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风起,云开

作为中国基因界的黄埔军校,华大基因在1999年起航,是国内最早从事基因测序的企业。至今为止,华大基因已经拥有超过2900名员工。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稳坐基因测序老大的位置。过去几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通过关联、非关联的方式,为入股华大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其中包含红杉、软银、云锋基金、光大控股、深创投等知名机构。

华大基因:风起,云开

对于华大基因而言,这是一个多事之秋。

7月16日早上9:15,沪深股市开盘。一年前的这一天,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喜气洋洋的穿着红色T恤带领华大基因成功登陆A股市场。

上市仪式上,华大基因将敲钟的机会交给了6位特别嘉宾,分别为唐氏综合征代表、受益华大基因检测的用户代表以及罕见病和残障群体的代表。高光时刻,汪建与六名特别嘉宾合影留念,宣告华大基因成功登陆中国资本市场,同时也向媒体及外界传达华大基因向“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梦想迈出了一大步。

时间拨回2018年7月16日,从“王德明实名举报事件”,到《华大癌变》一文的广泛传播,上市一年的华大基因正处于舆论的漩涡中。

华大基因迅速做出反应,发布公告澄清事实,“涉事案例并非漏检,而是不在检测范围”。

矛盾之外,除了拍面而来的巨大浪花,还有质疑和冲突。

作为中国基因界的黄埔军校,华大集团在1999年起航,是国内最早从事基因测序的机构。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截至去年底,华大基因已经拥有2900名员工。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稳坐基因测序老大的位置,此外,华大基因在中国内地、亚太、欧洲及美洲均设有分支机构,并有多个业务中心和代表处,服务网络覆盖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数千家合作单位及数千位合作伙伴。

从20世纪末开始,以基因测序为起点,华大从独木舟成长为一艘巨轮。载重量不断提升,却遭遇动力失衡的质疑。暴风将至,站在风口中的华大基因,将如何自处?作为掌门人,汪建怎样迎战?

2017年上市时,汪建给自己做了一块墓碑,放着一张他的黑色照片,上面写着:汪建(1954-2074)。这一举动承载着其要让人类活到120岁的美好愿景。

风暴将至

6月,王德明通过天涯发布了对华大的控诉,不足一个月,某媒体一篇《华大癌变》火上浇油一般,将华大基因再次推向了风口。文中讲述一位湖南产妇孕期做了华大基因的“无创DNA检查”,结果显示为“低风险”,但最终生下13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的患儿。这篇文章发布的时间节点,刚好在华大解禁的一个工作日前。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间,华大基因深陷舆论漩涡之中。最直观的,是传导到二级市场的反应。16日,星期一的一大早,华大基因一字跌停。

华大基因:风起,云开

一年前,也是相同的时间点。华大基因登陆创业板前一天,沉寂已久的精准医疗概念股接连躁动,荣之联、中源协和涨停,达安基因、*ST天仪、千山药机、安科生物、紫鑫药业、双鹭药业涨幅都超过4%。敲钟后,一度被看好者誉为“生物界腾讯”的华大基因股价曾一路飙涨至每股200元以上,相较发行价上涨逾18倍,市值突破1000亿元。

只因一篇报道,华大基因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截至8月1日,华大基因市值为283.1亿,距离曾经突破千亿的高光时刻,已经蒸发超过700亿。

一位长期追踪华大基因的私募机构高管认为,华大基因连续跌停主要与该公司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遭质疑有关,因为该业务为华大基因营收贡献主力,而该事件可能会对华大基因品牌以及该业务构成影响。

目前,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构成分别为:生育健康、基础科研、复杂疾病、药物研发4个大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版块是生育健康。2017年,华大基因生育健康类服务营业收入达11.36亿元,同比增长22.28%;复杂疾病类服务营业收入达4.57亿元,同比增长19.11%;基础科研类服务营业收入达4.04亿元,同比增长22.80%;药物研发类服务营业收入达9,085.68万元,同比增长52.95%。

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生育健康版块,对华大基因重要性不言而喻。牵一发动全身,这种支柱式业务板块,更放大了华大基因股价下跌的势头。

