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夾擊下,人民幣爲什麼能夠不爲所動?

內外夾擊下,人民幣為什麼能夠不為所動?

在中美貿易摩擦外需面臨下行壓力背景下,中央政治局會議本週重提“擴大內需”,並強調下一步工作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即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人民幣匯率料不會出現預料之外的大幅波動,避免匯率波動對貨幣政策等實施形成掣肘。

此前部分人士想到的所謂貶值“大招”,主要是他們還抱著監管層可隨意控制人民幣匯價的舊式思維。2015年的8.11匯改導致人民幣匯率大幅單邊貶值,隨後影響到利率政策、資本外流、匯率市場化改革和國際化推進,教訓歷歷在目。主動貶值應對貿易摩擦可以說是撿芝麻丟西瓜的舉動。

隨著當前人民幣定價機制和市場運行規則逐漸深入人心,央行的政策威信會得到進一步確認,在可預期的時間內,匯改仍將按照既有節奏穩步推進,並繼續向清潔浮動靠近。

中央政治局本週會議特別提出,“要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及時跟進監督,消除隱患。”分析人士表示,未來相關政策的出臺應該會更加緩和,考慮市場的承受力,但在打贏三大攻堅戰的總基調下,去槓桿的方向不會變。

人民幣匯率從2005年匯改至今,一舉一動都可能對周邊貨幣造成影響;當前人民幣已經成為周邊國家的貨幣錨,一旦中國採取主動貶值,周邊國家為了確保貿易優勢不被削弱,很可能緊隨其後採取競貶策略,甚至採取更大幅度的貶值,由此貿易優勢也就無從談起。

還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中美貿易摩擦下,中國更需要與其他國家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而主動貶值也是以鄰為壑的舉措,顯然不會是當前環境下可以採取的手段。對美國而言,人民幣主動貶值可能會加劇中美緊張關係,此舉正好是中國操縱匯率的證據。

從內部上講,主動貶值存在操作上的難題,貶值的度不好把握,貶值小了不起作用,但動作大了不好收手,2015年8.11匯改起初預計貶值3%左右,基本釋放貶值壓力,但匯改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以及為重新穩定匯率花掉的巨大成本,從現在回頭看,非市場行為的貶值並不是可以隨意嘗試的招數。

放下“有管理”思維定式

中國對人民幣匯率的掌控力確實較強,但主動貶值對中國明顯弊大於利,為何還有人會不斷做出猜測,甚至還影響市場?這不能不提到“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有管理”的制度加上此前十多年的維穩,思維定式下很自然會想到監管層會用匯率手段來應對貿易摩擦。

中國實施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很多人對“有管理”這三個字抱有極大的看法,何況在8.11匯改前,人民幣由於波動率較低,且從2005年匯改開始,長達九年的單邊升值,隨後有出現連續的貶值,非升即貶走勢導致監管層難以退出常態式干預,於是監管持續干預,成為“有管理”的代名詞,牢牢長在一部分人心中,只要市場有異動,就會冒出監管可能入場干預的猜測。

需要指出,干預並非沒有代價,干預升值需要監管持續買入外匯,導致外匯佔款節節攀升,流動性充足導致資產泡沫,而在緩和貶值壓力時又會出現外匯持續減少、資本大量外流,資產泡沫破裂,這對中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施帶來各種影響。

在2017年5月監管層進一步完善中間價定價機制,且機制逐漸透明,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大,市場預期分化,投機成本也明顯上升,這為央行退出常態式干預創造了很好的市場條件。從2015年至今的外匯佔款、外匯儲備、結售匯等月度變化數據可以看出,在2017年後監管基本退出常態式干預。

在這之後,去掉維穩市場價之後的“有管理”定語才顯得更有價值,監管層管理的是羊群效應導致的匯價非理性波動,包括2017年5月份和9月份明顯的逆週期調整,而非代替市場,隨意定價;儘量做到匯價波動大部分都交給市場來決定,且匯價升貶均可由市場行為來解釋。

要破除思維定式,就應該讓這個透明且可檢驗的機制繼續深入人心,讓更多人瞭解,且相信該機制是有效、有執行力的,這樣匯率單邊預期就難以形成,只要及時遏制非理性行為,匯率風險就不會累積,匯率自然也不會成為改革的掣肘。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此前在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被問及中國是否會讓人民幣貶值來應對中美貿易問題時明確表示,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將繼續運行的很好。

中國繼續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可以消化掉一部分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衝擊;雖然中國明確表示會考慮各種選項來應對美國的挑戰,但不表示匯率貶值是選項;而匯率預期穩定,資本流動不要成為國內改革政策的掣肘,這是更大的目標。

可以預期監管層料會繼續對人民幣匯率保持定力,按步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繼續向清潔浮動靠近。

——END——

選自“外盤易(ID:Waipanyi_com)”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做盈虧承諾;期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外盤易

網站:Waipanyi.com

每天多條原創,致力為廣大交易者提供最便捷的期貨操盤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