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包括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等4项新遗产获得了FAO授牌,使我国遗产总数达15项,居世界各国之首。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本次论坛向8个国家的14项新认定的遗产颁发了证书。论坛期间,我国还组织了内容丰富的遗产展览,吸引了各国嘉宾驻足观看。来自各国及国际组织的350多名代表出席。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1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地处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3000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这里地处高寒贫瘠的生态脆弱地区,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还是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上游地带,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独特的生态区位促进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独特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又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并赋予农业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目前,当地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制定了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的保护传承。

2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3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占地6 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涉及12个村庄,被命名为“中国椹果之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是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

山东夏津古桑树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特别是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至20世纪20年代,百姓掀起植桑高潮,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8万亩。相传此间树木繁盛,枝杈相连,“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千百年的选育,桑树在夏津已由“叶用”变为“果用”。附近居民多食桑椹而长寿,因此桑园又叫“颐寿园”。古桑树群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稳定。群落以桑树为主,间有其他落叶乔木、灌木和草本。数百年的古桑,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冠幅10米的古桑树,年产桑果400千克,鲜叶225千克,在风沙区,发挥着保持水土的巨大作用。夏津县的劳动人民还探索出了一套桑树“种植经”。他们用土炕坯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方法施肥和管理土壤;用油渣刷或塑料薄膜缠树干的方法防治害虫,天然无公害;采用“抻包晃枝法”采收,当地流传着“打枣晃椹”的说法。历史上山东夏津古桑树群遭受过三次大的破坏,面积从8万亩锐减到6 000多亩。现在,劳动力缺乏、农药化肥污染等原因使古桑树再次面临着生存威胁。目前,夏津县政府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古桑树群保护与发展规划;注册了夏津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被中国中药材种植专业委员会评定为“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延伸桑产品加工产业链,在加工生产东方紫酒、桑叶茶的基础上对桑树的药用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4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包括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

01.崇义客家梯田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崇义客家梯田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坐落在海拔2061.3米的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山脉之中,总面积达3万亩。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且大多数为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崇义客家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关于梯田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理学家、明都御史王守仁撰写的《立崇义县治疏》,从广东迁入的客家先民来到这荒山野岭,为了维持生计,便依山建房,开山凿田。

在长期耕作过程中,客家人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农区的文化习俗,处处渗透出梯田文化的精神,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春牛”。在客家人的心目中,千百年来和他们一道辛勤耕耘这片土地的牛就是神。“舞春牛”后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他诸如“田埂文化”“猎酒文化”“饮食文化”“农耕谚语”等,也都体现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以及重义轻利的纯朴品性与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02.尤溪联合梯田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联合梯田位于尤溪县联合乡,从乡政府所在地联合村起,连接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等8个建制村的梯田,绵延数十里,面积数万亩,可谓一气呵成,风光无限。在逶迤青山的陪衬下,在晚霞辉映中,漫无边际的千亩梯田,层层尽染,吞没在夕阳之下,蔚为壮观。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天梯凌空,直通天际;光闪闪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镜子,熠熠生辉。

联合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联合高山片区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上千级。

03.新化紫鹊界梯田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须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和灵渠相媲美,把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南方稻作文化与狩猎文化的巧妙融合成就了紫鹊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稻作文化遗存,这里民风淳朴,苗瑶风俗世代相传,梅山山歌独具韵味,妇孺皆知;梅山饮食、梅山武术等风格独特;紫鹊民居古色古香、颇有特色;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原始神秘、别有风情。

04.龙胜龙脊梯田

厉害了!我国这四项农业文化遗产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

龙脊梯田,是指在龙脊山上开发出的梯田,从广义说叫做龙胜梯田,从狭义上称为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距县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处东经109°32'~100°14'北纬25°35'~26°17'之间。龙脊梯田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通常意义上的龙脊梯田是指龙脊平安壮族梯田,也是开发较早的梯田。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一直升到约海拔600米以上,到梯田时海拔达到88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