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傳媒內參導讀:劇不古,情盡裝,注水改編哪家強?歷史不是小姑娘,打扮也要有質量。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馬原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今年的暑期影視話題似乎被乾隆和他的皇后們包攬了,《延禧攻略》剛完結,《如懿傳》又接力霸屏,甚至有人將這兩部劇同《孝莊秘史》《步步驚心》等清宮劇的時間線做對照,做了脈絡清晰的人物關係圖。一梳理才發現,原來,不少80後、90後都是看著清朝皇室八卦長大的。受黨報評論君的邀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清宮劇成為古裝導演的富礦,這大概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改編自野史筆記、傳統曲藝的《戲說乾隆》和《宰相劉羅鍋》,“戲說”二字,奠定了清宮戲的基調;此後,風靡一時的《還珠格格》,將鏡頭從朝堂上的君臣轉向皇宮裡的少男少女。

近十年,“女性向”的宮鬥戲漸漸成為清宮劇的主旋律,紫禁城裡的妃嬪精確丈量了每一屆觀眾上揚的嘴角和噴湧的眼淚。在現象級大戲《甄嬛傳》中,眾妃爭寵的焦點從未遊移;而到了《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瓔珞身在後宮卻不醉心於愛情,一心只顧恩仇。歷史、喜劇、動作、愛情、文藝,各種元素都在看似森嚴的宮闈之中潛滋暗長。

近年來,中國電視劇已經從“手工小作坊”走上了“工業生產線”。據《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古裝劇仍是流量擔當,而傳奇類佔了古裝題材的半數。為何古裝大戲不時霸屏、話題頻頻?除了劇情推陳出新、明星流量效應、改編知名IP、網絡平臺預熱外,根據觀眾需求做好細節,方能為營銷團隊提供層出不窮的話題點。

以《延禧攻略》為例,從全劇寧靜淡雅的基調色“莫蘭迪色”,到絨花、點翠頭飾的嚴謹復刻、“松花綠底繡金色菊花常服”的考究細節,服化道具的精益求精,使該劇成為流量爆款,哪怕不追劇的吃瓜人士也會被 “強行科普”,引來大波路人好感。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不過,美術、場景、服裝、道具的視覺呈現貼近歷史,不代表古裝劇在情節和思想上還原歷史。相反,在以宮鬥劇為代表的古裝劇裡,歷史素材僅作為工具包裝出了令人信服的視覺效果,其劇情內核仍是逢迎現代人精神愉悅感的言情劇和職場劇。

儘管符合了當下對沖突離奇、節奏緊湊的劇情審美,但臺詞過於新潮、人物塑造扁平化、缺乏層次等硬傷,不免會降低此類古裝劇的口碑質量。這不僅是創作上缺乏匠心,也是機械的古今嫁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畢竟,在後宮裡尋找專一的愛情,在朝堂上渲染商場的爭鬥,可能本身就找錯了廟門。

當然,影視劇創作不是歷史研究,藝術創作加入虛構無可厚非。不過無論如何,乾隆年間出現了崑曲《貴妃醉酒》、宮女像對待偶像那樣追逐侍衛等情節,還是會貽笑大方,甚至帶來誤區。

相比之下,《大明王朝1566》《康熙大帝》等歷史正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雖在局部史實上有所改造,但紮實的劇本、廟宇朝堂的家國情懷,塑造了眾口鑠金的口碑;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作為影迷心中的經典,無厘頭的情節讓觀眾與具體的明史產生“間離”,觀眾看到的是星爺,不是唐伯虎;而《紅樓夢》作為清代的“古裝文學”,虛化歷史背景,讓家族興衰與人性力量產生超越時代的價值。

這啟示我們,古裝劇不妨架空歷史、塑造想象的“古代世界”;如果置於真實的歷史背景中,要麼尊重史實的框架、符合基本的史觀,要麼技巧高明,讓出格的改編不造成歷史的誤解。

有人說:看劇不過是為了娛樂,何必較真?但一部精品劇不僅能讓觀眾放鬆,更能引發思考。而在內容全是戲說、改編、架空的古裝劇裡,觀眾跟著主角一路過關斬將,全身心沉浸角色,投射出一個睥睨六宮的自己。但現代生活的邏輯是否能在古裝劇的脈絡中順暢無阻?這取決於藝術創作的真實與對人性的深入探討。

退一步說,即便僅僅為了娛樂,形成固定的戲說、改編套路的古裝劇,一兩部倒還新鮮,一旦走向批量生產,甚至成為投資扎堆的現象時,古裝劇就少了值得咀嚼的後味了。

藝術性、娛樂性從來不是二選一的相悖命題。越是在資本逐鹿、IP林立的時期,觀眾越期待從編劇、製片到導演、演員都用心的精品好劇。在龐大的市場蛋糕面前,如果古裝劇創作能拿出做好美術細節的態度來打造故事情節,讓每一部戲劇本過硬、戲骨飆戲,相信除了皇室八卦,觀眾還能有更多別的選擇。

