心圓紋,該類雕題象徵著遠古先民對太陽的崇拜。“雕題”與“紋面”,是上古時期先民們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即用特定的方式和儀式在人的面部刺出花紋圖案。刺在額頭上為“雕題”,刺在面頰上為“紋面”,刺在身體各部位稱“紋身”。這件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為我國目前已發現的“雕題紋面”的最早實物例證,為研究當時的原始藝術和原始信仰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5月9日,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一行來到蚌埠市博物館調研,在參觀完基本展覽“孕沙成珠——蚌埠歷史文化陳列”後,對我館的展覽水平與管理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造型生動,國內罕見,可以深入研究,深挖內涵。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是我國新石器時期最珍貴的原始藝術品之一,體現著製作者對造物觀念的認識和對原始美學的追求。(一)材料美。該件文物在使用新石器時代早期傳統陶塑製作材料的同時,在原料中添加了更為精美的雲母和石英粉末,不僅成型堅固,而且更加美觀,閃閃發光的面部顯得精緻與神秘;(二)工藝美。陶塑人頭像製作手法洗練,人物塑形比例準確,紋面雕題精美,就全國同時期出土的陶塑人物像而言,無疑是最高水平的體現。(三)神情美。陶塑人頭像雖雕刻簡練,但手法寫意,生動傳神,頗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審美韻味,是中國史前雕塑大樸不雕、大道至簡的典範之作。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蚌埠市專題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七千年前的微笑

對於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認識、研究與宣傳蚌埠市博物館將圍繞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展開一系列宣傳活動,讓社會各界走近我們的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瞭解我們蚌埠地區七千年文明歷程;打造專題展廳,讓市民更全面地認識這件來自七千年前的遺珍;同時,將邀請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召開專題研討會,共同探討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文化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