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現代出不了和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大師?

商業地產觀察室


這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如果要說得簡單一點,可以說是文化土壤的不同導致了中國沒有出現愛因斯坦、牛頓一樣的科學大師。

我舉一個例子,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和清乾隆帝,你的直覺是什麼,一個現代人和一個古代人對吧。其實,這兩個人都是1799年去世的,他們屬於同一時代的人物。這種現象我把它理解為一種“文化代溝“。

從西方哲學的發展可以看出,對抽象自然規律的嚮往,和對知識本身的追求,是我們的文化所欠缺的,這注定了我們在文化發展的方向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3158創業寶


回答這個問題,筆者要先潑一盆涼水。中國現代沒有出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大師,中國古代也沒有出,而且經常被拿來說事的大師薈萃的民國時代,也沒有出並且不可能出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大師。民國時代很多大師值得欽佩,但他們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實際上主要是把國外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科學文化引進中國,而不是自身有什麼重大研究成果。

當然我們可以說民國社會動盪,條件不行,但現代中國已經在科技上有很強的投入,而在古代,中國的GDP上千年來雄踞世界之首,即便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中國經濟總量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也是超過不列顛帝國的。所以並不能僅僅用經濟條件和科研投入來算。首先,我們要來考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

按照吳國盛先生在《科學的歷程》中的總結,科學能誕生在古希臘,是與古希臘人對抽象自然規律的嚮往,對追求知識本身的推崇(而不是“學而仕則優”)以及希臘-希伯來-歐洲文化中對上帝作為普世規律的保證者這些因素分不開的。在包含中國在內的古代世界中,科學是偶然而不是必然,是屬於源於古希臘的希臘-希伯來-歐洲文化的特定產物。與之相比,中國文化“未知人事、焉知鬼事”,中國古人觀測天象不是為了瞭解行星運行規律而是為了用天象來說明事件帝王的表現是否符合天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代不論條件多優越,也註定出不了愛因斯坦、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大師。

在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科研投入大幅增加後,中國能出了這樣的大師嗎(比如在學術理論上確有所成的諾獎獲得者)?有國際友人比較友好地說,中國時候未到,因為諾獎往往獎給30年前的成果。筆者不這樣認為。在筆者看來,今日中國雖然在科學文化上已經不再為“未知人事、焉知鬼事”的教條所束縛,但中國社會、體制等對科學研究的深入影響卻一點沒有減弱。其結果,就是中國科研的追蹤趕超特點。因為只有瞄準世界最新科研方向,加上高強度的投入和中國人的聰穎刻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有高質量的產出,這樣的產出由於在熱點領域,往往也能發表在很好的期刊上。但由於是追蹤前沿領域的成果,這種研究是很難培養出愛因斯坦、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大師的,因為它沒有足夠原創和獨立的創新在裡面。

當然,筆者也不認為中國目前的做法就犯了很大錯誤。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當代中國,培養諾獎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任務。通過追趕模仿集成再創新的方式提升整個國家的總體科技水平,可能比培養一兩位大師更為重要。


科學時評


就第一方面而言,實際上已經有很多探討了,所謂“錢學森之問”熱,就是其中的典型。那麼,中國的教育和科研體系存在怎樣的問題呢?

當今中國的教育系統,毋庸諱言,就是個應試教育系統,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甚至家長,都圍繞著升學考試轉。在此過程中,少年兒童本來具有的求知天性,很大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中。因為,考試必然將學生的注意力限制在必考科目和一定的知識範圍內,其弊端就是造成學生無法按照符合其天性的方式自由自在的成長,最後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考試能力,卻犧牲掉很多其他興趣和愛好,成了缺乏個性和創造力的人。而牛頓,我們知道,從小就喜歡神秘的鍊金術,這個愛好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即便是在寫作萬有引力和力學定律的時候,也沒有停止對鍊金術的探索。後世的研究者大都認為,這個愛好雖然有點怪異,但對其科學創造很可能有某種正面的、不可或缺的神秘作用。

