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吗?

你是“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吗?

日常中经常有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觉十分的气愤,比如孩子洗漱磨蹭,沉迷电子产品,热心追逐某一偶像等等,反而耽误了睡觉、学习,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怎么做呢?

比如,一个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电子产品来玩,到了该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却对妈妈说的话充耳不闻,说半天没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来看看平时我们是什么做的。

你是“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吗?

有时候我们的做法是过于坚定的:

1)你知道到时间了不可以再玩了,赶紧进房间写你的作业去。

2)儿子,你不可以再玩了。你知道的,如果你因为这件事发脾气,就回你的房间。

3)我知道,你喜欢看这个节目,但是今天不行。

4)我说了不可以玩就不可以,别在我这里哼哼唧唧的。

当然,也有过于妥协的:

1)好吧,你已经玩了一个小时了,但如果你写完作业我会考虑让你再继续玩一会。

2)好吧,今天看你在学校表现不错,你可以继续再玩一会。

3)只有这一次啊,你要想好了明天你要计划好,明天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你是“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吗?

以上的回答中,有过于坚定的,不让孩子继续玩,也有过于妥协的,让孩子继续玩,甚至有家长在当天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在两种方法之间来回徘徊。

结果你发现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是在家长的威迫之下去做的,此时孩子的内心是不情不愿的,他会认为自己没有主动权都是听父母的,而对父母来说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同样的场景相同的对话一定会再次出现,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你是“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吗?

这个时候,您是否可以试试和善而坚定的方法?

1)明确阐述期望:“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计划好你玩手机和学习的时间。”

2)用问句回应:“我想你能否找到一个方法,即遵守规则又能看你想看的节目?”

3)明确规定:“在我们家每天只玩一小时手机,时间已经到了,感到失望是可以理解的。”

4)确认孩子是否理解和知晓:“我们家玩手机的规则是什么?”

你是“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吗?

5)邀请合作:“我理解你更想玩手机,但不是个选择,我希望你早点写作业。”

6)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可以,但是你感到沮丧和失望我能够理解。”

7)非语言信号:轻轻地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看着孩子的眼睛(停顿一下关注感受),然后摇头说“不”。

为什么以上方式会更有用呢,因为在和善方面我们做到了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和接纳,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跟我们对着干,尤其在我们启发孩子如何解决或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主动权在自己这里。

在坚定方面,我们坚持住了原则,让孩子明白有一些规则是要遵守的,而不是你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从而用和善而坚定的方法,我们尊重了孩子,尊重了自己,也尊重了当下的情形。

所以下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孩子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自己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所以无论对于孩子自己的成长,还是事情的解决都是更有利的。

所以,请做一个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