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中古德里安建議先攻打莫斯科為何被否決?

徐徳惠

這個原因其實我們可以從古德里安回憶錄中管中窺豹。

1941年8月4日,古德里安奉命到中央集團軍群設在鮑裡索夫的指揮部參加一次希特勒召開的重要軍事會議。這是古德里安自東線戰役開始以來首次面見希特勒。

“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了希特勒外,還有施蒙特上校、博克元帥、霍特大將和我以及陸軍總司令部的代表—總參謀部作戰局局長霍伊辛格上校。會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次單獨表述自己觀點的機會,但是都不知道別人說了什麼。博克元帥、霍特大將和我都一致認為立即向莫斯科進攻是至關重要的,霍特大將說他的裝甲集群能夠行動的最早日期是8月20日,我給出的最早日期是8月15日。然後希特勒把與會人員召集到一起開始講話,他把列寧格勒的工業區定為自己的首要目標,但是他還沒有決定下一步是進攻莫斯科還是烏克蘭,不過有以下幾點原因讓他更傾向於進攻烏克蘭。

第一,南方集團軍群已經在烏克蘭打下了勝利的基礎;

第二,他認為烏克蘭的原料和糧食對德軍下一步的作戰非常重要;

第三,最後他認為克里米亞是“蘇聯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航空母艦”,所以必須予以剷除。

他希望在冬天來臨的時候,我軍能夠佔領莫斯科和哈爾科夫。然而,對於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下一步是進攻莫斯科還是烏克蘭的戰略問題,卻仍舊沒有做出決定........”

然而數天後,希特勒做出了向烏克蘭進攻的決定

8月23日,古德里安陪同哈爾德大將飛抵位於東普魯士的元首大本營,當面向希特勒詳細闡述了向莫斯科進攻的益處和反對進軍基輔的理由。希特勒沒有打斷古德里安,一直等他把話說完才開始發言。隨後希特勒詳細陳述了自己做出不同決定的原因,他說烏克蘭的原料和農產品對未來戰爭非常必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必須剷除克里米亞這個“蘇聯進攻羅馬尼亞油田的航空母艦”。希特勒還說:“我的將軍們對於戰爭經濟一無所知。”

可見古德里安的建議被否決的最關鍵原因是希特勒認為先奪取基輔對戰爭的延續至關重要,他更多考慮的是獲取戰爭資源。


彼得堡的肥天鵝

首先先攻打莫斯科是德軍陸軍司令部一直的作戰目標,其巴巴羅薩計劃便是以莫斯科為首要目標,所以其中央集團軍群集中了最為強大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而希特勒一直想從兩翼取得決定性勝利,他更為看重出於政治目的的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糧倉以及高加索的油田。這是一直就有的分歧,並不只是古德里安的觀點。具體分析如下:

希特勒的戰略目標主要出於政治和軍事經濟考慮。表現在攻佔被他視為布爾什維克搖籃的列寧格勒,以及建立與芬蘭的聯繫和控制波羅的海。還有佔領原材料產地烏克蘭和裝備生產基地頓涅茨克地區,以及後來的高加索油田。他企圖佔領這些地區,石蘇聯的戰爭經濟癱瘓。

陸軍總司令部的觀點是,這些地區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要想佔領和守衛這些地區,前提是打敗紅軍。而同紅軍主力的決戰,只能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才有機會實施。莫斯科是蘇聯權利的中心,斯大林不敢冒失去莫斯科的風險。首先莫斯科已經成為蘇聯的政治中心,其次莫斯科周圍記東部地區的裝備工業一旦喪失,蘇聯的戰爭經濟將受到嚴重損失,最後,戰略上看,莫斯科是蘇聯最重要的聯通樞紐,一旦丟失,蘇聯的防禦實際上將會被一分為二,蘇聯最高統帥部將無法對整個作戰實施統一的指揮。


戰略角度看,希特勒想從兩翼尋求軍事上的決戰,而陸軍總司令部則想在整個戰線的中央尋求決戰。

正是這個基本戰略上的分歧,導致德軍指揮的最終失敗。由於作戰地域過於廣闊,就德軍目前的兵力,希特勒的目標過於宏大最終沒有達成,而陸軍總司令部的方案也由於希特勒的干擾沒有得到貫徹,也被葬送了。


小小狼王

關於這一點我相信,從希特勒的兩句話裡面,我可以提煉出來一些我們需要的東西。

首先第一條,希特勒在形容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曾經說過,前蘇聯就是一個落破的老房子在他的門板上踹幾腳,這個房子就會倒塌。