但在华大基因的角度上,却颇有些哑巴吃黄连的意味。

该文章主要指责,华大基因提供的无创产前筛查业务误导医生对产妇作进一步判断。在该项筛查结果显示“低风险”的情况下,产妇仍生下了“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患儿。事发当天,华大基因即刻作出回应,表示这篇报道完全基于作者片面的认识,强调湖南长沙缺陷男婴案例中,并非华大基因漏检,而是“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并非染色体数量异常,因此不在公司的检测范围内。华大基因为本案例提供的检测服务是合格的,并无错误。

简单理解,华大基因提供的检测服务,能够得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21-三体又称唐氏综合征,18-三体,13-三体)的风险率。其中关键在于,其检测的内容是三条染色体是否异常。但该案中,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患儿属于“一条染色体丢结构了”并不在检测范围内。事件爆发后,医生刘淼对此事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家是检查你有两条胳膊还是三条胳膊,保证不是三条胳膊就算完成任务,至于胳膊上的手指头会不会少一根,不是这种检查目前能解决的问题”,段涛医生认为苛责检测公司“为其无法、也没有承诺过的问题负责是不合理的。基因筛查可以比喻我们看一棵树,有没有横生出的多余枝干我们会关注,至于每一根树枝和叶片有没有畸形,不是检测的目标。”

华大基因透露:“据我们了解,在本次湖南长沙男婴的案例中,后续B超检查已发现异常,且医生建议进一步做产前诊断,最终孕妇方放弃了进一步的检测。” 公司也一直强调,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只是孕前多个检测环节中的一环。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低危”时,是否需要进一步做其他检测,需要医生综合其它指标判断。”

舆论的压力并没有击垮华大基因。黑云压城之下,华大基因做好“金鳞全开”的战事准备。

7月以来,华大基因已经发布了三条关于增持自家股份的公告。

在这之前,7月17日晚间,华大基因公告,包括华大基因董事、总经理尹烨在内的7名高管拟计划自公告之日起的6个月内,以不高于120元/股的计划增持价格,累计增持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当晚,尹烨还在社交平台上称,“这一刻,我和小伙伴押全部身家”。

三天后,华大基因继续宣布,公司监事李松岗、李雯琪、胡宇洁,及公司核心骨干人员拟计划自公告之日起未来6个月内,同样以不高于120元/股的计划增持价格,累计增持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这足以证明公司高管对华大基因未来发展前景和公司价值的认可。

华大基因:风起,云开

最近的一条是7月23日,华大基因公告称,2018年7月23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汪建、董事孙英俊及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核心管理团队的通知,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同时为了提升投资者信心,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结合对公司股票价值独立合理的判断,计划公告之日起未来6个月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累计不低于1.5亿元人民币。董事长汪建曾在去年上市仪式时承诺,其个人在五年内不减持华大基因的股票。如今大手笔增持,无疑为市场再增信心。

除了二级市场上的动静,8月1日,华大基因召开媒体沟通会,针对“检测门”“股价波动”等问题作出解释。关于媒体对华大漏检的质疑,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徐茜回应:“先辨是非,再分对错,关怀不能少。首先,华大漏检的说法概念错误,具有强烈误导性,湖南案例不是漏检,而是不在公司检测范围内,华大基因为湖南案例所提供的服务是合格的,检测范围内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责任对错。即使没有检测责任,华大依然愿意肩负社会责任,给予人道主义关怀,事件发生后,华大基因第一时间与家属联系,包括探望宝宝,安抚家属情绪,给予后续治疗建议。” 徐茜同时表示,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推动社会各界,包括医疗机构、保险机构、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关爱帮助不幸的家庭。

之所以“检测门”一事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归结起来,与生育、幼儿相关的领域,总是最牵动人心。7月份,以疫苗为首的一系列案件让医疗健康领域的神经崩得更紧。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属性,赋予了相关细分行业更特殊的特性,它重要且紧急。

在华大基因的大本营,深圳,截至2017年12月31日,华大基因已累计为深圳市312,582位孕妇提供该服务,占华大基因总样本量的11%,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392例。根据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监测的数据,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加,2011—2017年深圳唐氏综合征总发生率上升明显,由2011年的4.70/万上升为2017年的11.64/万。经过有效干预,2011—2017年深圳市唐氏儿的活产率下降非常明显,从2011年的2.36/万下降到2017年的0.84/万。

对于此事件,华大基因CEO尹烨回复媒体称:“真金不怕火炼,何惧流言蜚语,心存善良,以行践言。”

