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夏令营来到小山村

今年暑假,浙江大学“文化之光”公益实践团一行十余人,受海东市平安区团委邀请赴三十里铺村开展支教夏令营活动,用知识和关怀陪伴村里的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暑假。

7月16日,夏令营的成员们与十三里铺村的孩子们第一次见面,他们的共处时光开始了。前来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的学生,天真可爱,朴实无华;而“文化之光”的成员们呢,都是新晋的老师,谁也不比谁更有经验。一起上课,帮助答疑,交流谈心……在做这些的时候,各位老师早已把自己当作与孩子们同龄的人,想要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感受这个温柔的世界。

零零总总的共处时光让支教夏令营的成员们感受到,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竟是如此珍贵,他们期待以后的日子里,能够与孩子们留下有趣而难忘的对话。

初来乍到,村民们把实践团队视为“天使”,他们对支教夏令营的期待让成员们始料不及。“老师们能不能帮助我的孩子提高成绩?”“能不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辅导课程?”成员们与村民们的第一次会面,简直就像是一场“粉丝见面会”,他们成了村民们心目中的“明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安家落户”于三十里铺村,“文化之光”夏令营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提供内容实用而有趣的学业和拓展训练课程。“浙大牌”夏令营受到了当地村民的青睐——随着夏令营开营消息的传播,村民不断将自家的孩子送到夏令营中来,原定的营员规模由原定的23人扩张到了62人,年级跨度也从小学、初中扩展到了高中。

成员们肩负着家长们殷切的期盼,尽己所长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并设计了个性化的课程内容。为了兼顾不同年级同学们的学业与素质提升,同时满足家长们的诉求,成员们经过细致的考虑与多次的设计、修改,在原有的夏令营基础上增设了针对小初高三个层次的辅导站。不断变更的课表,描画出了夏令营不断贴近村民们内心的期盼。

夏令营的第一天,当地下起了大雨。由于教室条件有限,上课地点被挪到了村委会楼上。还未到上课时间,孩子们便搬着板凳冒雨前来,一个个眼神明亮,仿佛是雨水浇不熄的小太阳。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让成员们十分惊喜——“孩子们实在是太积极了,他们甚至一边站着举手一边演算!”“他们不仅仅把我们这次夏令营看作一次课余的拓展”,讲授数学课的老师感叹道。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是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为了能充分培养孩子们对于汉字、汉语乃至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成员们设计了别具特色的课程。在语文拓展课上,队员们先理论后实践,从成语、字谜教学到书法学习、历史剧表演,带领着孩子们从纸面走向实体,体会汉字“横平竖直皆风骨”的魅力。孩子们兴奋地拿着毛笔,学着老师的模样在字帖上描画。从汉字出发,由字及词,由词连句,由句缀文,一步步走向汉语的殿堂。

为了更加细致地感受当地的生活,成员们均在村民家住宿。住家之一的女儿雯雯是一个如阳光般开朗的女孩儿,脑后束着一条乌黑粗壮的麻花辫,随着她的脚步一甩一甩的。她笑起来的时候,会让人想起北方的燕子,明媚得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但在实践团刚到达的前几天,雯雯对于夏令营老师们来说,却是“神秘的”。

说雯雯“神秘”并不是她性格古怪让人捉摸不透,而是因为雯雯在离家挺远的县里上高中,由于暑假放得迟,夏令营老师们对她一直是“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直到抵达三十里铺村的第三日,她才结束期末考试回到家里,而她本人神秘的面纱才最终被揭开。雯雯一点儿也不认生,简单地自我介绍过后便和老师们话起了家常。谈到两年后的高考,雯雯的眼睛亮晶晶的:

“姐姐,我以后也想考到浙江大学去,去学医,当一个医生。”

“为什么要选择当医生呢?”

“因为医生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职业啊,救死扶伤,是我最想做的事儿。”

雯雯家所在的三十里铺村靠近国道,道路上不时有车辆呼啸着经过。相对便利的交通给了村里年轻人更多外出务工的机会,也使得村民的收入日渐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条件的改善,使得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在与当地学生的交谈中,实践团的成员们感受到,平安区的教育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善——初中弃读的人数从50余人下降到20余人,越来越多的外地老师愿意来区里的高中实习或工作。

作为对校园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与公益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家长与学生们的认可。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化之光”在平安区乡村的公益支教活动是一次“接地气”的实践行动。

“文化之光”公益实践团愿竭尽一个团队的不懈努力,让每个孩子前行的道路上有光明作伴,并同很多农村的孩子们一起,向着梦想迈出更加踏实而坚定的步伐,陪伴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文/图王思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