第二就是希特勒曾經說過他為什麼要進攻秦素琳她進攻前蘇聯的目的是,趕在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納粹德國贏得在東歐平原上的生存與戰略空間。

在德國人實行,巴巴羅薩計劃前期,攻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這就間接地印證了希特勒的猜想,也就是希特勒關於前蘇聯的描述,此時此刻,對於希特勒而言,拿下莫斯科,這一點是時間上的問題,因為在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的時候,當時的德國後勤部門和氣象部門一起要求,其他的突擊生產300萬套棉衣,但是希特勒說,不用,我的將軍會讓我的士兵在這個冬天來臨之前在紅場上舉行閱兵。

此時中央集團軍可以說是突進最快的一支集團軍,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可以說是一馬當先,這個時候對於在西歐平原上作戰習慣的德國人而言,東歐平原上所經歷的一切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尤其是各後勤部門而言,在前蘇聯的土地上錢,輸的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鐵路,但是德國人的鐵路比前蘇聯的鐵路還要窄一點,這就致使了德國人如果想利用前蘇聯留下來的鐵路網進行戰略物資的運送的話就得改變火車的車輪間距,而且德國人更喜歡什麼運輸,公路運輸在西歐平原上可以說,公路運輸是最便利的德國人也維持著大量著卡車部隊,就是用來運輸物資的,但是這個時候對於德國人而言,公路前蘇聯沒有修建幾條鐵路又暫時用不上,此時此刻突進的中央集團軍,尤其是突進的坦克集團軍,簡直就是一隻孤軍。

有人說德國人不是對自己的閃電戰很放心嗎?但是別忘了,敦刻爾克為什麼最後德國人的裝甲部隊距離敦刻爾克,只有十幾公里的時候,希特勒會命令德國裝甲集團軍停下腳步,整個德國人的對法國的閃電戰,尤其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突進可以說是害的德國最高統帥部驚了一身的冷汗,如果不併不能夠跟上坦克,如果空中的飛機不能夠支援德國的裝甲部隊,那麼德國人的裝甲部隊就很容易被敵方聚而圍殲。

此時此刻,對於德國人而言,急切地攻克莫斯科不說,莫斯科那地方存在的數十萬的守備部隊就是你的裝甲部隊能夠突進到莫斯科,你也可能會因為後續部隊沒有跟上而遭受敵方部隊的攻擊。

此時此刻,留給德國人的選項就是繼續修建好當地的道路運輸設施,尤其是它的運輸部隊能夠運輸物資給前線的部隊,這一點對於德國人而言尤其重要,因此停下來消化他現如今所處區域的一系列的地區形勢,就成了德國人比較靠譜的選項。

這個時候對於德國人而言,烏克蘭這塊兒土地就成了他垂涎之地,而且這塊土地,現在可以說德國人可以好好的坐下來消化了,烏克蘭可以說是前蘇聯的糧倉這個地方生產的糧食,礦產是支撐著前蘇聯工業力量的最主要的力量源泉,而且,前蘇聯在這個地方不熟人60萬的大軍,如果不把這60萬大軍解決了,萬一這60萬大軍聽從斯大林的命令出擊,攻擊德國前線部隊的側後方,那麼對於德國的前線部隊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如果古德里安拿下了莫斯科,那麼對於整個前線的戰況而言也有點於事無補,因為前蘇聯可以把軍隊工業生產設備全部分配到其他的地方去,這樣的話,古德里安以及他手底下的納粹軍隊將會重蹈拿破崙時候的覆轍,要知道拿破崙就是因為拿下了一箇中看不中用的,莫斯科一座空城之後,才選擇從天寒地凍的俄羅斯土地上撤軍的,有這個前車之鑑在這兒擺著,德國參謀部也不可能不看到這樣的情況,對於總體戰略而言,一路太過於突出的話,很容易遭到其他方向敵人的圍毆,如果三路,齊頭並進,這樣對於整體戰略而言更加安全。

你是同時對於希特勒而言更加一個令人誘人的戰果,就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以及那個被譽為蘇維埃紅色革命政權搖籃的列寧格勒,畢竟德國人的戰車想要驅動這一點還是需要石油的。

而且在正面戰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令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東西,比如說t34坦克,比如說前蘇聯的kv系列重型坦克,尤其是前蘇聯的kv系列重型坦克,他曾經創造過一輛坦克守住一個橋頭守了一天一夜,德國人愣是拿他沒辦法,這種驚人的戰績,希特勒是一個很迷信新武器,尤其是功能強大的武器的一個崇拜者,在他的認知裡面猩猩的武器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戰果,因此他才發展出了古斯塔夫重型火炮,還有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各種各樣的導彈系列,生產kv系列重型坦克的地方在哪?在列寧格了,此時此刻,趕緊讓這個地區的kv系的重型坦克消失是一個最重要的一個議題。

