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破7"之際現反轉 央行爲何選這一時刻出手?

關鍵點位關鍵時刻,再度準確出手。央行8月3日宣佈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當日,在、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盤中雙雙反彈逾600點,市場預期明顯改善。

央行為何選在這一時刻出手?市場人士認為,一方面,人民幣兌美元跌至6.90附近,或有進一步貶值壓力。另一方面,6月下旬以來,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人民幣匯率指數加速下跌至92.41,跌出了94-95的“合意區間”。

機構人士稱,6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及兌一籃子貨幣出現“雙貶值”,尤其作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錨”——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大幅下跌5.56%,表明近期這一輪貶值已“超調”。此次央行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將增加做空人民幣成本,疊加不排除後續進行逆週期調節可能,對人民幣貶值預期起到較強抑制作用。目前,市場對下半年人民幣匯率趨穩預期已基本達成共識。

做空成本增加

8月3日晚,央行在官網公告稱,決定自2018年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

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匯率波動管理三大工具之一,也是宏觀審慎框架的組成部分。2015年“8·11”匯改後,為應對人民幣波動加劇,央行首次要求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定為20%。2017年9月,在市場預期趨於理性的背景下,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調整為0。

此次央行再次啟動外匯風險準備金工具的原因很清楚,央行在公告中明確指出,此次操作主要是“為防範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這一舉措的影響也很直接: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將增加遠期購匯成本,增加做空人民幣成本,遠期購匯規模減小有助於套利交易減少和匯率預期穩定。

CFETS指數超調

在人民幣連續貶值逾3個月後,央行為何選擇在此刻出手?市場人士認為,隨著在、離岸人民幣兌美元雙雙來到6.90附近,應防止順週期行為演變成“羊群效應”。

機構人士認為,不僅人民幣兌美元的這個單一匯率“價格”值得關注,與貿易結構相符合的“加權價格”——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更值得關注。

“2016年年中開始運行的匯率機制的核心是維持一籃子指數合理穩定運行。目前,CFETS指數跌至92左右,已明顯跌出維持兩年多的94-95的‘合意區間’,表明6月以來的這一輪貶值,已有所超調,影響CFETS指數穩定性。”華創證券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張瑜表示。

4月下旬至6月中旬,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一定程度的背離,受美元強勢格局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下跌約1.7%,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從96.99一路上行至97.85,反而升值0.88%。

從6月中旬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及兌一籃子貨幣出現加速“雙貶值”。截至7月31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已回落至92.41,較6月中旬大幅下跌5.56%。同一時期,人民幣兌美元出現更明顯貶值。統計顯示,6月15日至8月3日,人民幣中間價累計下行6.81%;市場匯率調整幅度更大,截至8月3日觸及6.90附近,在、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6月中旬已分別下行7.88%、8.17%。

市場人士說,在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背景下,參考一籃子貨幣而不是單一盯住美元,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作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錨”——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近期大幅下跌,若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進一步惡化,對中國經濟不利影響可能逐步顯現。

匯率預期趨穩成共識

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及兌CFETS貨幣籃子出現雙貶值現象,是2016年初引入CFETS貨幣籃子之後首次出現的情況。

對於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平安證券宏觀固收組陳驍團隊認為主要有四點:一是中美經濟增長表現分化;二是中美貨幣政策取向分化;三是外貿前景不確定性加大,外貿順差或承壓,而中國股市波動加劇,不利於境外資金流入;四是這輪貶值中,沒有明顯看到外匯干預的跡象,匯價走勢對市場供求及情緒等因素反映比較充分。

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本輪匯率波動與中美經濟相對增速、中美貨幣政策週期等因素有關,人民幣可能仍有一定貶值壓力,但政策信號顯然有利於匯率波動收窄。

“年內中間價破7概率進一步降低,人民幣企穩近在眼前。”在央行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後,有機構點稱。

市場人士認為,央行啟動外匯風險準備金工具所表達的態度比工具本身可能更重要,尤其央行在公告中表示,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央行有足夠的政策工具維持國內外匯市場供求平衡和穩定市場預期。”招商證券宏觀謝亞軒團隊稱。

相關鏈接:

央行釋放穩定市場預期信號 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今日起調回20%

自今日(8月6日)起,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

近期受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波動的跡象。從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來看,中間價持續走高,近3個月升幅超過4000點。央行公告指出,這一調整意在防範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央行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外匯市場監測,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提高企業遠期購匯成本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貶有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預期基本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也大體平衡。

從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變動來看,今年以來變動軌跡呈平緩U型。1月初到2月初人民幣穩步持續升值,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從6.5接連走低至6.28左右。隨後在2月初到4月末處於小幅雙向波動階段,維持在6.3左右。此後自5月開始,該中間價逐漸走高,近期連續突破6.7、6.8,在岸市場一度逼近6.9,離岸市場曾突破6.9。基於此,有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否“破7”的討論近期也有所升溫。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其實具體的點位本身沒有太大意義,關鍵是市場情緒。人民幣匯率通常是市場衡量中國經濟走勢的重要指標,如果短期快速貶至7,會嚴重影響市場情緒,引發恐慌性的資本外流和購匯行為,對國內資產價格形成打擊,進而衝擊金融穩定。所以重要的不是能否“破7”,而是市場情緒不能破。