商海弄潮

8月的深圳持续高温,热浪下的大鹏湾一隅,郁郁葱葱的南国树木茂盛的拥着一栋8层白色建筑,这正是华大基因的主建筑楼,汪建与他一起打拼事业的兄弟正在这栋建筑中开会。

汪建今年64岁。业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看上去有些忘乎所以的“口不择言”。今年6月,他在某论坛上放下豪言,称“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这不是汪建第一次直言不讳的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同样也不是汪建第一次被误解。

他说了很多备受质疑的话,但这背后,是华大集团为每位员工投入的健康专项资金,既包括遗传疾病检测,肿瘤早期筛查,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测等服务,力求健康问题早知道。关于“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的说法,华大相关人士曾澄清,这是基于华大定期给员工安排的检测福利——肿瘤相关的基因和影像检测服务,例如宫颈癌筛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肺部低剂量CT、MRI检查等,“以达到肿瘤早发现,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早期治疗时间,避免后知后觉,延误了肿瘤最佳诊疗时间。”

即便如此,听众们都更爱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这家颇有些神秘的企业。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基因测序在中国,不同于互联网,更不同于消费,它的起步更晚,一路也更加艰辛。

1954年生人的汪建,插过队、上过大学,同样,时代也为他打上一些烙印。有人认为汪建执着,也有人将这解读为偏执和胆大妄为。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人类基因组计划”,拟在15年内投入30亿美元,测定和分析一个人的全部基因。这让还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看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曙光。此后,汪建召集了杨焕明在内的一批人,共同建立华大。直到今天,当初“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一事仍被诟病。不过,这种“胆大妄为”让杨、汪等人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江泽民的接见。这甚至成为了中华世纪坛300米长廊雕刻的7000条历史事件之一,汪建曾对媒体提及,“最后一条(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俺哥们儿几个干的”。

“横冲直撞”的背后,是汪建被那个年代感赋予的理想主义。

此后,伴随基因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令汪建看到了基因测序的商业化前景。第二代基因测序仪诞生后,华大批量购买了新一代的测序仪,开始从事基因测序的商业服务,华大也开始日益壮大。也正是这个时间节点前后,华大彻底脱离了中科院体系,回归“民营科研”的身份,并将大本营南迁深圳。

2010年,深圳市促成国开行给了华大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华大利用其中6亿元,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测序仪Hiseq2000,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这也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

2009年,华大基因的收入是5000多万元,到了2010年,其营收一举超过10亿元。在这其中,Illumina的测序仪功不可没。

在基因测序行业,上游为设备和耗材供应商,主要玩家是以Illumina为首的美国企业;中游是第三方测序服务商,他们依靠上游公司生产的设备提供服务;下游则是医院、实验室等。十年前,我国的基因测序相关产业,长时间处在基因测序产业链的中下游,直至华大集团于2013年收购美国的测序仪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公司”),中国基因测序相关产业才开始真正布局上游。事实上,这次收购,也是“无奈之举”。对比今天中美芯片之战,早在多年前,基因测序行业就已经有了这样“你死我亡”的苗头。对于美国龙头企业Illumina而言,你可以存在,但不能影响到我的存在。

2012年开始,美国的测序仪供应商开始把华大当做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在购置新机器上做了诸多限制,检测试剂同时提价。Illumina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4%。媒体报道称,此前,Illumina的Hiseq500测序系统在中国标价为25万美元/套,HiseqXTen测序系统为100万美元/套,几乎是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2倍。中国市场成为外国厂商的“奶牛”。受制于人是今天中国芯片企业的现状,也是当初华大基因的遭遇。此番种种,让华大下定决心收购CG进军测序仪产业。

2013年3月18日,华大集团宣布以1.176亿美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额收购。自此,华大开始走上测序仪的自我研发之路。对我国的基因科技发展而言,这次收购同样至关重要,后来华大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国产测序仪打破了国际市场的垄断。

和测序仪一起打破国际垄断的,是国产检测试剂。测序仪和检测试剂就如同测序行业的打印机和墨盒,必须成套组装,且二者联合构成了基因检测的核心设备。目前,华大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家可以量产临床测序仪的公司,我国也成为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可以量产临床测序仪的国家。

