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关于社群的一点思考

社群:关于社群的一点思考

社群的力量

社群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是最近几年最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很多创业公司从中抓住了机会做大做强。

社群形式在一开始的时候,搞互联网的人看不上,不搞互联网的人看不明白。

搞互联网的人之所以看不上,是因为社群的连接效应,相比传统互联网产品一对多直达的连接效应来说,触达不够直接,且管理起来过于复杂。因此他们天然的认为社群的效率是不高的。

但是另外一个客观的现实就是,互联网的主要流量基本都握在各种互联网的大小巨头手里,留给创业公司的空间并不大,而且即使通过投放的方式去购买流量,虚假流量、高额的流量成本也是很多初创公司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个时候创业的互联网人分成了三派,一派是通过自身的产品,以传统的互联网发展形式来做流量,这样做的公司成本低,同时效率也低;第二派是直接去市场上购买流量,大部分的融资都烧给了流量巨头们;第三派则是夹缝中生存的互联网人,开始探索大公司还看不到、看不上的流量边角料。

社群流量就是这样的流量边角料,由于社群过于分散,管理成本极高,对于大小巨头来说,都是投入产出极其不合适的形式(生态创造者可以这样去做,例如腾讯之于微信社群),长期以来不被重视。

也正是因为这样,给了创业公司机会,近几年飞速增长的公司,基于社群模式发展的不在少数。

一开始感受到社群的威力,是在淘宝客盛行的时候。淘宝客这种在一线互联网人看起来极low的形式,在二线及以下的城市、女性群体之中十分好用,在我们看来这不过是玩弄用户的一个手段,但是在他们看来却是一种特权,甚至他们只拉自己熟悉的人进群,你跟我关系一般,我还不拉你呢。

我的一个前同事,曾经在2016年通过微信机器人+淘宝客的形式月入几百万。后来拼多多的各种玩法也是一样,在一线互联网人看起来很low,纯粹玩弄用户的一些玩法,在二线以下城市、女性群体当中却非常的管用。

当然,并不是说一线的互联网从业者就不会加群,不会传播,只是他们经受了太多太久互联网的洗礼,对于很多低级的玩法已经免疫了,针对他们的社群,在价值传递和玩法上就需要高大上的多,而且他们吝啬自己的群形象和个人形象,想让他们去做传播并不容易。总之,想要用社群激活这群人,难度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是否能够持续带来足够的价值也需要重点考虑。

整体来讲,社群的形式比较的去中心化,每个小的中心环境相对封闭,沟通简单直接,极容易产生较大的情感共性,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层面,都会被放大且迅速传播。因此只要能够找到好的社群管理的方法,以及尽量控制好社群内的正面效应,那么社群可以带来的影响力是极大的。

第三方通过社群发起的活动不断的在微信生态中刷屏,这在过去的中心化互联网传播形式下,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投入,是难以想象的。社群对于夹缝中生存的互联网创业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馈赠。

构建社群

并不是所有的目的,都可以按照同样的社群管理方式来实现的,不然容易造成的一个现象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目的,别人用社群的形式做的很好,你却不行。因此要构建一个社群,首先要考虑的是社群构建的目的。

从社群用户参与的程度来看,社群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传播性的社群,第二种是轻互动类的社群,第三种是重互动类的社群。

以传播为目的的社群

纯传播性的社群,目的在于用户能够接收到信息并产生预期的动作。这就意味着你给用户提供的信息,用户一定要觉得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这些信息对于他来说就是骚扰,那么他就不会长期存在于你的社群之中。用户一定要搞清楚有哪些是社群运营者可以主动提供的,有哪些是用户可以主动要求的。这样的社群,价值的主张是较轻的,不需要过重的价值就可以达到目的。

比如淘宝客,它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对于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用户来说,他通过你的链接,看到了商品的价格,跟他实际可以从你这里购买的价格差距巨大,那么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特权,只要在这个群里才拥有(虽然实际上并不是)。

传播属性的社群,对于人数的上限没有太大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按照社群满配的标准去构建社群。

