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爲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源於丹媽讀童書

說來慚愧,雖然一直熱愛繪本,我也很喜歡畫畫,但每次真讓我自己隨便畫點什麼,卻總覺得大腦一片空白無從下筆。

前幾周,公號“一席”標題裡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們其實一直在接受美術教育,但長大後畫一幅畫好像很難”。

點開看完“一席”這次的講座,我才徹底明白,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同時,也對叮噹的美術啟蒙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這次“一席”請到是中國科學心理研究所的李甦(su)教授,李教授多年來一直在研究兒童繪畫,講座一開頭,她就給大家科普了一個驚人的知識:

“大家知道為什麼梵高、畢加索的畫有那麼多吸引我們的地方嗎?”

答案是,因為他們在模仿兒童。

大約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梵高、畢加索這一批後來被我們稱為浪漫主義的藝術家們,因為在創作中不滿足於當時市面上那些拘謹的,“畫啥像啥”的現實寫實主義的繪畫手法,他們發現兒童畫中一些簡潔有趣的表現很特別,就開始專門研究兒童繪畫,從中汲取創作靈感。

畢加索在談到自身成就時曾說:“我花了畢生的時間,學習像兒童那樣的畫畫”。

1、那兒童到底是“哪樣”畫畫的呢 ?

李教授接著給我們舉例分析了兒童畫的幾個獨特表現形式:

1、典型面畫法

兒童傾向於選擇物體最典型的那一面來畫——

動物一定是畫側面: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七八歲之前,人一定是畫正面,而且還總是兩手臂傻傻垂兩邊的那種正面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2、透明畫畫法

這是一個德國小朋友的畫,畫裡的小人的身體是透明的,吃進去多少米,怎麼進去的,清清楚楚,非常可愛。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3、誇張畫畫法

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畫的是刷牙似的,一張畫有一半面積都在突出嘴裡牙齒和泡沫——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4、混合視點畫法

“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龍蝦“,龍蝦是用從上往下的俯視視角畫,而人物則是用正面視角畫——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李教授一下子把我們平時看孩子畫畫時,總覺得哪“不對勁“的地方都總結了出來。

而這些“不對勁“的地方,其實恰恰就是畢加索、梵高這些大師,模仿學習孩子的地方。

2、在孩子畫畫這件事上,我們對孩子太不公平了

但李教授說,同樣是面對“不對勁“”看不懂“的繪畫作品,我們對待大師和孩子的態度,卻大為不同,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 平時看到大師的作品,看不懂,但我們卻會結合大師當時畫這幅作品時的遭遇、經歷,去思考他想要通過繪畫表達的情感、思想:“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以下是西班牙米羅的作品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 而看到孩子的作品,我們卻常常只會簡單粗暴的問:這畫的是啥???

這是一幅5歲孩子的畫,其實,真正的大師作品都是無限接近兒童畫的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而很少去放下“像不像“的評價標準,真誠的去了解一下這些“看不懂“的畫背後,孩子是想表達什麼?

甚至逼著孩子千篇一律的畫和書本上一樣的青蛙,一樣熊貓,一樣的電風扇,

把畫畫變成一件和寫字一樣,連筆畫順序都規定好的,完全和想象力、創造力無關的事情。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一些完全失去表達力的孩子,甚至會把寫字畫畫混在一起,這樣的孩子長大自然是更不可能自主的畫出一副畫的。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或是現在很多美術機構流行的這種,看似很“藝術”,但事實上這根本不是孩子畫的,而只是讓孩子用圓形的工具,按照老師事先給的框架進行拓印。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說自己不會畫畫,其實是在說我們不會畫那種“很像的畫”。

正如李教授說的:“兒童畫”這三個字當中最重要的是“兒童”,

有兒童,就得有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感覺,他們的想象。

在真正好的兒童畫裡,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充滿童趣的世界:

● 挖紅薯時用力的感覺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 剛剛下班回來的爸爸,孩子看到了爸爸的笑,同時也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孩子也注意到、感受到了爸爸臉上的汗與累。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細緻豐富有趣的故事性:被敷著海藻面膜的媽媽嚇了一跳~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而真正的繪畫不是“臨摹”,而應該是“表達”。

3、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畫出有情感的畫呢 ?難道就讓孩子亂畫就好?