这笔重要收购前,CG由于经营不善,每年亏损五千多万美元,当时的华大想要吃掉CG,至少需要10亿。汪建的说法是,只用了5分钟就决定收购。“重大决策从来没超过5分钟。我们什么时候正儿八经开过会?” 说的虽然轻松,但为此,华大基因卖出了华大科技42%的大额股份,开始了以股份换取技术和市场的道路,才得以完成这桩交易。

当年9月17日,华大与CG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华大为对方提供3000万美元过桥贷款。如果无法通过美国政府审批,这笔钱很可能有去无回。“OK,不就是两个亿(人民币)嘛,就准备交学费。你老这么计算,人家不跟你玩。”汪建说。听上去颇有些玩世不恭的意味,但收购一案远非那么简单。为此,华大几乎掏光家底,而融资谈判尚在进行之中。当年谈判时,交易顾问花旗建议报价每股3.75美元,华大财务部门建议3美元。最后最终采用3.15美元。这个报价刚好高出竞争对手一点点。

在收购过程中,钱已经不算是最大的问题,美国政府是否能够同意才是关键。在关键时刻,Illumina曾因担心自己的地位而尝试阻击这宗收购。一边出价表示想要收购CG,又中途撤回材料,另一手则在公开场合表示这相当于从美国拿走“可口可乐秘方”。这之后,CG联合创始人兼CEO Clifford Reid随即发出致公司员工的公开信:“华大是一家私人企业,由其员工拥有……Illumina一直在卖设备给华大,也没听说什么国家安全问题。”

“最最关键的是,美国政府审批时的一系列媒体公关工作。这个事情吵得沸沸扬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徐讯表示,华大在回应时,则尽量不讲中国因素、生物安全,而是宣传华大与盖茨基金会及美国多家儿童医院的合作。

华大基因CEO尹烨形容华大此举是一次“反向”行动:作为Illumina的竞争对手,CG也是基因测试设备的开发和制造商。“Illumina现在开始做服务了,往下游走,那我们也可以往上游收购。”

回忆这次收购,汪建曾表示:“刚开始还不能说是可口可乐秘方,它当时业内排行老三。买回来以后我们要的是什么?是要它的专利保护。后来我们又追加了将近20—30亿的投资,把它完全修正过来了。我现在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我们可以跟老大、老二平起平坐,在价格性能比上我们绝对是老大。所以我提出来五到十年让全中国人民都能享受到基因测序带来的福利。”

华大基因强调:“从收购到自主研发测序仪,华大对CG的专利与技术并非机械性地获取与复制,而是进行了完全的消化吸收与升级换代。与美国一线的illumina相比,华大已经在许多方面与之比肩。例如,基因测序行业的金标准是个人全基因组检测的费用,目前只有中国的华大和美国的illumina能做个人全基因测序组检测,华大目前检测的花费是600美金,illumina是1000美元,这无疑是华大领先,而未来华大也将一直保持领先。”

由于国情因素,美国的基因测序服务需要从第三方采购。在这方面,由于中国人口和公立医院的优势,华大可以通过普惠医疗的手段,实现美国2—3倍的样例沉淀速率,目前在出生缺陷的检测量上,华大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

收购CG对于华大而言,几乎可以形容为其成长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从人类基因计划打出华大名声、大手笔买入Illumina设备、再到收购CG走上自主研发测序仪。华大刚刚度过青少年时期,直到43家PE为华大基因抢破头,华大开始显露出独角兽气质。

资本巨兽

2017年上市前夕,华大基因受到数十家投资机构追捧,这种一票难求式的投资让华大基因一时间门庭若市。上市后高开,更让华大基因站定了基因股的C位。过去几年内,超过50家投资人(含中途退出者)通过关联、非关联的方式,为入股华大集团旗下的华大科技、华大医学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其中包含红杉、软银、云锋基金、光大控股、深创投等知名机构。

资本的趋之若鹜,从来都不是慈善事业。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基因检测的企业,华大基因发展至今,仍稳坐行业的第一把交椅。2015-2017年,华大基因的营收增长比较稳健,分别是13.19亿和17.11亿、20.96亿。

资料显示,华大基因前身为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于2015年6月23日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其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的科研院校、研究所、独立实验室、制药公司等机构,以及国内外的各级医院、体检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公司客户和大众客户。