在这样的社群内,需要有管理者和持续的“福利”提供者,管理者负责维护群里秩序,管理拉人,清理不符合群价值的人,“福利”提供者负责长期提供适合群调性的“福利”,剩下的全部都是观众或者消费者,群的氛围并没有那么重要。

规划好自己的“福利”输出计划,或者价值输出计划,是这样的社群长期存活的关键,社群的核心在于内容制造者。

以轻互动为目的的社群

轻互动的社群,目的在于用户能够按照预定的目的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用户来说,首先目的要很明确,大家聚集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了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事情的目的能够达到,而且他对于这件事情的热情始终存在,他就会留在社群,否则就不会。这样的社群,价值的主张是中等的,信息需要有用,但是不用时时刻刻都那么有用。

比如一般的兴趣群、学习群,就属于这样的范畴。大家聚集到这个社群内,目的是为了找到兴趣相投的人,可以咨询问题,可以交流心得,从而玩得更好、学得更好。

这样的社群中,人数往往不能过多,不然很容易造成信息的爆炸。信息爆炸的结果,就是用户对于群里的消息接收不过来,他只能间歇性的接收信息,漏失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且巨量信息对用户来说也是一个负担,最终超出其负担的阈值,他就离开了。一般来说单个社群维持100-200人的社群规模是较为理想的。

轻互动的社群,目标一定要明确,所以必须要有管理者,管理者一开始就需要明确社群的目标。这样的社群往往是活跃的用户在少数,也只需要、只能是少数,不然对于整个群的信息管理是很困难的。群内大多数是观众,这些观众虽然不会过多的参与交流,只是偶尔提问、回答,但是他们会注视着群里发生的一切,正是有了他们的注视,群的价值才能发挥。

维护好一小撮的活跃用户,让他们能够持续活跃在群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交流(比如旅游群,讨论某个地方的玩法),是社群能够长期存活的关键。这一小撮用户不能没有,也不能数量太多,而且要根据其活跃程度,适时的进行引导和抑制。

以重互动为目的的社群

第三种是重互动的社群。用户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积极的参与沟通交流和讨论,纯粹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价值而来,这样的社群的价值主张是较重的,一般在这样的社群内,不会有太多的废话,基本上全是干货。而且大家都积极的参与讨论,单人提供的信息量是极大的。

比如一般的付费交流群、行业精英群、高端峰会群等等。在这样的社群中,用户主要的目的在于高价值信息的交流,或者观点碰撞带来的新收获,交流沟通的程度会比较深入。

由于大多都的时候,大家的沟通交流都比较深入,个人内容产出量会比较大,因此对于人数需要有极其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不宜超过50人,不然信息会严重的过载,使得用户没有办法很好的讨论、思考和判断。否则会变成轻互动的社群,大多数人变成观众,信息沟通的深度就会大大的降低。失去原本应该有的价值。

对于重互动的社群,管理者一定要有话题的规划性,且具备行业的核心主题本身的专业知识。由于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因此管理者大多数时候只需要根据专业的角度进行话题的引导即可。

设置明确且较高的准入门槛,是这类社群管理的关键。

总结

总的来说,传播性的社群在于福利,轻互动的社群在于内容,重互动的社群在于话题。

在聚合用户的时候,也要根据自己的核心诉求来设计用户聚合、分裂的点。

另外,从单社群规模上来说,不是说你的群有了多少人,就是什么样类型的社群,而是你要做什么样类型的社群,需要控制在多少人的规模。

单个社群知道怎么做好以后,就是规则的抽取和复制,一般来说,单个社群能够做得很好,且能够抽取核心的点形成规则,管好多个社群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当然了,规则的抽取和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有很多无意中做的且有效的动作,未必会被观察到、梳理出来。

从社群的总体规模来讲,如果你要发展几千、几万个社群,通过你自己的主体直接去控制、管理是极其困难也不现实的。需要构建用户的层次,以用户管用户,以用户发展用户,然后把你抽取出来的规则给到他们,让他们能够简单的不用思考的执行,才能够实现。

毕竟即使一百万人,按照百人规模折叠,也只需要3层管理,不过各个管理节点人的标准化、规模化就成为了极为关键的因素,篇幅有限,就不再展开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