當然不是。

教兒童繪畫的朋友告訴我,現在的家長在美術教育上最容易陷入兩種極端的誤區:

“玩就是好”或是“像就是好”

而李教授在講座中給出的態度我覺得很中立客觀:

自由不等於隨意,也不等於放任,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應該是孤立前行的,我們需要給他們的發展保駕護航”。

在這麼多年的實踐研究工作中,她找到了一些方式,能夠支持兒童在繪畫中去找到他們的自主表達,我看完之後,覺得這些方法我們自己在家也可以試試:

1、培養孩子的觀察力,不僅僅是讓孩子去看,而應該是一個多感官的共同體驗的結果。

日本著名美術教育家鳥居昭美曾在書中《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裡,提到一個叫值賀的五歲小朋友,值賀之前畫畫一直不得要領,畫出的畫總是空洞枯燥——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但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值賀的內心也是這樣毫無熱情。

一次活動後,“不會畫畫”的值賀卻突然畫出了一副童趣生動的畫,名字叫做《從伊田得到的蠑螈的早晨》 (蠑螈是一種類似蜥蜴的動物)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不會畫畫”的值賀到底經歷了什麼?

其實,是那天有個來自伊田的老師,給值賀的幼兒園捐贈了一群蠑螈,孩子們從來沒見過這種動物,開心地到處奔走相告:“蠑螈來了”“蠑螈來了”。

那天,值賀把蠑螈託在手上,趴在床上,放到水裡,觀察、玩耍了一整天。

在視覺、觸覺、運動感覺多感官調動下,蠑螈的具體形象就這樣走進了值賀的腦海中,形成鮮活的印象,和蠑螈一起玩耍時的感動、生動就這樣被值賀自然的畫在了紙上。

事物在孩子的腦海中越生動,孩子畫出來的的作品也就越生動。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孩子在充分摸、切、聞、嘗獼猴桃後畫出的作品)

2、設計一些活動支持孩子的想象力發展

李教授在講座中分享了很多她在實踐中嘗試過,小朋友喜歡效果又好的活動——

● 圓圈變變變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 圖形聯想(適合更小的孩子)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 “他是誰”: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提供一些圖片,讓孩子猜圖片裡的人平常的工作狀態,促進孩子思維拓展能力的發展,這個小男孩選擇的是一個宇航服的圖片,最後畫了這樣一副圖畫——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 “表達性任務”:讓孩子以樹為載體,表達情緒。

快樂的樹——大家注意看樹根,孩子畫的是棒棒糖,孩子用這種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去表達這是一顆多甜的樹。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生氣的樹——孩子用尖銳的圖形,強烈的紅色來表達憤怒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這棵樹不僅氣歪了,還氣的掉葉子了,葉子飄落的樣子還營造出了一種怒後悲傷的感覺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3、建立孩子語言繪畫之間的關係

日本著名繪畫教育家鳥居昭美說過一句話:

“沒有被傾聽過的兒童繪畫作品,不能算是真正的繪畫作品。”

除了我們經常說的,要鼓勵孩子主動講述他的作品,傾聽孩子分享與他作品相關的一些經驗和經歷,李教授說他們還會經常用一些故事來激發孩子的想象。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李教授帶領著她的團隊,就是通過這樣的一些方式,在兒童發展的各個階段不斷地給孩子影響,對他們進行體驗感、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表達力等系統性的培養。

每到一定的階段,孩子們就會畫出很棒的作品,讓他們非常開心: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她說:“每當看到這樣的作品的時候,我就特別羨慕這些孩子,他們在人生最寶貴的時間中,享受這種自主表達的快樂和樂趣”。

在研究中她接觸過很多孩子,她發現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畫畫,也很少有孩子是真的不會畫畫。

中科院兒童心理專家:為什麼看到好的兒童畫,我卻很難過?

正如我國著名藝術家豐子愷先生說的:“你只要仔細去觀察小孩的作品,就會看到他們的每一筆都是從他們小小的美術心中流出,每一幅畫都是小小的感性所寄託“。

我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所有的兒童畫能夠閃耀出屬於孩子自己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