华大控股控制的其他企业一共百余家,这百余家企业构成了华大系现在的生态版图,涵盖10个板块: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Science杂志、智造、科技服务和临床医学、农业应用、司法、水产以及基因孵化器。前4者为非营利性机构,主要从事科研。

华大基因:风起,云开

智造板块包括CG公司、华大设备、香港设备、华大智造、和武汉智造;华大司法包括华大法医、华大方瑞、司法鉴定所和天津、西安、武汉司法;华大农业应用包括华大小米、新疆农业、华大优选、长垣小米、东营小米、洛阳农创、安阳种业、农业控股;孵化器包括蓝色彩虹、深圳奇迹之光、西藏奇迹之光、北京蓝色彩虹;水产板块则包括华大水产、广州和河南华锐渔、镇江水产和渔业、海南和香港水产;剩余子公司则涉及商业、药物(武汉药业)、生物技术、互联网、物流等,还有数个基金以及澳洲、老挝、丹麦、西雅图等海外子公司。2016年年中,华大营养和华大运动前后脚注册成立。

华大基因目前主营业务有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基础科学研究服务、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四个业务板块。其中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的生育健康类服务为业绩贡献主力,2017年度营收占比为54.21%,上述其他三块业务依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21.79%、19.29%、4.33%。

虽然走在行业的最前端,但作为基因测序的探索者,华大基因身上也背负着诸多流言。这种非议,充斥在华大成长的每个时期。早在2018年前,方舟子就曾评价华大基因:“没什么核心科技”,他认为,“基因组的测定基本工作都是通过仪器自动进行的,关键是要有钱买机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高,不宜夸大测序的学术成就。”

华大基因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基因检测和测序工作并非只是基础性的科研工作。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基因组学应用行业通过新型的基因测序仪分析生物样本(组织、细胞、血液样本等)的基因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临床医学诊断、个体化用药指导、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生命调控机制研究等领域。”

事实上,基因测序检测结果的解读非常困难,因为这依赖于大量人群数据基础上的数据库。为此,华大基因自成立初就开始部署计算机资源,在科研和产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数据积累使得其具有更精准的分析能力和更强的检出能力。

截至2017年底,华大基因及其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拥有的已获得授权专利共计282项,自有注册商标366项,核心技术专利范围涵盖实验仪器、样品处理、生物信息分析等各个技术环节,其中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自主软件取得了460项软件著作权。

在2014—2017年,华大基因肿瘤研发完成了包括肿瘤早期筛查前沿开发、液体活检技术开发、临床检测产品转化以及国家资质申报四个重要方向的研发布局以及相应的临床及科研成果产出。

2017年,华大基因完成技术建立以及基本性能测试的无创地贫检测产品,并已于2018年初完成开发。该无创地贫检测项目,通过抽取妈妈的血液就可以准确检测出胎儿是否患有地中海贫血。该技术基于大数据,无需先证者样品即可对地贫常见突变类型进行无创检测。

华大基因在宏基因组学的在研产品有PMseq病原快检系列产品、血流感染常见病原检测产品、脑炎脑膜炎常见病原检测产品等。其中PMseq病原快检产品,是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临床应用级微生物组学检测产品,是高通量病原检测产品的核心代表。

此外,华大基因此前推出了国内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医学基础平台—BGI Online,并在2017年完成了新的技术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效率,降低了成本。基于云计算无限制的存储和强大的计算能力,BGI Online可以高效处理大规模的基因数据,加速基因组学的研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近几个月来,质疑华大科研支出的音浪越发高涨。但从实际情况看,华大无论是对技术的投入还是科研成果数量在行业内皆名列前茅。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华大基因累计发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相关科研论文45篇,其中SCI论文41篇 (40篇为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发表)。内容涉及方法学(10篇),临床验证及应用(8篇),临床案例(8篇),无创双胎(4篇),无创单基因病&全基因组(8篇),无创染色体缺失/重复等(3篇)。

截至2017年末,目前,华大基因重点研发项目33个,涵盖生育健康、复杂疾病、基础科研、病原微生物检测等方面,其中产品已上市的项目4个,分别是基于NGS平台的耳聋基因筛查产品升级、脆性X综合征疾病检测产品、针对人体液(包括血清、脑脊液、尿液、羊水)和细胞培养液的外泌体 RNA产品和针对开放染色质研究领域的转座酶介导的高通量染色质结构研究产品等。目前除耳聋基因筛查产品开发、脆性X综合征疾病检测产品开发、人外周血exosomal small RNA产品&人外周血中exosomal RNA转录组产品等已完成上市外,其余均处于完成技术开发、完成产品开发以及数据库升级等上市前准备。

