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星巴克更早,從3000多家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是如何作死的?

曾經有篇風靡一時的文章,《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無論這篇文章用意如何,都不得不承認,星巴克在咖啡界擁有無人可敵的地位。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們也曾有一家本土咖啡,它比星巴克更早,是當時無數人心中高逼格的消費場所,咖啡師以在此上班為榮,它就是陳文敏於1968年在臺灣創立、1998年帶入內地的上島咖啡。

在那個人們還沒有形成品牌觀念的年代,上島咖啡如雨後春筍般開在大陸各個地方,不到10年時間,它就開了3000家店,走哪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怎料,如此高開的局面卻沒有換來更輝煌的結局,反倒後勁不足,讓顧客覺得上門消費就是自降身價,直至後來,門店忽然間“集體消失”,瞬間離開了人們的視線。

那麼,擁有著先入市場優勢的上島咖啡到底是如何隕落的呢?

比星巴克更早,從3000多家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是如何作死的?

1

加盟只管收費,不管後續

上島咖啡進入內地的時代,人們對咖啡的印象還停留在城市小資和商務精英的高檔貨,尋常大眾不會輕易去嘗試這種看起來很怪、喝起來更怪的飲品。自然地,上島咖啡也不會傻到去教化群眾,而是順勢而為,走高端路線。

彼時,市面上幾乎沒有競爭者,上島咖啡一家獨大。為了更快地佔領市場,上島咖啡啟動了加盟策略。

不到幾年時間,上島咖啡就遍地開了花。然而,成也加盟,敗也加盟。

按理說,作為國內最早將咖啡做成品牌的企業,上島咖啡應該有著“標準化”的一套,不然也無法實施加盟策略了,但事實卻顯然不是。

沒有前期調研、考察,沒有後續的技術支持、管理指導,上島咖啡只管收取加盟費,遞給加盟商一塊上島咖啡的牌子,就萬事不管了。

加盟商只得自己摸索,有經驗的還好說,沒經驗的完全就是閉眼抓瞎,抓到什麼是什麼,所以,上島咖啡的門店雖多,卻千奇百怪,店內氛圍也是不一而論,有的看別人裝修有特色,他也做個主題店。

但他們都忘了,做咖啡這些都是外在加分項,真正重要的還是咖啡。然而,沒有統一的原材料配送、員工輸送、管理規定,新店怎麼可能做出一杯有質感的咖啡呢?

就連劉強東也曾以上島咖啡為例談失敗:“五年之內全國幾千家上島咖啡,加盟不用去選店、培訓,只收加盟費。這種商業模式有違消費者利益。”

比星巴克更早,從3000多家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是如何作死的?

2

不理消費者需求,跟不上“快”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水平的升級,咖啡之於大眾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首先是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咖啡不再是小資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大眾消費,但逼格還是存在的。

成立時就定位高端的上島咖啡,看不上大眾市場,自然會越走越窄。再者無論是後期品牌維護還是其他,都在違背高端品牌的定位,所以這就導致了後期人們以進上島咖啡為恥,認為是在自降身價。

其次是消費方式的變化。主打“快”與“方便”的時代,人們喝咖啡也不再是在咖啡館中慢悠悠地喝完然後買單離開,殊不知,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外帶咖啡。

而不少消費者喜歡去往星巴克,喝的是一種氛圍,但狂放式加盟的上島咖啡不僅提供不了這種氛圍,反倒禁錮了消費者的行為。

比如其包裝,採用的是統一的歐式陶瓷杯,這種載體,既不方便外帶,又不符合現代消費需求。

沒有抓住消費者需求的上島咖啡,自然也就少了知音。

比星巴克更早,從3000多家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是如何作死的?

3

萬年不變的菜單,缺乏創新

當然,所有的問題迴歸到根本還是產品的問題。

上島咖啡沒有統一的管理,咖啡品質自然是千店千面,消費者喝不到理想中的咖啡,自然不會再次購買,嚴重一點,則會帶動周圍的人一同抵制。

除了品質不一之外,上島咖啡的菜單幾乎萬年不變,單調的“摩卡”、“拿鐵”讓人瞬間失去興趣,而它的顧客與星巴克這些外來品牌有高度重合,缺乏差異性的品牌自然很容易被取代的。

星巴克做得好的地方就在於推陳出新的同時還能保證產品的質感,比如根據季節而推出的櫻花限量飲品,新奇又好喝。

而且星巴克不僅產品上有變化,製作手法上也在不斷地更新,比如冷萃系列、手衝系列。

產品是品牌存在的基礎,任何的營銷手法都是基於產品存在的,營銷帶來的只是流量,而產品的好壞則決定了轉化和留存。

比星巴克更早,從3000多家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是如何作死的?

4

醜聞頻出,消費者自我買單

伴隨著門店倒閉而來的,是儲值卡無法在其他連鎖店兌現或退款,消費者只能啞巴吃黃連。

更有甚者,不少消費者進店消費都要加上25元的最低消費,比如西安一家店,顧客消費了38元,卻被告知收費50元,服務員解釋人均最低消費為25元,當顧客索要發票時,卻被趕出門店。

各地加盟店都想趁著倒閉之前撈一筆,與消費者的矛盾越來越大。

但門店與總部是“單線聯繫”,且大部分都是加盟店,總部完全不管門店死活。

接二連三的門店醜聞,不斷地消耗著上島咖啡的品牌勢能,也在傷害著其他加盟商,最終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比星巴克更早,從3000多家店到一無所有,上島咖啡是如何作死的?

5

最憋屈的,要數合夥人內訌

很多人都說合夥人合的不是錢,而是人品,上島咖啡用自身的教訓反面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因進入國內時間早,為了拓展市場,董事會將中國分為了8個片區,每個片區一個股東管理,加盟政策的寬泛,使得股東們一下子就拿到了許多錢,但他們卻發現按照股份分割之後,到自己賬上的並不多,尤其是佔股少的,就明顯比別人少。

於是,不少的股東就動了心思,在自己管理的片區,打著上島咖啡旗下精品店的旗號,開了一個又一個自己的“分號”,所以,當時產生了如老樹、富嵐迪、米蘿之類的店,這樣的子品牌差不多30多個。

後來事情敗露,所幸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你不承認我,我也不承認你,在利益面前,原本的兄弟、好友,一個個變得面目全非。

合夥人的內訌,短期內看似各個都賺到了錢,但明顯不利於長遠發展,後來事實也證明如此。

總之,從輝煌到隕落,上島咖啡用實力在花樣作死,給餐飲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如今,國內的咖啡市場在逐步崛起,但國產品牌卻幾乎聞所未聞,即便現在的瑞幸咖啡風頭正盛,但要趕超星巴克,真的還相距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