應試教育,這個幾乎人人都知道、個個都痛批的現象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不同的學校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優質資源不均衡。但是,這種不均衡現象,既有歷史遺留的原因,也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相關。想要立刻平均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那麼,通過考試來選拔優秀學生進入教育資源更加優質的學校進一步深造,就是必然結果。很多人也指出,考試雖然有點狹隘、單一、甚至冷酷,畢竟還是目前最為公平的方法。所以,簡單否定之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比較現實的做法,一是在優質教育資源的增量上進行調控,即儘量向資源較差的地區和學校傾斜,逐漸縮小鴻溝。二是在考試內容上做文章,儘量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在前兩方面的基礎上,盡力改革教育內容,增強素質教育,降低應試教育,為學生留有更多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餘地,竭力保護少年兒童的個人興趣和創造天性。

在科研領域,現有的管理和評價體系最大問題,就是比較簡單化和急功近利化,每每追求研究課題的數量、到賬經費的數量、論文的發表數量等等,而不太有耐心等待多年冷板凳磨出高質量科研成果。導致科研人員為了完成每年的科研數量要求而疲於應付和炮製各種膚淺的成果。這其實早已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始終難以得到徹底解決。其原因,恐怕就在於對科研規律沒有透徹理解,在管理和評價上就流於簡單化和膚淺化的緣故。愛因斯坦曾坦言說自己最喜歡的職業是燈塔守護人,不需要多少時間來維持燈塔正常,就可以有飯吃,而同時花很多時間做科研,則不再需要考慮吃飯問題。通觀其後半生,從1916年到1956年去世,愛因斯坦實際上沒寫出幾篇科學研究論文,不是他寫不出來,而是不想寫那些沒太大意思的文章,他考慮的是深奧艱難的大統一理論。雖然他畢其整個後半生的時間也沒能想通這個理論,但他仍然不必有半點後悔可言,因為畢竟為人類留下了一個偉大的、未竟的理想。而容留愛因斯坦的那些科研機構對他的寬容也應令人起敬,因為他們沒有用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來束縛這位科學大師。愛因斯坦也曾說他最鄙視的就是在木板的最薄處打孔,而不是往最厚的地方鑽研。所以,如果一個體制總是提倡在最薄的地方打眼,而不鼓勵在最厚的地方鑽研,恐怕出不了大師就是個必然結果。

最後,再談談火候問題。從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到1686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間經過了差不多150年。而從這個時候到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中間又經過了兩個多世紀。也就是說,要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從時間尺度看需要150到200年。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與西方的現代科學體系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應該不亞於同時代的任何其他文明。但從古代轉換到現代體系,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從1872年中國開始向歐美派出留學生起算,到現在(2018年)正好是146年,差不多一個半世紀。但起點與西方差得很遠,中國的起點是留學生水平,而西方的起點是哥白尼革命。所以,這個146年時間應該屬於體系轉換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經歷了派出留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本土開展現代科學教育、留學生在國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自主科研開始生根發芽等階段。也可以說,中國在科學上的現代化轉換已經基本達成。當然其中還有很多不完善(例如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的種種弊端),但基礎已經打下。其餘的,就是要耐心等待最後的開花結果。在此問題上,我們也要避免操之過急、急功近利的心態。以現在的基礎為起點,只要能不斷完善教育科研體制,克服其中存在的各種弊端,我們也許可以大膽預計,不出50年,亦即不出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這個週期,中國就將出現類似牛頓、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大師。當然,根據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看,那個時候的大師也許不是單個人,而是一個大師群體。雖然筆者已經看不到這個情景了,但年輕一代應該能夠看得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爭取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國科大王大明


不光中國現代出不了愛因斯坦、牛頓,而且西方現代也難得再出愛因斯坦和牛頓。

至於說到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人類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的頂峰,要想攀登或者跨越那個頂峰比愛因斯坦以及牛頓們的時代要難多了。

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霍金的“黑洞理論”經過了幾百年時間,再要突破,難上加難。

另外,一般人不願意或者很難去區分“理論物理”和“應用物理”之間的區別。而且,作為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註重應用物理而忽略了理論物理。

中國的超導,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中國標準的“5G”,中國自主研製的隱形戰鬥機,等等,這些不都是物理學的應用,不都是需要大師!