王有鑫分析,考慮到三季度美聯儲大概率還要加息,人民幣匯率短期還有下行壓力。因此,為了保證留有安全空間和餘地,有必要採取逆週期調節措施。

遠期售匯業務是銀行對企業提供的一種匯率避險衍生產品。企業通過遠期購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未來匯率風險,但由於企業並不立刻購匯,而銀行相應需要在即期市場購入外匯,這會影響即期匯率,進而又會影響企業的遠期購匯行為。

這種順週期行為容易演變成“羊群效應”。2015年“8·11”之後,為抑制外匯市場過度波動,人民銀行將銀行遠期售匯業務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定為20%。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政放權、創新驅動戰略等深化實施,中國經濟增長協調性進一步增強。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恢復平衡,市場預期趨於理性。2017年9月人民銀行及時調整前期為抑制外匯市場順週期波動出臺的逆週期宏觀審慎管理措施,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為0。

近期受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波動的跡象。王有鑫認為,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率的措施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提高企業購匯成本,抑制遠期購匯行為;二是釋放政策穩定信號,表明央行調控意圖和態度。目前,匯率穩定在貨幣政策目標中的排序略低於經濟穩定發展。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只要沒有跌破潛在的風險底線,央行一般不會輕易出手干預外匯市場。

不會放任匯率大幅貶值

央行新聞發言人指出,對遠期售匯徵收風險準備金並未對企業參與外匯遠期、期權、掉期交易設置規模限制,也沒有逐筆審批要求,更沒有禁止企業開展這類交易,顯然不屬於資本管制,也並非行政性措施,而是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具體來看,人民銀行要求金融機構按其遠期售匯(含期權和掉期)簽約額的20%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於讓銀行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而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週期行為,屬於透明、非歧視性、價格型的逆週期宏觀審慎政策工具。

外匯風險準備金由金融機構交存,不對企業。上述新聞發言人指出,為滿足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的要求,銀行會調整資產負債管理,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的順週期行為,對於有實際套保需求的企業而言,影響並不大。

對於風險準備金具體如何收取的問題,王有鑫以2015年10月央行動用該政策時為例介紹,當時“8·11”新匯改後市場對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比較濃厚,企業遠期購匯規模較大,商業銀行為了控制外匯風險敞口而選擇在即期市場進行反向操作,導致即期市場匯率進一步貶值,出現了順週期行為。為了控制貶值預期的自我實現,央行決定對商業銀行的遠期售匯業務徵收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按月繳存,當月額度為商業銀行上月遠期售匯簽約額乘以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商業銀行需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繳存至央行上海總部的專用賬戶,凍結期1年,利率為零。

王有鑫指出,此次重啟外匯風險準備金充分說明,雖然監管層對匯率波動容忍度提高,但不會放任匯率大幅貶值不管。央行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充足的工具穩定匯率。如有必要,央行可再次啟用逆週期調控因子、對境外人民幣存款實施穿透式管理、對QFII和RQFII資金匯出實施總額控制和鎖定期管理等。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穩定運行應保有信心。

(每日經濟新聞)

央行出手穩匯率 未來需警惕國際收支擾動

時隔不到一年,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今起恢復到20%。央行上週五作出的這一決定,恰逢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6.90關口,此消息一出,離岸人民幣匯率暴漲逾500個基點,在岸人民幣也回升至6.83左右。

可以看出,央行將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恢復到20%,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近幾個月來人民幣的快速貶值。在過去的4個月裡,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跌幅已達8.5%,近幾日人民幣貶值速度呈現加快態勢。央行此時出手,也是對市場貶值預期的及時修復。

央行之所以會選擇提高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來穩定匯率,是因為企業通過遠期購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未來匯率風險,不過,企業並不立刻購匯,只是與銀行簽訂遠期執行協議,但對銀行來說,簽訂好協議後,為了對沖自身面臨的風險,通常會在即期外匯市場買入外匯,人民幣因此會面臨拋盤和貶值的壓力。所以說,遠期售匯簽約規模放量,會對即期匯率形成負反饋,加速貶值預期的自我實現。

這就是央行所說的順週期的羊群效應,“貶值預期—遠期售匯簽約規模—即期匯率”三者之間循環往復、不斷強化。因此,提高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旨在增加企業遠期購匯的成本,從而抑制即期匯率的貶值。

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通過價格手段使得交易成本抬升,引導市場行為的自發調節,這既不屬於明令限制某項外匯交易的資本管制,也不屬於央行直接消耗外匯儲備、拋出美元買入人民幣的干預舉措。

至於提高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如何?從2015年的操作來看,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對於抑制遠期售匯業務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如2015年10月開始徵收,當月銀行代客遠期售匯簽約額較8月的高點下降了93%,但對於人民幣即期匯率的影響則並非立竿見影。

因此,對比當年的相同操作,此次央行再次祭出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雖然在岸和離岸的人民幣匯率迅速強勢拉昇,但這股升值勢頭是否能持續下去值得觀察,畢竟影響匯率走勢的因素眾多,人民幣匯率大概率會延續雙向波動的趨勢。

不過,央行選擇匯率逼近7之時出手穩定匯率,實際上也是向市場釋放信號。正如不少分析所指出,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7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難以突破的心理價位。

展望未來的人民幣匯率走勢,從美元指數的角度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上漲,美元指數進入了震盪調整期,人民幣貶值壓力已得到較為充分的釋放;從政策工具看,央行手中還有諸如逆週期因子等多種政策工具可以應對人民幣貶值預期。因此,短期內7或是這一輪貶值的底部。但需要警惕的是,今年以來,國際收支出現顯著變化,一季度更是出現了非常罕見的經常賬戶逆差。未來國際收支形勢如何演變,將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擾動。

(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