古德里安,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也作為閃電戰的創造者,也作為現代裝甲車運用戰術之父,它生氣的明白,對於閃電戰而言,其他東西都不重要,時間是最重要的東西,乘敵人立足未穩只地派出自己的裝甲車安,穿插敵後,攻佔地方的戰略目標,這就是他的閃電戰,所要推行的東西,這也是他唯一要完成的東西,至於說那些有的沒的,他管不上他的要求是在他的裝甲部隊拿下一個地區之後,其他部隊跟上,這就行了,現如今他身處於中央集團軍這個地方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就是莫斯科!此時此刻,趁著前蘇聯立足未穩,趕緊拿下莫斯科,一方面,莫斯科作為整個前蘇聯的政治,工業,文化中心那像莫斯科可以很從容的分割前蘇聯的南北戰場,使得前蘇聯列寧格勒與斯大林格勒之間首尾不能相顧,另一方面,拿下莫斯科以後,可以說對於前蘇聯整個對抗納粹德國的信心再次得到一次打擊。

在我看來,二者所推行的戰略都沒有錯,只不過說人算不如天算,莫斯科的那場寒冬來的太早了一點兒,古德里安的計策,是他自己推行的,而希特勒所推行的先攻佔烏克蘭的這個方略是德國參謀部所認同的東西。


漩渦鳴人yy

事實上並沒有人否決古德里安重點攻擊莫斯科的主張,只不過元首太過於自信又增加了列寧格勒和基輔兩個目標而已。開戰之前德軍北方集團軍有兵力40多萬隻配屬一個裝甲集團軍有霍普納指揮負責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有古德里安和霍特負責2個裝集團軍群和180多萬兵力(包涵僕從國),南方集團軍群只有大約100萬人也只有克萊斯特的一個裝甲集團軍群擔任主攻。

就兵力配屬來看德軍主攻目標絕對是莫斯科無疑,但是當1941年7月份德軍中央集團軍先後在明斯克、斯莫凌斯克和維亞濟馬3次大包圍中解決了蘇軍250多萬人,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道屏障“大盧基”僅有殘兵敗將的蘇軍把守,此時的希特勒認為中央集團軍勝局已定,而北方、南方集團軍由於戰前力量不足正陷入困境,尤其是南方集團軍群未能拿下基輔,已經在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之間形成一個突出部,只要一次反攻迂迴中央集團軍就有可能被切斷後路。

從上圖可以看出南方集團軍群未能殲滅實力最強大的蘇聯頓巴斯發麵軍、西南方面軍(灰色部分),已經成為東線的軍最大的威脅了,這個時候元首希特勒果斷干預前線將領的指揮,執意要分出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分別南下和北上將戰線拉平,也正是這個時候古德里安大獎飛回東普魯士的“狼窩”指揮部極力要求發動對莫斯科的最後一擊。希特勒給出的理由是:“烏克蘭的經濟區是長久戰爭的必要條件,莫斯科只是個象徵晚一點拿下也沒什麼”。在這位統治者眼裡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才是當務之急。

另外希特勒也肯定擔心中央集團軍進度過快,它與南方集團軍之間突出部內的蘇軍會威脅到這個大兵團的安全,畢竟攻下莫斯科後面對蘇聯烏克蘭地區兵力的反擊很有可能重演1812年拿破崙戰敗的悲劇,而此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更加註定了希特勒清理後方的決心。6月22日開戰後古德里安與霍特的兩個裝甲集團軍迅速解決了明斯克包圍圈裡的63萬人,7月份又向斯模凌斯克前進結果由於後續部隊無法及時跟進,沒有步兵掩護的裝甲部隊反被蘇聯守軍包圍險些提前來了一次斯大林格勒。型號蘇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無力加固包圍圈讓古德里安逃脫。這件事肯定深深刺激了希特勒。

因此說希特勒拒絕古德里安先攻打莫斯科的建議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畢竟當時德國一切順利不需要冒著讓中央集團軍180萬人被困莫斯科的風險搶先進攻莫斯科,先解決基輔突出部的蘇聯人拉平戰線讓中央集團軍群沒有後顧之憂的進攻莫斯科才是較為穩妥的戰術計劃,這一決定除了著急建功立業的古德里安與霍特比較反對之外,包括陸軍總參謀長哈爾的、總司令布勞希奇等都表示贊同。事實證明德軍在基普殲滅66萬蘇軍之後面對後來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強大兵團的反攻遊刃有餘,也為1942年夏季攻勢創造了條件。