理論物理的研究需要巨大的投資,比如位於歐洲和日本的“強子對撞機“探索希格斯玻色子機制、暗物質、反物質、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等更多未知科學領域。

中國人解決肚子溫飽問題才剛剛取得勝利,而“脫貧攻堅”仍然是進行時。因此,現階段就指望中國能夠出愛因斯坦和牛頓,恐怕不是切合實際。

國力真正強大了,物理實驗室多了,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的學生多了,大師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切莫操之過急。


閒看秋風999


審題不是很嚴謹,沒注意現代兩個字。所以在原答案前加一些補充,請見諒。

現代中國出不了如愛因斯坦,牛頓那種大科學家,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是中國相對歐美而言,理論科技方面仍然相對薄弱。畢竟人家已經發展了幾百年,而中國開始重視,滿打滿算也不過七十年。

第二個原因是時代不同。事實上,不僅中國,現在全世界任何國家都出不了牛頓、愛因斯坦這種可以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家。

因為現代的科學和牛頓、愛因斯坦不同了。當年的科技還處於比較低級的層次,所以大科學家能夠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世界。而現代科技則不同,更加精細化,分工也更細,每向前一小步,都需要牛頓和愛因斯坦時代無法想象的海量的實驗數據、資金傾斜以及人員投入。

舉個例子,當年愛迪生髮明燈泡,他的團隊做了一千多次實驗被傳為美談。但在現代,一千多次實驗是不夠看的。中國引進的俄羅斯AL——31發動機,其實驗數據圖紙裝滿17個火車皮,實驗次數數十萬甚至以百萬計。就這還僅僅是不算太先進的應用科學領域,前沿的理論物理,對實驗數據的需求更加恐怖。