這正是:劇不古,情盡裝,注水改編哪家強?歷史不是小姑娘,打扮也要有質量。

相關閱讀:

《宮鬥劇頻現,折射古裝歷史正劇缺失》

從2016年開始,國產電視劇市場持續被古裝玄幻劇“霸屏”;2017年開年最熱門電視劇的特徵仍是各路明星集結、各類特效糅雜與各種仙俠情節套路,“古裝劇裡沒歷史”已經成為時下古裝劇的慣有印象。進入2018年,一度如火如荼的古裝劇似乎成了強弩之末,多部原定衛視的古裝劇,也陸續轉網獨播,曾經風光無限的古裝劇走向式微。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歷史正劇缺位,觀眾呼喚精品古裝劇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曾幾何時,從“四大名著”“金庸全集”對經典名著的改編,到《大秦帝國》《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再到大眾喜聞樂見的《濟公》《封神榜》《宰相劉羅鍋》《神醫喜來樂》《武林外傳》以及《琅琊榜》《軍師聯盟》等,古裝題材電視劇一度代表了國產電視劇最高水準。

但是近年來,儘管古裝劇在數量和題材上層出不窮,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熱播的大IP中,歷史正劇的缺位是不容忽視的,即便是《甄嬛傳》《羋月傳》《步步驚心》等,也不過是披著歷史外衣的大女主套路。

歷史正劇正是站在現實的視角去反觀歷史,“向過去的時代取材”,優質的歷史正劇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敘述的歷史主題也具有較強的時代超越性和現實關照性。

雖然歷史正劇收視曾一度遇冷,但那些題材嚴肅厚重、“以史為鏡”的正劇仍有市場需求。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27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8%的受訪者喜歡看古裝劇,59.1%的受訪者反感篡改歷史事件和人物關係的古裝劇,75.5%的受訪者期待拍出更多精品古裝劇。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為什麼宮鬥劇比歷史正劇更有市場?

宮鬥劇取材於歷史題材,在劇情創作上虛構的成分較多,大多以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錯綜複雜的人物交鋒以及相對誇張自由的節奏吸引觀眾。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比如《甄嬛傳》中展現宮廷中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人性的壓抑、沉淪和掙扎,觸碰到現實觀眾的痛點引發情感共鳴。不過也有些古裝劇空有華麗的陣容,但劇情空洞,甚至亂改歷史。

“歷史不容戲說。” 歷史正劇需要兼顧歷史的真實,具有嚴肅性,要想把故事講得精彩不容易,況且時下年輕觀眾已經習慣了緊湊的劇情,喜歡看精彩的動作和場景,節奏緩慢、對話密集、內容平淡的歷史劇難以對他們產生吸引力。

此外,大型歷史劇在服裝、化妝、道具、造型、佈景、演員等方面投資較大,而且不好植入廣告,面臨的風險較大。各大播出平臺購買這類劇也需要更多資金,一旦賣不出去或收視遇冷,製片方或電視臺會遭受較大損失。顯然,深受觀眾追捧的IP劇、宮廷劇、仙俠劇更有保障。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古裝歷史正劇的正確打開方式

歷史正劇需要在忠實於真實歷史和合理虛構之間保持一定張力。

首先要基本符合歷史事實,在細節上可以進行適當虛構,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之間的平衡,使歷史再現兼具現實感,具有故事性和審美價值。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歷史正劇只有依靠豐滿的人物形象、合理緊湊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的邏輯推進劇情才具有張力。

比如《于成龍》中,除了于成龍作為清朝的一代廉吏屬於真實歷史人物外,編劇還虛構了周瑞和、柳晉陽這樣的角色作為于成龍的身邊人,形成一個人物關係群。這樣虛實結合,用次要人物的細膩來烘托主角人物政治沉浮的一生,凸顯整個歷史敘事下的國家事和民生事,增添了整個劇作的故事性和情感性。

其次,除了讓觀眾回味過去,歷史劇還應該讓人們聯想到當下,也就是要“接地氣”,作品要回歸現實的社會心理,做到歷史題材既能滿足觀眾的想象,使虛構合理化,還能借古喻今,折射一些當下的現實。

比如《大秦帝國之崛起》裡,秦王秦人的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精神也對當下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積極有益的歷史鏡鑑及文化價值。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而在《大明王朝1566》第三集的抗洪上人牆的劇情中,很多觀眾感慨道“想起了1998年洪水那年也是靠人來堵水的”,通過歷史真實故事再現喚起觀眾的歷史記憶,歷史對照現實,進而引發強烈的時代共鳴。

歷史正劇用“民族自信”“ 清正廉潔”“家國”“天下興亡”等歷史主題隱喻時代熱點話題,順應當下群眾的心理訴求,這正是歷史正劇的魅力所在。

當觀眾看膩了輕浮的偶像劇,勢必迴歸相對嚴肅厚重的歷史正劇。中國本來就有久遠的人文歷史傳統,歷史一向為人們所器重,以史為鑑、後世評說,有著重要的價值。建構國人的精神世界,歷史正劇理應占有一席之地。

人民日報評古裝劇:歷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