要說希特勒拒絕古德里安的錯誤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古德里安第1裝甲集團軍群南下的同時又命令霍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群北上協助霍普鈉的第1裝甲集群進攻列寧格勒,這支力量本應該單獨進攻莫斯科的,在中央集團軍群的180多萬兵力配合下完全有機會在古德里安返回之前就拿下莫斯科,或者在必要的時候讓霍普鈉的第1裝甲集團軍加入中央集團軍協助進攻莫斯科,而不是為了久攻不下的列寧格勒浪費時間。


兵器世界

因為到蘇德戰爭爆發時,希特勒已經征服了德國軍官團,參謀總部成為了他的傳令兵。換句話說,此時的希特勒不光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實際上也徹底掌握了軍事指揮權。他的戰略意圖完全靠直覺和個人判斷,很難聽得進專業參謀團的建議了。

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通過諸多事件實現的 ,興登堡總統死後,希特勒集總理與總統於一身,給自己弄了個新稱謂:元首。而此時的德國國防軍對這位元首並不感冒,普魯士軍官團的精英們很有優越感,對這個巴伐利亞前下士頗有些瞧不起,期間還有通過軍事政變搞掉他的意圖,可惜,他們的效忠誓詞讓他們自己總是畏畏縮縮,德國人的優點,也是缺點。

武裝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軍官團怕法國開戰,結果希特勒贏了。

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軍官團怕英法干涉,結果希特勒又贏了。

閃擊波蘭,軍官團認為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怕的要死,結果英法真給面子就是不進攻,希特勒又又贏了。

閃擊法國,選擇用裝甲部隊在阿登森林地區突破,軍官團認為這是瘋了,結果希特勒又又又贏了。

通過這一系列戰役,賭徒希特勒讓普魯士軍官團目瞪口呆,完成了無數德國政治家夢裡的計劃,讓德國國防軍從一戰投降的屈辱中走出來,面對整個歐洲耀武揚威,除了少數高層戰略家看得清楚外,絕大多數軍官已經摺服在希特勒的所謂軍事天賦之下了。

而其實,希特勒畢竟是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軍事教育和實際高級指揮經驗的政客,直覺和靈感雖偶而管用,卻是不能包打天下的。

不只古德里安,參謀總部和陸軍司令部都堅持先攻取莫斯科,將蘇聯內陸交通粉碎性斬斷。可希特勒又盯上了烏克蘭的小麥和巴甫洛夫的幾十萬大軍,一定要先拿下基輔,並且從最高統帥部到中央集團軍群,誰不聽話就解誰的職,那這個時候,整個德國又有誰能改變他的決定呢?

順便說一下,蘇軍基輔慘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從斯大林到各方面軍司令,都確定德軍是要先來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和克萊斯徹的兩個裝甲軍團轉向進攻基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記憶裡好像就朱可夫提出過異議,被老斯噴了一頓。

他們不瞭解,希特勒有時就是個瘋子,這個瘋子因為不按常理出牌贏得了基輔大捷,卻喪失了寶貴的時間,丟掉了可能到手的對蘇戰爭勝利。

因為,莫斯科是那麼的重要。


度度狼gg

《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必須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之前就做好一切準備,以一次快速進攻將蘇俄擊敗。通過大膽的作戰,利用裝甲部隊楔入敵人深遠縱深。必須消滅駐在蘇俄西部的陸軍主力,並且防止敵軍有戰鬥力的部隊向其遼闊的內地撤退。作戰的最終目的是:沿伏爾加河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全線建立一道面對蘇俄亞洲部分的戰略屏障。這樣在必要時就可以動用空軍使在蘇聯人手中烏拉爾最後的工業區陷於癱瘓……"

現在看來這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都有問題!(我們單純研究戰略,不做"事後諸葛")首先,敦刻爾克之役應該徹底殲滅或者俘虜英法殘軍!然後跟英國和談,暫時穩定西線局勢。嚴格訓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隨從力量 。暫緩對意大利在巴爾幹的軍事支持,但是可以虛張聲勢跟意大利一起佯攻北非。交好美國,加強同美國的貿易往來。外交上繼續孤立迷惑蘇聯。

