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過程中的「畫餅」現象

果苗種下去、牲口剛養上,就開始宣傳收益;

對上講成績、對下許好處,到頭來卻難兌現;

……

日前,《半月談》刊文披露了當前我國部分地方扶貧工作中的一種亂象:將預期收益當作扶貧成效,“只把藍圖描繪好,卻無法真正達到扶貧效果”,並形象地將之稱為“畫餅”式扶貧。

扶貧過程中的“畫餅”現象

講成績、許好處、難兌現

《半月談》披露了這麼一起典型案例——

2017年,西部某貧困村村支書信心滿滿地介紹,該村集體經濟組織種了工業辣椒200畝,項目保底產量為每畝2500斤,且有龍頭企業保底收購,收購價為每斤1.5元,還有技術人員指導,除掉每畝1200元的成本投入,年底最少可賺30萬元。辣椒地裡還套種了涼薯,產量至少2萬斤,涼薯市場價為1.5元一斤,除掉種植成本,最少可以賺2萬元。

如果事情按照該村支書描述的“理想狀態”發展,該村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然而,不久前,媒體回訪該村時卻發現,去年該項目不僅沒有掙錢,還淨虧20多萬元。村支書解釋道:“不是村民不努力,只是技術不到位。辣椒平均產量連每畝1000斤都沒達到,有的甚至沒有結出辣椒;涼薯成熟後,市場價暴跌到5毛錢一斤,100斤涼薯的收入還抵不上挖這100斤涼薯要支付的人工費,幾萬斤涼薯爛在地裡了。”

扶貧過程中的“畫餅”現象

類似現象並非少數。

中部某省山區貧困鎮選擇種植茶葉作為該鎮脫貧致富的主打產業,承諾每年給貧困戶帶來不菲分紅收入,但到目前為止,貧困戶只拿到一些務工費。

華南某省一些貧困村在宣傳貧困戶脫貧增收時,剛剛種植的柑橘樹等,已經精準計入收益;剛養的雞,被按照每隻保守100元左右價格折算進貧困戶年底收益中;養殖的蜂蜜,估計一箱產蜂蜜20斤左右,收60元一斤,但實際產量不僅沒達到,蜂蜜也存在滯銷情況……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明知扶貧產業已出現問題,對外宣傳卻罔顧事實,誇讚形勢一片大好。不少扶貧幹部反映,在一些地方,廣為宣傳的扶貧產業出了問題,但地方對問題不予重視,不願意真正下功夫、想辦法解決,仍是一味地對上講成績、對下許好處。

扶貧過程中的“畫餅”現象

根子是形式主義在作怪

一些地方在扶貧過程中之所以存在“畫餅”現象,客觀原因是對市場、技術等不瞭解,存在信息滯後;主觀原因是為了迎合上級的考核,不仔細研究分析、穩步推進,而急於出成績,“胡搞一氣”。

“扶貧產業考核,上級要知道產業項目每年的大致成效,所以有一個層層壓實的考核機制,也就是說年初、年中的某些月份要寫幫扶計劃,而且要上報預期收益。”某駐村第一書記說,上報的預期收益,還須是量化的數據,所以大家只能預測,且將增收預期在一定範圍內講得越多越好,這樣既對上級好交代,又可以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產業扶貧。

這位第一書記還表示,為了完成對扶貧預期收益的考核,也就是產業扶貧這一項考核指標,一些地方急於引進一些產業項目,而忽視這些產業是否適合當地的發展,甚至只顧引進,不顧管理、不顧培育。

預期激勵本身沒錯,但“許諾”的預期收益如果沒有實現,折騰的不僅是貧困村的人力、物力,貧困戶的生計也將深受影響,對政府公信力更是一種變相傷害。

民心難得而易失。扶貧“畫餅”,其根子還是形式主義之風在扶貧領域的作祟,折射出個別黨員幹部宗旨意識淡薄、黨性修養不足的大問題。

扶貧過程中的“畫餅”現象

既要治拖延病,更要防急躁症

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產業發展,更是需要長期培育,久久為功。

一些扶貧幹部認為,預期目標可以為扶貧工作提供動力機制和目標導向,但不能將項目計劃、產業收益變異為層層加壓的考核指標,更不能以預期來替代實際收益,以“畫大餅”來替代實際扶貧效果。

廣東某地扶貧辦主任說,產業發展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客觀的問題,扶貧幹部要有清醒的風險意識,不能以為產業引進來後就萬事大吉了,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真扶貧、扶真貧。對黨和政府而言,既要治拖延病,更要防急躁症,要完善考核機制、將減貧實績與幹部考核掛鉤,又要用“民意”甄別幹部,擠幹扶貧成效中的“水分”,對“假扶貧”、“扶假貧”者“打板子”、“摘帽子”;黨員幹部也要“工作向上看,身子向下沉”,把精力集中到辦實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把本領用在促發展上,下深水、摸實情、出實招,在扶貧的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扶貧過程中的“畫餅”現象

“黨員幹部要杜絕虛、浮作風,腳踏實地抓扶貧,定好產業政策以後,就要下力氣去培育,切莫讓扶貧成為紙上畫餅。”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扶貧效果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和實際獲得感。

“成果要實不要虛,扶貧靠幹不靠吹”。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一種決心,更是一種態度。在脫貧攻堅的趕考路上,如何幹出群眾認可的真政績、如何為群眾摘掉“貧困帽”,值得每一個黨員幹部深思。

END

來源 | 綜合 中國網、半月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