根据华大基因的招股书和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2014-2017年,公司的研发费支出分别为13,063.61万元、10,388.49万元,17,672.41万元和17,431.41万元,分别为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1.54%、7.88%、10.33%和8.32%。根据华大基因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华大基因2017年研发人员数量超过500人,占在职员工总数的16.69%,研发资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8.32%。根据A股相关同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华大基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处于领先的水平。

由于华大基因研发策略,基本每两年公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研发周期的投入,华大内部员工透露,2018年研发投入还将有望大幅提升,预计增长48%—53%左右。总体而言,研发费用占华大基因收入的比重在8%到10%左右。

谈及华大19年历史,华大人十分感慨:“华大的历史是从1999年9月9日上午9点9分9秒开始, 到2007年华大集体从北京搬家搬到深圳,在之后我们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2010年参与到欧盟第六框架,完成了肠道菌群的计划。之后,华大又参与了水稻基因组、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大型基因组项目。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秉承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每一个华大人的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仅从科研成果和产品来看,很难体会到华大19年中在科研领域的坚持不懈,时间才是最好的见证者。2003年SARS爆发,华大仅仅耗费72个小时就完成了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并向全国防止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试剂盒;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泛滥,四名华大员工和军科院、CDC一起带着华大的测序仪在当地援建测序实验室;2017年8月,华大基因帮助西藏解决包虫病;今年1月,华大对某县进行援助,一个月完成了6万份地中海贫血的检测样品,“我们马上扩展到广西地区,之后再从广西地区扩展到全国,我们希望通过基因检测把地中海贫血疾病从历史上抹去。”

华大基因:风起,云开

“如果不讲这些,看不到这后面的故事,大家总会误解华大基因就是个卖检测试剂的。”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华大19年,从来不容易。在几年前的一次公开场合上,汪建曾对外表示,要用自己的半生去献身科学,当科学突破的时候再转到企业界。“做企业这帮小子大多是为了挣钱去创业,谁敢说自己生的伟大?我们牛就牛在这儿,我们开始就是想做好人。”

对于公司的行业地位,汪建曾笑谈,“我们从来不是之一,老大就是老大,华大就是老大。”有人说汪建是个很纯粹的人。对媒体,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对办企业,他也不遮掩自己的野心。这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个性,确实给他和华大招惹了一些非议。但他看上去,满不在乎,下一次出现依旧语出惊人。

从外表上看,汪建总是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有些疯狂的举动和言语,但如果不符合规律、没有逻辑,华大也绝走不到今天。多年前,汪建就已经给华大设定好了发展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

2017年7月上市时,汪建放出“豪言”,要消灭基因病:“前沿科技怎样服务于人类的根本需求,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所有的上市公司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说竞争的话,我今天上午讲了一句不谦虚的话,老大就是老大,也不用谦虚,但是老大是干吗呢?老大是带领大家一起把这些疾病从中国历史上抹掉,存进历史的档案去。”

汪建想要做好人,想要当老大,想将一些疾病从中国历史上抹掉。抹去一些疾病,这件事的难度就像在沙漠种树,或许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达成。他敢说,也正在做。嘲笑他的人很多,泼冷水的也不少,他还是看上去不在乎的继续行走在高温的沙漠。有的人穿越沙漠数十年,有的人却在空调房唱着嘲笑的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仍有人勇于攀登。以Illumina为首的美国基因测序设备供应商就在前方,后面是国内一众竞争敌手。谣言纷纷、质疑不断,华大基因更需要看准每个落脚点,加快速度向上行进。

8月5日,华大集团公告称,王石正式出任集团联席董事长。王石的到来,是否能够力挽狂澜?一切还需要时间证明。

8月,深圳持续高温,华大基因总部外,郁郁葱葱树木拥簇下,让白色办公楼更显眼。汪建就坐在8层的角落,旁边摆放着他的自行车,办公室空地上,还见缝插针的摆着吊环和健身器材。上班高峰,80%的华大人选择爬楼梯的更多,以践行那句“生命在于运动”。

疾风暴雨,也砥砺前行。可能就是华大和汪建的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