這就是現代中國或者說當代世界產生不了愛因斯坦級別科學家的主要原因。如果有人和你扯什麼體制,什麼教育,當他放屁就是。

~~~~~~以下為原答案。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變種。

李約瑟是英國學者,漢學家,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 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這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以我的才學和能力,回答可能有很大的困難。要說清楚起碼需要寫一本書,但在悟空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會用盡可能精短的語言描述一下,如果您覺得不對,請直接指出。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幾個以往被人提出的觀點。近代以來,中國有識之士其實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的真相。五四群賢將罪責推給了儒家,認為儒家思想是扼殺中國科技進步的罪魁禍首。“砸爛孔家店”,是從五四到文革,幾乎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大多數中國文化精英發自內心的吶喊。

儒家學說將科學技術斥為“奇技淫巧”,認為“於國民無益”。讓社會精英都沉醉於四書五經,告訴讀書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使做官成為學習的唯一目的。

看起來,五四精英們的說法似乎很有道理,這個鍋儒家好像背定了。 但凡事就怕比較,儒家將科學視為“奇技淫巧”,但有的地方卻把科學視為“異端邪說”。

僧一行、沈括、郭守敬、徐光啟、宋應星這種科學家在儒家時代的中國還能做官,和他們同時代或者更晚的布魯諾、哥白尼、伽利略們可沒這種幸運。《夢溪筆談》、《天工開物》在中國不僅能發表,還能傳頌後世,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歐洲人卻在大規模焚燬從古希臘時期流傳下來的科學著作。論對科學的扼殺,十個儒家也趕不上基督教,但科學卻恰恰是從基督教的大本營發展出來了。把鍋推給儒家頭上,私以為不妥,完全站不住腳啊。

近年來,網上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將中華文明近代以來落後的原因歸咎於滿清。 這種說法的受眾非常廣,在任何網站、論壇,只要有相關話題的討論就必然有此類聲音出現。而且聲勢浩大,正氣凜然,你若反對,動輒大帽子亂飛。

這個結論,起初我也是欣然接受的,蓋因我一直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一直對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感到憋屈,卻又對曾經輝煌的中華為何在近代突然陸沉而迷惑,這種說法的出現讓我眼前一亮。 對啊,滿清閉關鎖國,不重視科技,不跟隨世界主流,自以為天朝上國。政治上腐敗無能,體制僵硬。對人民翻臉無情,對外敵曲意奉承,“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簡直就是十惡不赦。

更重要的是,這個結論不僅給出了看似靠譜的答案,而且充分照顧了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原來不是我中華文明不行,實在是滿清這個蠻族統治者太過無能,倒行逆施,心思惡毒。

然而,當我閱讀了更多關於這段歷史的書籍後,這種想法卻如危樓遇到地震一般在我的腦海迅速坍塌。

首先,我們來看看所謂滿清政府不重視科技的說法。 事實上,從歷史記載看,滿清政府中前期雖然沒超越時代侷限性,如近現代國家一般重視科學,但說它比之前的朝代更輕視科學也是不對的。網上所謂滿清以騎射立國,不允許火器發展更是無稽之談。

早在明末,當時滿清還叫後金,就開始積極發展火器。努爾哈赤雖然外號野豬皮,但確實非常有眼光。起家之初就非常重視火器,招降明朝登州營後就立即著手發展火器,以投降的明軍為基礎,建立了火器營,並積極仿製明軍火器。 因為新興的後金遠沒有明朝那麼腐敗,所以後金製造的火器反而比明軍的火器質量更好,明末名臣孫承宗就曾在上書中寫了“東虜火器犀利不可當”。

滿清成立後也並沒有停止火器的發展,戴梓的連珠銃在網上曾被稱為世界上第一款機槍當然是吹牛逼,但確實也是火器發展的重大進步。

滿清的火器發展當然要遠遠落後於近代科學已經開始啟航,工業革命就在眼前的西方,但也確實和網上流行的說法完全不同。 實際上中國火器落後於西方要比滿清成立早得多,遠在明初就已經落後了。明初,有一個叫黎澄的人,他不過是一個跟歐洲傳教士學過一些火器製造與操作的越南人,就被明軍稱為“火器之神”,將其製造的火槍稱為“交趾神槍”,讚歎“為中國此前未有之利器”。明朝中期開始就對葡萄牙人流傳過來的火炮進行大規模仿製,明末更是直接徵調澳門的葡萄牙操炮手,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與對後金的戰爭。

所以,這條是斷然說不通的。 至於腐敗無能,體制僵硬。請問哪朝哪代在中晚期後又不是這樣呢?講道理,滿清末期君臣的表現在歷代王朝裡算很好的了,如果宋末明末君臣遇到滿清這種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結局肯定更慘。

