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激動人心的故事。2004年1月5日,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但這一天對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以及徐德龍教授而言,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一天,

徐德龍教授因其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光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大人夢寐以求的“院士工程”終於取得了零的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徐德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我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知名專家。他是我國水泥生產工藝及工程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是中國在硅酸鹽工程領域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在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粉體工程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四等獎1項,國家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和成果一等獎10項、二等獎3項。榮獲“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稱號,並是“寶鋼獎優秀教師”“霍英東科技獎”的獲得者、“全國冶金系統傑出青年”“陝西省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世界Einstein科學獎、Vasconcelos教育獎、Vinci藝術獎、中國何粱何利獎授權提名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和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黃河的兒女

“黃河萬里東入海,千迴百折永向前。”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用其乳汁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也養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兒女。1952年8月,伴隨著黃河滾滾的浪濤,徐德龍出生在甘肅蘭州西固區一戶農家。雄渾的母親河賦予了他不折不撓、一往無前的精神,西部土地無私的奉獻讓他對祖國的富強懷有赤誠之心。

從1976年7月自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水泥工藝專業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管理等工作,1983年在南京化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90年在德國克勞斯塔爾(clausthal)大學獲得學位工程師資格,1996年在東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6年因工作成績突出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3月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1995年6月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校長,1998年3月

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2004年1月光榮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幾十年來,徐德龍教授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上百項科研課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科技獎3項,其發明創造的系列高新技術被大面積推廣後,累計新增利稅四十多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必須吃”

作為一個科學家,一所大學的校長,徐德龍給業內、外人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勇於第一個“吃螃蟹”還有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他緊盯國內外水泥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難題,通過理論性、前瞻性、原創性科研成果,不斷推動我國水泥生產技術革命性變革。他坦言,這樣的研究碰到的困難無比巨大,資金得不到支持、科研成果企業不敢輕易使用,往往需要自己掙錢來支撐科研的進行。但原創性的技術成果在中國又最為缺乏,“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必須吃”,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六百多家中小水泥廠引進的立筒式懸浮預熱分解技術,由於產量低、熱耗高,企業大面積虧損,國內“槍斃”立筒窯的呼聲不斷。“槍斃”立筒窯將給國家帶來250多億元的損失,造成一大批企業破產,職工下崗。

日本一些水泥工程公司得知這一信息,搶先投入巨資攻關,企圖以技術轉讓的形式佔領中國市場。拯救國家的數百億投資、以一己之力阻擋日本水泥企業大舉進軍中國的步伐,是時代賦予徐德龍的神聖使命。1990年前後,徐德龍研發的“X•L型水泥懸浮預熱系列技術”終於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必須找到廠家進行應用試驗。在一眾廠家搖頭搪塞的情況了,徐德龍承諾了臨潼縣閻良水泥廠:如果改造後達不到設計指標要求,他願主動賠償一切經濟損失。最終成果勸說廠家同意,艱辛數月,等調試完成後,產量提高了四成,能耗降低了兩成,企業效益迅速好轉。

科學研究一旦形成了可推廣的技術,它的力量抵得過千軍萬馬。1991年,國家建材局組織專家進行鑑定,認為該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具有獨創性。1996年10月,“X•L型水泥懸浮預熱系列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該系列技術先後在近百家企業推廣,累計新增產值80億元。徐德龍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的躍躍欲試擋在了國門之外,

這使他切身體會到科學家為國家民族贏得的尊嚴與驕傲是多麼的高尚!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點石成金、變廢為寶

科技的力量就是那麼神奇,掌控了它就可以點石成金、變廢為寶。我國是鋼鐵和產煤大國,鋼鐵企業、煤炭企業在為國家創造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破壞著生態環境。礦渣、鋼渣、煤矸石、粉煤灰堆積如山,佔用大量土地,形成嚴重汙染,令企業和城市頭痛不已。

徐德龍在科研工作中發現,這些工業廢棄物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處理後,可以取代部分硅鹽酸水泥熟料來生產水泥,他決心將這些工業垃圾變廢為寶。他帶領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粉體工程研究所,經過多年研究,成熟地掌握了高爐礦渣超細粉大比例替代水泥熟料製備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比和方法,成功開發出了高爐礦渣水泥的加工工藝,將那些昔日一文不值、禍害不小的廢棄物變成了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新能源,研究水平居國際領先

如今,在國內不少鋼鐵企業中,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粉體所設計建成的數十條礦渣水泥生產線,年“吞”高爐礦渣1200萬噸,將其轉化成低成本、高質量的綠色水泥。新技術的應用,為企業新增經濟效益12億元,還創造了年減排二氧化碳1200萬噸、節煤240萬噸、節電7.2億度等喜人的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28年鍥而不捨

水泥是重要的建材產品,但每生產一噸水泥熟料的同時會排放一噸的二氧化碳。2009年,中國向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鄭重承諾。這是一個極高的減排目標,需要中國的科學家為企業實現宏偉的減排目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前,徐德龍已經為這場從中國率先開始的水泥工藝“革命性”變革做了充分的技術準備

早在1983年,徐德龍便創立了高固氣比懸浮預熱預分解理論,大大超越了當時窯外預分解技術的框架,揭示了許多前人尚未認識和無法解釋的規律,在國際學術界得到高度評價。為了將這項理論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徐德龍和同事們堅持不懈地進行了十餘年的開發研究,研究成果出來後,又在苦苦尋找放大試驗的機會。終於在2010年9月,高固氣比預熱分解新技術生產線在陝西陽山莊水泥有限公司進入生產調試,最終的測試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均居國際領先水平。

2011年5月28日,西安建大粉體工程研究所徐德龍院士團隊發明的懸浮態高固氣比預熱分解理論與技術,通過了中國工程院專家組的技術鑑定。專家組認為,該成果成功地實現了從理論創新到技術發明再到工業應用的原創性成果轉化,實現了迴轉窯水泥熟料煅燒技術一次新的突破,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工藝技術,對於改造現有的幹法生產線,進一步提高我國水泥工業的節能減排水平,

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為國家民族的復興,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徐德龍院士及其團隊經過28年鍥而不捨、曲折艱難的探索,到形成完整的系統的理論體系,並將理論運用到工程實踐中,極大地推動了水泥工業的科技進步,為中國建材行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全校師生作出了榜樣。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他的科研成果將日本人擋在國門外

徐德龍院士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師資儲備的典型縮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現有教職工2800餘名,似徐德龍院士這般出色的人才比比皆是,早已形成了一支陣容整齊、結構合理、素質優秀、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開放辦學”的辦學理念,鑄就了“傳承文明、開創未來、育材興國、科技富民”的辦學宗旨,先後為國家建設輸送了27萬餘名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成為國家土木建築、環境市政及材料冶金類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更多精彩資訊,敬請關注頭條號: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主編《甲子六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