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越劇團怎麼會在福建福州?

性感的生活在別處


作為一個很有實力的越劇團——芳華越劇團,為什麼不是浙江或是上海,而是跑到了越劇影響力相對來說要小很多的福建福州呢?難不成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嗎?


一般來說,越劇比較有實力的劇團,基本上都在浙江,越劇雖然是在上海發揚光大的,但畢竟根源在浙江,而且上海和浙江距離很近,上海越劇團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其實芳華越劇團一開始是在上海的。1946年,越劇表演藝術家尹桂芳在上海建立了芳華越劇團,劇團成立後,尹桂芳帶領眾位越劇演員,對很多劇目進行新的排演,反響巨大。

當時尹桂芳上演了很多經典的劇目,這些劇目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經過長時間的舞臺實踐,尹桂芳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尹派”藝術。

1959年,上海芳華越劇團到福建支援越劇的傳播,從此就定在福建了,當時改名為福州市越劇團,還是尹桂芳擔任團長。1962年,劇團回上海,分兩隊向上海人民作彙報演出。

在上海演出10個月,還是深受上海人民的喜愛。回福州後歸屬福建省文化局領導,改名為福建省芳華越劇團。之後幾年就一直在福建省演出。1969年由於某些原因,該劇團解散。

到了1979年8月劇團又恢復,繼續由尹桂芳擔任團長,現在為福建省實力最為強勁的越劇團,深受廣大戲迷的喜愛。

尹桂芳於2000年3月1日去世,她的弟子王君安則繼承了尹派的藝術,將尹派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魏青衣


越劇早期曾用名紹興戲劇,也有人稱紹興文戲,事實上越劇起源於浙江嵊州,越劇也並非紹興戲。1925年,上海《申報》將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稱為“越劇”。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的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越劇”。現在越劇已經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僅次於京劇。

越劇起源於嵊州,但興起卻是在上海。芳華越劇團,也是最早在上海成立,是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尹桂芳1946年在上海創建的。那後來怎麼又到了福建福州呢?這還要說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後期,為支援全國各地經濟建設,上海搬遷了大批工廠商店到西北、東南、華北。內遷的職工及家屬都渴望能夠看到越劇,為此,上海又動員了一批越劇團到西安、蘭州、銀川、北京、天津等地。在這次浪潮中,尹桂芳主持的芳華越劇團奔向了東南沿海,落戶福州。

1959年1月初,在華東大區協作會議上,福建省委提出,希望上海方面支援一個思想素質高的一流劇團,為福建前線廣大軍民服務。上海市委選中了芳華越劇團,也徵詢尹桂芳團長和徐天紅副團長的意見。尹團長本來就對解放軍懷有深厚的感情,毫不猶豫地表示願意去福建,並說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只是希望配齊劇團的創作人員。她的意見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上海生活水準高、方便,人們大多不願外遷。而且,演員要遷至福建,涉及是否攜帶配偶及家屬。有些演職員的配偶不願意或者沒有辦法離開自己的單位調到福建,芳華越劇團只能採取和上海其他30餘個越劇團對調演職員,或者到福建後再臨時聘請。尹團長帶領大家,經過努力使搬遷後的芳華越劇團演職人員能夠滿足演出需要。

1959年1月25日,芳華越劇團演職人員及家屬共100多人,離開上海來到福州安家落戶。當時,省政協會議正在福州召開,希望能看一場芳華的演出。針對觀眾對象,芳華決定演出《信陵君》,但這部劇目已經8個月沒有演出了,各部門要重新準備,尤其是演員,有的還沒有到達,群眾演員也不夠。於是,尹桂芳團長號召全團連夜調整角色替補,重新排練多個角色,群眾演員角色則動員舞臺組和家屬上場。經過夜以繼日的復排,劇目按時在福建人民劇場上演,向大會獻禮。演出後反響甚好,體現了一流劇團的水準。

隨後,芳華參加慰問團,對福建前線三軍進行長達3個多月的慰問演出。芳華分編了5個小分隊,並配好摺子戲和片段,有分有合,深入到每個山頭和海角,讓哨所戰士人人都能看到演出。演出時鼓掌聲如排山倒海,演員們如遇知音,不管在烈日還是暴雨的演出環境中,都精神抖擻。換慰問點時部隊首長十分珍愛劇團,派最好的駕駛連連長開車送行,以保證在崎嶇山路上的安全。芳華演出一個多月後,回福州休整了幾天。芳華越劇團在3個多月的演出中,與解放軍結下了不解之緣,軍愛民,民擁軍,在日常生活上互助團結,融洽和睦。

芳華越劇團在來榕後不久,也面臨了不少困難。首先,芳華越劇團100多人剛到福州時,演職人員住在倉山區的工會宿舍,家屬住在民房區,住房條件不好。語言方面因聽不懂福州話,給買菜購物造成了極大不便。還有一點其實很多可能都想象不到,當時福州物價比上海高,越劇團發放的工資卻比上海低,造成了演職人員的生活條件下降。其次,福建觀眾聽不懂上海話,演出時字幕採用幻燈形式。第三,福建盛行閩劇,對於風格內斂的越劇卻知曉不多,當尹桂芳團長在臺上表演時,真正能品讀她的越韻的觀眾並不多,因此造成了尷尬的演出情況。第四,芳華越劇團在上海演出,一個戲連演幾個月不衰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在福州演出,卻出現了只演一兩天就沒有觀眾的尷尬局面。所以,芳華越劇團只能不斷地排練新戲,以滿足需求。

儘管條件艱難,且市場狀況不佳,但芳華全體演職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埋頭苦幹,陸續創作排練了一批現代戲及傳統戲。1961年編排的《盤妻索妻》,在上海演出4個月,極受歡迎。在福州演出也是觀眾量猛增,出現排隊購票的局面,芳華的聲譽在閩大振。1964年演出的《江姐》,是劇團首次實行男女合演的一次大膽嘗試,也獲得成功。尹桂芳反串坤角飾演江姐,實現了新的突破。然而,在十年浩劫中,尹桂芳遭迫害致殘,劇團於1969年被強行撤銷。直至1979年8月,芳華才重新恢復建制。

  尹桂芳之後,芳華越劇團重新排演了《何文秀》、《盤妻索妻》、《沙漠王子》等一批尹派傳統名劇,同時創作排演了《真情假意》、《滕玉公主》等一些新的劇目。《玉蜻蜓》先後榮獲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出獎、優秀音樂設計獎等7個獎項,第四屆文華新劇目獎和舞美設計獎。青年演員茁壯成長,王君安、李敏先後榮獲文華表演獎、我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首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

  如今,一座可容納700多人、設備齊全、功能完善的芳華劇院就坐落於福州白馬路上。(海峽網 曾群峰)


海峽網


當時,解放後,扎堆在上海的越劇團太多了,於是領導決定“下放”到文化基礎薄弱的外地,據我所知寧波象山也來了一個上海的“精華越劇團”,其老演員都與象山無任何關係,到象山成了“象山精華越劇團”,它與福建芳華越劇團關係一直非常密切,後來芳華越劇團的一位主要演員還為象山越劇團重新崛起出了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