此外,近代科學和現代科學不同。它更多的是來自高智商個人對自然的觀測與模仿。發明蒸汽機的瓦特有政府支持嗎?近代科技的奠基人牛頓呢? 所以,把鍋推給滿清背固然滿足了民族自尊心,實際上卻是對歷史極其不瞭解的表現,也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態度。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逆向民族主義猖獗,尤其文化圈,充滿了對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乃至中國人的曲解、侮辱與謾罵。這方面以臺灣的柏楊、香港的倪匡以及大陸《狼圖騰》作者姜戎為代表的一大批人。 這些人及其信徒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直白,無非就是中國文化落後,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不如西方,中國人是和黑人類似的劣等民族等等。

這種說法,流毒極廣,影響極大。大家平時在和同學朋友同事聊天肯定經常會聽到“中國人就是不行,你看人家外國。。。。”之類的話。可以肯定,說這種話的人的心態,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被這一流派所影響的。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值得太多辯駁,種族主義本身早已被這些人認作主子的西方主流學界所拋棄,中華文明古代對人類的貢獻也不是幾個跳樑小醜就可以輕易否定的。中國自明代逐漸開始落後,至清末和民國與被西方拉開最大差距,然而現在還不到一個世紀,差距就被幾乎拉平,事實本身就是對這種說法最大的諷刺。

那麼言歸正傳,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近代科學與工業革命起源於西方而非中國呢?

我的答案是兩點:第一,文明的發展,源自交流與競爭;第二,文明的需求決定其發展方向。

先說第一點,文明的發展,源自交流與競爭。

遠古時代,鴻蒙初開,原始人類以部落為單位生存。

甲部落發明了弓箭、乙部落發明了陶瓷、丙部落發明了車輪,丁部落發明了城牆。如果他們相隔距離不遠,交通便利,那麼就有可能產生交流溝通,競爭甚至戰爭。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可能會融合,形成部落聯盟或者城邦,彼此學會對方所發明的器具。而類似的部落聯盟一多,在相對更大的空間範圍內交流競爭融合,國家的雛形就出現了。

如果一個部落誕生於無法和其它部落交流的地區呢?可以斷定,這個部落在沒有外來文明介入之前幾乎不可能產生進化。太平洋星羅棋佈的小島上,曾誕生過數以千計的原始部落,它們因為無法和其他人交流,要麼在漫長的歲月裡因各種原因消亡,要麼在二十世紀前中期大陸居民已經進入機械時代的時候仍處於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

部落如此,部落聯盟與國家亦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洲土著。美洲土著建立了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等一系列國家。但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它們無法與其他文明有任何交流,導致這些國家的發展異常偏科。

美洲土著文明在天文、行政衛生管理、種植等領域,要大大優於亞歐大陸大多數同期文明,但它卻沒有發展出金屬、軸輪等亞歐大陸上古時代就已經出現的東西,也缺乏類似牛、馬等大型牲畜的馴服。

這些短板,直接導致美洲土著文明的兩個缺陷,其一是改造自然能力弱,美洲土著只能在平原、草原、高原地區大規模生存,與亞歐大陸人類無孔不入,生存能力爆表不在一個檔次。其二是軍事能力低下,西班牙征服者科爾特斯僅僅招募了五百多流氓、小偷、水手為主的軍隊,靠刀和匕首以及僅有的兩支火槍,就擊敗了正處於帝國上升期和擴張期的阿茲特克帝國。

再說回中國,有的讀者可能會疑惑,我國古代與西方一直有交流,這種交流從西漢起就一直有記載,如果從考古學推斷,甚至更早,但為何中國沒有從古代文明進化到近代文明呢?

這就要說到我之前提到的第二點了,文明的需求決定發展的方向。在漫長的歲月裡,中華文明曾邂逅過無數的文明。但無論這些文明來自東南西北哪個方向,都在物產、經濟、科技、文明程度上與中央王朝有巨大的差距。

軍事上,在中華文明幾乎所有的大一統朝代,它自己沒有出現大的問題時,都堪稱無敵於天下。即使西晉這樣被當代人所鄙夷的王朝,八王之亂前也能吊打北邊和西邊的遊牧民族。

經濟上,中央王朝在絕大多數時期都擁有祂所接觸的其他文明無法比擬的碾壓性的優勢。經濟上的優勢比軍事上更大,古代中原王朝的中產階級可能都擁有同時代世界其它國家國王貴族都沒有的物質享受。

因為軍事與經濟基礎的絕對優勢,中華文明在政治與文化上自然自信甚至自大。“我們只要自己不出問題就是最強大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處理好國內矛盾,怎樣儘可能的延長這種優勢。”

對這種想法,我更願意表達為,這是一種縈繞在中華文明靈魂深處的文明優越感。即使經歷了近代的百年陸沉,這種優越感也依然存在,只不過表現方式和以往不同而已。

這種優越感,將數千年來中國精英階層的目光和精力,幾乎完全吸引到了政治領域。他們為中國設定的完美未來,是“內修德政,八方來朝”的王道天下。

在他們的思維裡,甚至連對外擴張都成了歪門邪道的霸道思維,更不用提被歸類於奇技淫巧的科技了。

自漢已降的數千年時光裡,中原的精英階層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體制改革。其目的都只有一個,抑制兼併,降低國內地方與中央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延續王朝的壽命。