必須在1941年5月份之前集結好所有對蘇作戰部隊。各集團軍群必須制定明確的作戰計劃。將"閃電戰做到極致",先以空軍快速打擊敵軍機場、鐵路及其它重要軍事目標,裝甲集群和機械化部隊快速跟進。以南方集團軍群為進攻主力,快速佔領基輔、敖德薩、塞瓦斯托波爾,摧毀黑海艦隊,解放烏克蘭並且以烏克蘭為基地,然後快速佔領羅斯托夫、克拉斯諾達爾、第比利斯、巴庫,控制蘇聯的主要能源基地;北方集團軍群由海軍協同作戰,空軍掩護,沿波羅的海沿線快速進軍佔領里加,解放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攻佔喀琅施塔得,摧毀黑海艦隊,取得波羅的海制海權,在芬蘭及上述三國協助下攻佔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佔領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必須取得制空權,持續空襲佯攻莫斯科,吸引並且鉗制蘇軍主力,然後等南方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控制當地局勢後一起對莫斯科實施合圍


善待眾生19

希特勒決定中央集團軍群所轄的第二裝甲集群南下參加基輔會戰,既有經濟原因,也有軍事原因。因為南方集團軍群進展不順,導致中央集團軍群側翼暴露,不清除右翼的危險,中央集團軍群很難向莫斯科進軍。現在將失敗的責任全推到希特勒身上是可笑的,什麼打下莫斯科就可以結束戰爭更是無知。斯大林政權對國家的掌控力度絕對超過沙皇政權,1812年拿破崙做不到的事,希特勒憑什麼能做到?


12343150567

巴巴羅薩計劃的初衷就是直取莫斯科,前期希特勒和國防部在這點上是一致的,所以進行的很順利。到了後期開始出現分歧,陸軍希望直撲莫斯科,希特勒希望先奪取烏克蘭,南高加索和列寧格勒後包圍莫斯科。在這個問題上說白了就是希特勒已經發現無法迅速取勝蘇聯,一定會變成持久戰和消耗戰。看一下元首要奪取的這三個位置,奪取烏克蘭一方面是為了那裡的糧食和礦石,另一方面西南方面軍的幾十萬部隊隨時能直插德軍側翼如芒在背。進攻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一方面為的是奪取巴庫油田掐斷蘇聯原油供應,另一方面因為克里米亞半島的蘇聯空軍持續轟炸威脅羅馬尼亞油田(德軍油料供應主要靠羅馬尼亞油田)關於進攻列寧格勒的原因就更簡單了,列寧格勒走著天然的不凍港,同時又是蘇聯KV重型坦克的主要生產中心,蘇軍有一半以上的KV坦克是在列寧格勒生產組裝的,拿下列寧格勒即可以掐斷蘇聯海上補給線又能最大程度的削弱蘇聯的裝甲生產能力。說白了希特勒執意不打莫斯科先打這三個地方全是出於對戰爭經濟的考慮,當時的德國無論是資源還是經濟已經無法繼續維持那麼大規模的作戰了,只能以戰養戰,而國防部的將軍都是職業軍人,只需要考慮打仗沒考慮過後勤問題,從這點上看希特勒比陸軍部眼光還是要長遠的。個人淺見


仙豆9

實際情況是,斯大林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莫斯科,而是與莫斯科軍民在一起,可見在蘇聯人民心中,首都莫斯科多重要。至於德國陸軍要拿下莫斯科的建議,其實是繼續發揮閃電戰優勢的一種戰略構想,通過拿下莫斯科,一舉殲滅蘇聯20個集團軍,蘇聯基本上就完蛋了。而希特勒堅持先拿下列寧格勒,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是一種想要釜底抽薪的戰略構想,這兩種構想都沒有對錯之分,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思路不同。


毒刺劍客

斯稜摩斯克會戰後,希特勒已經看到,單憑其軍隊,想通過一兩次會戰,是一口吞不掉蘇聯的,短期根本無法結束戰爭,因而其轉而向更務實的角度靠攏,通過奪取南線的糧倉與油田,控制戰略資源,壓縮蘇聯的戰爭潛力,通過持續作戰讓蘇聯流乾最後一滴血。這才強烈要求南線作戰,推遲進攻莫斯科。沒想到基輔會戰贏得太容易,太徹底,又讓希特勒重新看到速勝蘇聯的希望,誰都不想讓戰爭拖下去,此時又放棄了打持久戰的打算,要求從中部突破,企圖在莫斯科再上演一場基輔式的勝利。兩次決策離得時間很近,給人感覺是否決先打莫斯科,而是打完南線後再打中線。其實這兩次決策都沒有問題,怪在德國因為某些原因,輸掉了莫斯科會戰,所以後世才有先打南線還是先打莫斯科的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