“陛下內修德政,自然有八方來朝,四海賓服。”明末著名科學家,翻譯了《幾何原本》,和歐洲傳教士交往甚密,有很強國際視野的的徐光啟,都有這種思維定勢,這段話就出自徐光啟的一封奏摺,其它人就更不用提了。

歸根結底,科技不是中古和近古時代中華文明選擇的進化方向。精英階層志不在此,不可能產生如牛頓、伽利略那樣偉大的科學家,也不可能依靠自身產生工業和科技革命。

這是我對本題的全部回答。因篇幅所限,說的都很淺,沒有深入展開。

但在此,我還想提出一個更加細思極恐的問題。 在整個地球都逐漸進入同質化的現代,失去與異質文明交流和競爭可能的人類文明,將怎樣進一步進化呢?這是不是費米悖論存在的真正原因呢?(費米悖論:如果高度發達的外星人真的存在,那它們應該已經遍佈了整個宇宙,為何宇宙還如此安靜?)


老貝


也許以前就真的沒出現過,但根據現在的國情永遠也不會出現影響世界的人物,出現了迫害謀殺不止,置之死地而後快。張冠李戴又不能被世界認可,怎麼能出現影響世界的大科學家呢?

現在才好些,整個下午都是中毒症狀,但我不清楚是感冒了還是中毒症狀,無論哪種形式都於投毒有關,天氣涼了還吹電風扇能不感冒嗎?大叫驢活畜牲派人專門迫害我,想想看,他們都會做些什麼?他們要討好活畜牲大叫驢會怎麼做?今天我說過結束兩個人事關係,我也向大叫驢活畜牲說過我給別人的印象:他們都認為我很傻,總想總想佔我便宜。大叫驢的回答是,馬上就過去了,很快就會改變。其實大叫驢活畜牲也很會說話。讓我心裡熱乎乎的,可是得到的結果比冰還涼事態。說思想話,讓我看上的人,讓我佩服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我只是不說而已。當時物探隊有五百多人,我只佩服四個人,發展結果和我的看法一致。那麼我為什麼被人低看呢?當然也有高看我的人,其中就有向我屋放毒氣的人。我覺得我處理問題都是當機立斷,從不拖沓,能過得去就行,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得失,別人可能認為我腦子不好使,所以,低看我,想算計我。


趙璽成


一個國家遭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圍堵、打壓、排擠、歧視出人才是比較困難的。但不等於國家不發展了!科學是無國界的,但科技是有國界的,中國當然有。


恩培74309660


這樣的問題牽扯但太多的東西,要想說明白恐怕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或許需要寫專業的論文才能解釋清楚。

那麼既然這樣,我就從其中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來分析這個問題,方向就是從整體和個體來分析。

說白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即使沒有他們的出現,也會有第二個“牛頓和愛因斯坦”出現取代他們。是時代的整體發展進步讓他們脫穎而出!

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籃球在全世界是頂尖的,為什麼?因為他們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籃球大環境太好了,這樣就能源源不斷地湧現出優秀籃球選手。而在這方面中國乒乓球的發展也是一樣!

同樣回到科學上來,西方世界歷經了工業革命的積累,各項科學技術有了很好的積累,而在牛頓之前也有開普勒伽利略等天文學家們的開拓,如此良好的科學氛圍和大環境讓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出現成為了必然,想不出現都很難!

而再看看近現代中國都經歷了什麼?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都非常清楚,在生活和溫飽都成問題的情況下,誰還有心思去思考科學的問題?

最近三十年中國科技取了很大進步,但也僅僅是三十年而已,如此短的時間就想出現牛頓和愛因斯坦一樣的科學大師?牛頓和愛因斯坦也“太賤”了吧?貌似在愛因斯坦之後,任何其他國家也沒有出現“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人物,為何單單提到中國呢?


宇宙探索


第一個是根基太淺!我國短短才發展幾十年,以後坑定會有,而且偉大的科學家不是想有就有的有可能幾十年有可能幾百年才出一個!


豪門丶錢最賤


牛頓不僅僅只有經典力學,而且對於數學、光學、經濟學、熱力學和天文學都有貢獻,涉及的領域很多,現在的人哪有時間涉及這麼多未知領域呢?很多領域都發展那麼多年了,容易得到的結論都寫在論文裡,甚至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中了,哪怕是你自己研究出來,比如你自己在不知道顯微鏡的童年,靠自己的探索坐出來一臺,然而大人只會誇幾句。

愛因斯坦,一般就是說到相對論了,還有光電效應、能量守恆等。現在的核能開發、太陽能發電和宇宙研究,都在愛因斯坦的基礎上發展了好多年了,研究也很深入了,不是說突破不可能,而是非常難。全球的研究員有多少,理論上的計算有些依靠巨型電腦,實驗的探索有些動用了大型對撞機,一個項目可以成千上萬人參與,每個人只負責自己的一小部分。


引用牛頓的名言: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學的巨人比牛頓和愛因斯坦時要高大太多了,想要開創新的時代很難很難,這是全人類的事情。但是,時代會等到它需要遇到的人的,只不過不知何年何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